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骨质疏松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骼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人体骨骼组织每天都会丢失骨质,但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骨质弥补丢失的骨质,当新骨质的产生量不足以弥补旧骨质的丢失量时,便形成了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危害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如何及早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骨质疏松是指骨骼中骨组织结构损坏,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脆性提升,影响骨骼负载能力,因此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骨质疏松患者的人数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雌激素分泌量相应减少,进而导致骨质大量丢失。相关研究指出,有接近五分之一的50岁以上女性会出现骨质疏松;60岁以上的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提升,特别是女性患者。
骨质疏松的早期临床症状不太明显,具有一定的防治难度。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多表现为游走性、慢性的腰背部疼痛,患者有时还会出现腿疼、膝盖骨疼痛或易疲劳等现象,发展进度非常缓慢,患者往往意识不到,感觉轻微。有些骨质疏松患者会出现驼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部位多样,主要有腰椎骨折、手腕骨折、髋部骨折等。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女性超过50岁,男性超过65岁,若出现以上现象,应考虑是否是骨质疏松引起的。那么,检查骨质疏松的方法有哪些呢?
X线吸收法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定量CT法、周围骨定量CT法、单能X线吸收法和双能X线吸收法。社区检查中多采用单能X线吸收法,但它的准确度不高。目前临床检查中最常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法。
双能X线吸收法是利用X线管产生双能量光子,通过测量双能量光子的吸收状况,进而计算出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且扫描时间短,辐射量低,稳定性好,是一种测量骨密度的常用非创伤性方法,因而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中,双能X线吸收法和CT法的操作复杂,且检查费用较高,不适用于常规普查。X线照相法以人体的脊柱、腕部和髋部为主要拍摄部位,利用光密度来判断骨骼情况。用X线照相法对骨密度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可以较清晰地观察出不同部位骨骼的形态和密度,显示出骨微细结构组织,反映骨密度的变化。
X线照相法以计算机成像技术为辅助,提升了测量的精准度,减少了人为误差,可应用于任何一台DR机,降低了检查成本。但缺点是,只有当患者的骨量丢失到一定程度,近三分之一,X线照相法才能明确判断出骨质疏松。
骨病理检测法需要将骨组织制成病理切片,通过图像分析仪观察计算出骨骼的形态和密度,从而较为直观地诊断骨质疏松。但骨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比较困难,骨硬度取决于钙盐,需要将骨组织脱钙软化,才能进行切片操作,因此提升了骨组织病理诊断的难度。常用的骨组织脱钙法为酸泡法,但由于切片制作存在脱钙时间长、易腐蚀的缺点,容易造成骨组织结构损坏,导致误诊。此外,这种方法为有创性检测,因此仅用于临床鉴别诊断和动物实验。
超声检测法采用的是专门的超声换能器,从被测骨发射超声波,经骨和软组织后,超声波的幅度衰减,然后通过测量超声波的声速和衰减斜率进行非声学换算,再与标准值进行比较,最终做出诊断。这是一种新型无创的骨质疏松诊断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放射性、成本低以及安全无害的优点,可应用于对儿童的骨质疏松鉴别。但这种方法和双能X线吸收法相比,准确度有待提升。
生化指标检测法具有无创伤性、反应灵敏的优点,是评价骨代谢情况的有效方法。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蛋白电泳、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尿常规、血磷以及24小时尿钙等。生化指标检测法主要通过检测尿液和血液中的骨矿含量来掌握骨代谢的基本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需要注意的是,血钙水平不能作为评价患者骨质疏松的生化指标,血钙水平高,也有可能是骨质疏松。
人们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检查和诊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继而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避免骨质疏松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人们平时可多补充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以及磷酸盐類物质,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适度进行运动和体力劳动,提升人体骨矿含量,减少骨量丢失。
(作者单位:资中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