易爱文 李素萍 黄双苗 李贤英 蒙朦
发育性语音障碍是指儿童语言发育正常,但语音存在障碍,可特征性地表现为语音发音错误及语音识别障碍[1]。目前针对该障碍的临床研究多关注单种音位(例如辅音)发音错误的类型及发音如何矫正。而汉语普通话是一种典型的声调语言,一个完整的汉语音节包含了元音、辅音和声调三种音位。前期通过对汉语普通话声调范畴性知觉的研究发现,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声调感知范畴化程度与正常同龄儿童不对称,在声调感知上存在障碍[2]。语音感知是语言产生的基础,声调感知障碍有可能是导致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汉语普通话声母发音偏误的因素之一,但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声调会影响声母发音偏误。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汉语声调与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声母发音偏误的研究。
临床上,塞音化是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最常见的声母发音错误方式。一些学者从声学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塞音感知及发音与声调的相关性。张锦玉[3]通过对塞音的嗓音起始时间(voice onset time,VOT)的感知研究,指出塞音的发音部位及声调类型对塞音知觉的影响均较显著。邓丹[4]通过对跨语言塞音的感知研究表明,发声类型、VOT及声调都会对塞音感知产生影响。杨玉芳等[5]的实验发现,音节的声调会影响对塞音发音方式的判断,一声、四声音节中的塞音更容易不送气音化,二声、三声音节中的塞音更容易送气音化。但目前对于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塞音发音偏误与声调的关系尚未见报道。
因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常见的塞音偏误为例,利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选取塞音研究中常用的声学关联指标VOT作为观察指标[6],探讨不同声调对塞音发音偏误的影响,为临床上开展塞音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纳入标准:①符合DSM-5中发育性语音障碍诊断标准[1],且存在塞音(/b/、/d/、/g/、/p/、/t/、/k/)发音偏误;②年龄4~6岁;③以普通话为母语;④听力及智力发育正常;⑤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⑥同意配合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行鼻咽纤维镜或鼻音计检查有构音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如唇腭裂等;②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癫痫等;③合并多动症等行为障碍不能配合完成实验任务者;④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28例作为患儿组,其中女11例,男17例,年龄4~6岁,平均4.9±0.83岁。于医院附近某幼儿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年龄相仿的正常儿童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女14例,男11例,平均5.2±0.97岁。两组儿童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录制标准语音样本 选取6个塞音(/b/、/d/、/g/、/p/、/t/、/k/)与单韵母/a/组成的单音节,结合汉语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四个声调,共计24个单音节词(/ba/1、/ba/2、/ba/3、/ba/4、/da/1、/da/2、/da/3、/da/4、/ga/1、/ga/2、/ga/3、/ga/4、/pa/1、 /pa/2、/pa/3、/pa/4、/ta/1、/ta/2、/ta/3、/ta/4、/ka/1、/ka/2、/ka/3、/ka/4)(注:/ba/1为/ba/的第一声,/ba/2为/ba/的第二声,余以此类推),将24个单音节词录制成标准语音材料,录音来自一名普通话一级甲等的女性,参数为单声道,采样频率44.1 kHz,时长控制在300~357 ms之间,声音强度标准化处理为70 dB HL。
1.2.2录制两组儿童语音样本 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医学科语音室采集语音样本,录音设备为索尼领夹式麦克风及录音笔,麦克风距受试者下颌距离约8 cm。将上述标准语音材料通过E-prime 2.0进行编程以听觉刺激的呈现方式用Thinkpad笔记本电脑随机呈现,每个词重复呈现3次,共72个刺激。当屏幕中央的“+”注视符号闪烁时,提醒受试者注意,随后播放音节,播放结束后,屏幕中央呈现录音符号,此时要求受试者根据前面听到的语音信号跟读,同时录音,跟读完后按任意键继续,整个实验过程约12 min。录音及语音分析软件为praat 5.1.07,保存为WAV.文件,采样声道为单声道,采样频率为22.05 kHz。
1.2.3VOT提取 首先由两名资深言语治疗师对每个音节录取的3个语音样本进行筛选,选取跟读最好的一个作为有效音频,然后再通过praat语音分析的方法,提取两组儿童24个音节的VOT值。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2(组别:患儿组和正常组)×6(声母类型:/b/、/d/、/g/、/p/、/t/、/k/)×4(声调类型: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的三因素混合方差分析,其中,组别是组间变量,声母类型、声调类型是组内变量;因变量为嗓音起始时间(VOT)。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方差分析结果的P值用Greenhouse-Geisser方法进行校正。
患儿组有2例儿童、正常组1例儿童因录音数据噪声干扰太大删除。两组儿童6个塞音四种不同声调的VOT值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六个塞音四种不同声调的VOT均值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组别主效应显著[F(1,1)=16.309,P<0.001, η2=0.254],患儿组与正常组在各音节VOT值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声调类型主效应显著[F(1,3)=8.917,P<0.001, η2=0.157],四种不同声调间VOT值存在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四声显著小于一声(P<0.05),四声显著大于二声(P<0.001)和三声(P<0.001),其余声调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组别与声调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F(1,3)=1.767,P=0.156,η2=0.36]。组别、声调类型及声母类型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3.758,P<0.001, η2=0.073],进一步的两组声调类型与声母类型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声调类型与声母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F(1,15)=0.802,P>0.05, η2=0.034],患儿组声调类型与声母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1,15)=8.170,P<0.001, η2=0.246]。
