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川
融化的糖浆仿佛丝滑的绸缎,从一柄小勺中缓缓流下来,拉出的细丝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撩拨着我的心弦。握着小勺的是位老人,他神情专注,动作熟练,空气里弥漫着糖画甜蜜的味道。这是我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
上小学时,我最期待的是放学的铃声,不是为了尽早回到家看定时播放的动画片,也不是为了和同学一起出去玩,而是为了早点儿吃到马路一角的香甜糖画。放学铃声一响,我就第一个冲出教室。同学的邀请,繁重的作业,都被我暂时抛到脑后,此刻我只想着在拐角处寻觅到那熟悉的身影。
那个拐角,摆着画糖画的工具:一个小炉,上面架着一个铜质小锅,一块光滑的大理石板。香味飘来,我已忍不住,跑步前进,从几十个同龄的孩子中间挤了过去。老人正在熬糖,他握着一个充满年代感的铜勺,熟练地在铜锅中搅动。橙黄透明的糖浆随着铜勺的转动在锅中旋转,缕缕香气袅袅升起,弥漫在四周。不知不觉,太阳已经斜躺在老人身后的楼房上空,洒下橘色的余晖,染黄了云朵,也映红了老人的脸。孩子们都屏气凝神,目不转睛地盯着老人,时间仿佛静止了。
渐渐地,糖浆中的气泡消失了,变得越发透亮。“好啦——画糖画了——”伴随着这一声绵长的吆喝,老人的手陡地转了个方向,满满的糖浆来不及转换方向,一起涌进勺子,你挤我我挤你。老人灵活地提起勺子,开始在大理石板上作画。大家按捺不住兴奋与期待,纷纷喊道:“我要猴子。”“我要老鼠。”“我要龙。”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但无论孩子们如何吵闹,老人总是气定神闲,将一条条流淌的糖线在空中摆动起来,待糖线落下来就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糖画。大家拿着心仪的糖画,边吃边笑,老人的脸上也洋溢着微笑,像一朵盛开在夕阳下的花。
不知从何时起,这位老人再也没出现过,这味道便成了记忆中的味道。超市里的糖果琳琅满目,却没有那经小勺搅动,流淌在石板上的糖画那般灵动鲜活。拿起一颗水果糖,含在嘴里,心中涌起微涩的情愫,忆起那小炉,那铜勺,那石板,那流动的糖浆,那老人……忆起那流淌着的温暖……
(指导老师 王慧玲)
简 评
糖画老艺人,路边拐角摆摊。作者以青少年的视角,仔仔细细地写出了老人做糖画的详细过程。用具:小炉、小鍋、老旧铜勺、大理石板。动作:熬糖,作画,旋转勺子,摆动糖线。夕阳洒余晖,群童趋若鹜。
若无仔细观察,很难写得如此详细、有趣、生动。同学们都吃糖画,日日走过摊位,为什么有的人熟视无睹,有的人脑子里有人物有场景却无法用笔写出来,而小作者却写得生动有趣?答案很简单:勤写。把读者看作对糖画老人一无所知的陌生人,去向他们介绍,读我文章,识其人物。写作无捷径,唯勤而已。
(郭培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