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阿华在渔村的水路入口。 朱伟 摄
朱伟因工作走进下渚湖,因爱好与渔民结缘。他用相机观看着普普通通的日子,语言朴实、有温度,可触摸,当这些照片变成日常生活的存在,定格在画面中时,散发出的现实感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当照片从向内的抒发转移到公众视野中,关照自我的同时,也将成为时代记忆被留存、见证。
——编者
“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三山浮水树,千巷划菰芦。埏埴居人业,渔樵隐士图。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这是两百多年前写《长生殿》的戏剧家洪升在游览下渚湖时,曾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非常形象生动地勾勒了防风古国及下渚湖的山水风光、人文历史、自然地理与民俗风情。因为工作调动,我于2007年7月来到渚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工作。下渚湖是德清县第三大湖荡,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
下渚湖水资源丰富,特别适合鱼类生长,所以早先就聚集了四面八方的捕鱼人家。1968年2月政府正式成立下渚湖水产大队(也叫渔村),当时大队集体在岸上有几间简陋的平房,渔民都生活在船上。白天出去捕鱼,晚上全部停靠在大队门口的湖岸边。
小榮老在我面前吹牛说,他能在渔船头上双手倒立,那天正好在湖里碰到他,我让他来一下,果真还行。 朱伟 摄
1969年至1975年,大队陆续在目前的渔村位置建了95间公房(平房),从此渔民全部住到岸上,这就是所谓的渔民第一次上岸。1984年开始发放捕捞证,所有外塘、内塘水面全部承包到渔民个人。1987年至1989年的三年时间内,渔民自己将平房翻建成二层楼房,少部分平房因部分老渔民住着,所以一直保留到前几年。
2001年下渚湖对外开放旅游,第三代渔民大部分去下渚湖旅游公司上班,少部分去了城里打工。 朱伟 摄
渔民从小在船上生活,也因此练就了一身好功夫,这是在去捕鱼的路上,阿荣表演船拳。 朱伟 摄
2001年9月,下渚湖水产大队正式与二都村合并,统一称二都村。原水产大队变成二都村下辖的水产组,共有109户388人。主要由本地的和江苏籍渔民组成,绍兴籍的占少数。渔民中,以张、章、姚、沈、罗、陈、姜等几大姓为主。从第一代渔民来到下渚湖至今,已经有五代人了。第一至第二代人大部分从事捕鱼,从第三代开始基本上出去务工经商。
第四代渔民(连庆的孙女儿思远)。 朱伟 摄
渔家嫂子阿琴。 朱伟 摄
2017年7月,政府为了提升下渚湖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渔民的生活环境,对渔村实施整体搬迁,同时收回渔民的捕捞证,并全部征收了渔民的渔船,这样,渔民从此彻底上岸了。
这是专门用来捕汪刺鱼的钓子,在近千米的总线上,每隔一米缚上一米长的子线,在子线的另一端缚上钓子(钩子),茸料为蚯蚓。 朱伟 摄
渔民小荣妈妈的手。 朱伟 摄
下渚湖渔民勤劳朴实、心地善良,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靠一条船、一张网维持他们的简单生活。虽然生活简单,但他们以酒为乐,从早到晚无酒不吃饭;以茶为闲,空闲之余,或围桌,或席地而坐,聊聊家常里短。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会祭拜祖先神灵。他们的生活简单而满足。
渔村整体拆迁后,渔民会常回渔村码头看看。 朱伟 摄
我与渔民开始于工作上的接触,后因为喜欢上摄影而与这个群体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喜欢上了他们,至今渔村拆迁已有两年多,目前渔民大部分去下渚湖旅游公司上班,少部分因没有文化等原因,还要去水上耥螺蛳、摸河蚌,有时也会去当群众演员。这一组照片就是近十多年来与他们经常朝夕相处的见证,我将会继续跟踪拍摄,同时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此,我要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