对患儿组进一步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对于声母/b/,/ba/1的VOT显著小于/ba/4(P<0.05),其他声调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声母/d/,/da/1的VOT显著小于/da/2、/da/3、/da/4(P<0.05),其他声调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声母/g/,/ga/4的VOT显著小于/ga/1、/ga/2、/ga/3(P<0.001),其他声调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声母/p/,/pa/4的VOT显著小于/pa/1、/pa/2、/pa/3(P<0.05),其他声调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声母/t/,/ta/4的VOT显著小于/ta/1、/ta/2、/ta/3(P<0.05),其他声调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声母/k/,/ka/4的VOT显著小于/ka/1、/ka/2、/ka/3(P<0.05),其他声调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四声对于塞音偏误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二声、三声,最后是一声。
发育性语音障碍是儿童早期最常见的言语发育问题,临床表现以语音的发音障碍为特点,表现为语音的替代、脱落或扭曲[7]。语音发音障碍主要表现为辅音出现错误,韵母出现的错误较少。辅音错误表现为替代(如将“皮球piqiu”说成“比丘biqiu”,“飞机feiji”说成“杯机beiji”,“哥哥gege”说成“的的dede”,“裤子kuzi”说成“兔子tuzi”,将翘舌音zh、ch、sh发成平舌音z、c、s 等)、脱落(如将“了 le”发成“额 e”音)以及扭曲(发出的音似是而非)等。既往研究以分析语音错误类型及如何矫正居多[8~10],而在治疗上,目前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多采取口腔运动功能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包括听觉辨别训练、触觉训练、视觉反馈训练)、语音定位法训练及发音诱导法等[11],声调训练方面的研究尚少。
临床工作中发现,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在发相同音节的词时,会因为声调不同而导致发音错误,可表现为声母被置换、省略或扭曲等。此外,从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上看,有学者[12,13]认为发育性语音障碍患儿可能存在听觉中枢加工障碍,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患儿听觉中枢的加工时间延长导致其听觉辨别能力明显降低,由于语音辨别能力差,患儿在语言学习中接受了错误语音,并且很自然地认为听到的语音是正确的,同时不能认识到自身的发音错误,久而久之错误发音形成固定状态,导致构音障碍。这种听感知障碍,导致他们在声调感知上存在异常,从而影响其对声母的感知及产出。故推测,发育性语言障碍儿童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声调感知障碍,在言语训练过程中同时进行声调训练可以提高康复疗效。
本研究通过对6个塞音四种不同声调VOT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塞音的VOT值患儿组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组间主效应显著,说明患儿组声母塞音发音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4]。正常组同一塞音的四种不同声调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对正常组而言,声调对声母发音几乎不产生影响,这也与以往的语音理论基本一致[15,16]。而患儿组同一塞音的四种不同声调间VOT值差异显著,说明对患儿组而言,声调对其塞音声母发音产生了影响,且四声对于塞音偏误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二声、三声,最后是一声。提示在对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的塞音发音进行训练时,需进行声调的听感知训练,同时建议,优先考虑一声调的词汇,然后扩展到二声及三声调词汇,最后再进行四声调词汇的训练。
本研究的6个塞音包括唇音/b/、/p/,舌尖中音/d/、/t/及舌根音/g/、/k/,前两者均为不送气音,后者均为送气音。从文中结果看,声调对舌尖中音及舌根音VOT值的影响较对唇音的影响更大,考虑可能与单韵母/a/舌位靠后靠下有关,而声调附着于韵母发音,需考虑协同发音的影响。后续将继续开展其他韵母的研究,以排除韵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另外,在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对比上,送气音声调对塞音的影响比不送气音更大。因此,在进行塞音发音训练时,建议优先训练不送气音塞音,这与以往的临床研究结果相符[17]。
发育性语音障碍的临床特点主要以声母发音障碍为主,而从儿童语音习得上分析,声调获得先于韵母,最后才是声母。也就是说儿童先学会控制声门产生声调,然后再学会控制舌、软腭、口唇等构音器官,进而习得语音。声调的获得可为音节、音段的习得打下良好的基础[18],若对声调的感知及习得出现障碍,势必会影响对声母的感知及产出[19]。因此,在对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进行构音训练时,对不同声调的感知训练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对声调的感知和区别,才可能对词汇、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获得正常的语音清晰度。
本研究仅以塞音为例,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对擦音、塞擦音、鼻音及边音方面的研究,以探讨声调对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声母发音的整体影响,为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不同声母的康复训练及声调训练提供更全面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