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蓝天白云的好天气,但空气质量却显示轻度污染,污染物究竟是什么?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平均空气优良天数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但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臭氧浓度却相对较高。2019年,我国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比为41.8%,仅次于PM2.5。臭氧超标城市个数从2015年的19个增加到2019年的103个。
说到臭氧,在许多人的概念中,它是保护人类生存家园的“地球卫士”。这是因为在距地面20~50千米的平流層中,臭氧有助于保护地球及其居民免受有害紫外线辐射。但是,在距地面10~100米左右的近地面臭氧,一旦多了就会对人体有危害,并破坏植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臭氧层出现了严重的空洞,近地臭氧污染也成了与PM2.5并肩行走的“健康杀手”。
事实上,为应对臭氧损耗问题,国际社会于1987年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经过30年的努力,人类避免了严重的臭氧损耗危机。但要使南极臭氧洞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预计要到2060年之后。
而臭氧污染除中国外,美国的西南部、欧洲、日本等地也形势严峻。美国在1971年首次将近地面臭氧纳入空气质量监测内容;日本的臭氧治理措施在40多年里不断探索完善;我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也展开了臭氧污染研究。
尽管我们通过研究对臭氧污染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但臭氧污染的治理依然难度大、周期长。因为臭氧并不是直接排放,而是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发生反应的产物。其中,氮氧化物基本是人为排放源,包括自机动车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等。挥发性有机物来源更广泛,包括加油站油气挥发、化工厂炼油过程油气挥发等。所以,能源过度消耗、汽车使用过多、工业污染物排放管理不到位等都将延缓、妨碍治理效果。
日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印发《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并启动了攻坚行动。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也应采取一些措施,减少生活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例如少开一天车,少消耗一升汽油,选择温度低、挥发性较差的晚间进行加油,装修优先选择低挥发性或没有有机溶剂的涂料等。通过我们自己行为的调整,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臭氧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