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芳芳

2020-09-16 06:36
优雅 2020年8期
关键词:建筑师艺术家文学

萧芳芳

澳大利亚籍华人影视女演员

一年四分之一时间过影艺生活足够了,要不然会忘记影圈以外的世界有多大,忘记自己的渺小。

萧芳芳退休时只有五十岁,却演了四十五年的戏。要说遗憾,就是因为耳疾原因早早息影。90年代拍电影时全靠助听器,一般人可能早就被击垮了,但她没有,如今依然优雅精致,永远有作为明星的自觉,只要站出来,就是明星范儿。

汪斌

中国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

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得很快,但要做到全民普及还是有些差距。对于公共艺术品怎么做还没有达成共识。

欣稚锋艺术机构不是画廊,不经营个人收藏作品,也不是美术馆,没有展厅,它的职能是现在常说的“跨界”。创始人汪斌对它的定位从建立初始就十分清晰:给公共空间和艺术作品牵线搭桥,做对人们生活与城市面貌都有长远意义的事情。

刘勃

中国作家

专家的书要是很难读,写手可以用通俗的话进行改写,美其名曰做普及工作,如果专家的书本身很好看,写手就没饭吃了。

刘勃称自己是“写手”,曾经他的理想是当作家,毕业之后他进了南大中文系作家班,后来回到三江学院任教,教的专业课也是写作,这个过程让他纠结无比,因为本质上,他不相信写作是可教的。

马岩松

中国建筑师

建筑也是艺术,建筑师是一个社会的预言者,它可以告诉全人类,一个好的可能的未来是什么。

国内建筑圈中流行着一句话:“建筑师不可能在30岁以前成名,除非你是马岩松。”马岩松的建筑语言是极具现代性与未来感的,乍一看是不带任何标签性的,而它却是中国的,又让人想不到是中国的。

曾宝仪

中国台湾主持人

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念稿的主持人,我想你并不需要我。我想成为一个告知者,而不是被告知者。

有人说,40岁后的曾宝仪在完成「自我进化」,她费力地撕去身上的标签,像蝴蝶褪茧,在脱去原生家庭覆盖在她身上的沉重外壳,破开一个新的世界,成为独立的人。

艾敬

中国艺术家、歌手

当爱成为信仰,艺术是指引爱能够到达的地方!

对于爱的表达,关于爱的传递,艾敬从来是大胆且细腻的,她能看到人们对于爱的渴望,如她所说:爱和敬,是她的终身命题。她的作品里融入的不仅仅是色彩的丰富,那里有摧毁与重建,也有生死存亡,光影变幻里的存在与虚无,最后是沉静与平和。

董成鹏

中国演员、导演

我不是中国电影里面最瞩目的那个人,但是我争取每一次出现,会有一些进步吧。

董成鵬对于自己有待提升的地方非常清醒,也相信通过时间一定会让人看到他的进步。他也认为时代变得越来越快,创作黄金时期可能也就这一段时间,未来会面临精力的衰退,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他希望自己能尽可能地多做一些事情。

陶辉

中国艺术家

我的很多作品跟现实有关,其实你对拍摄现实的妥协也就是对现实的呈现。

陶辉很重视达成一件好作品的工作方法和执行能力。每次拍新作品之前陶辉都会很焦虑,担心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后来他变得比较从容,因为他意识到实际不能完全按照他所想象的效果去完成,但这并不代表自己的作品已经变质。

陈侗

中国艺术家

文学不会死,只是会转换一下形式。你有见过一个人在一张画前面哭的吗?没有。但是小说不同,你真会哭、真会掉眼泪。

我们正处在一个读图时代,图像、声音的无处不在,使得文学不太受到人们重视,开始变成极个别人的爱好,但陈侗对文学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他认为文学在情感上的作用大于艺术。

夏永康

中国香港摄影师

拍照是生活,只买好看的相机。

摄影就是夏永康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同吃饭唱歌一样存在于生活中,他每次拍照都会有很多想法,也会带不同的相机去。相机一定要好看的,因为他觉得摄影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氛围,好看的相机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摄影师也自然会被影响,会被带到这种氛围当中。

猜你喜欢
建筑师艺术家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我与文学三十年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