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润玲
【摘 要】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补充磷元素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骨代谢调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9.1-10月出生的20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纳入研究,根据出生后家属要求采取不同干预措施,包括:对照组:100例,常规管理;观察组:100例,常规管理同时静脉营养补充磷元素。结果:两组患儿出生当日相关指标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患儿出生后1个月离子钙、无机磷高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钙总量差异较小(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注重静脉营养补充磷元素,能够更好地提高骨代谢指标,促进患儿健康生长与发育。
【关键词】 静脉营养;磷元素;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骨代谢指标
【中图分类号】 R7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7-256-02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较好的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存活率,但是结合临床文献报道,较多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存在骨代谢异常,比如骨形成异常、骨吸收异常、骨营养异常等,这些都可能造成患儿出现骨代谢类疾病,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临床有研究指出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注重磷元素补充能够改善其骨代谢指标[1]。本文结合我院2019.1-10月出生的20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回顾分析不同处理方法及其对骨代谢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1-10月出生的20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纳入研究,根据出生后家属要求采取不同干预措施,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均100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胎龄(29.84±1.63)w、出生体重(1185.48±144.29)g,分娩方式:62例阴道分娩、38例剖宫产。观察组:男59例、女41例,胎龄(29.81±1.65)w、出生体重(1189.13±146.36)g,分娩方式:64例阴道分娩、36例剖宫产。两组早产儿治疗前相关资料差异较小(P>0.05),满足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包括:(1)使用维生素A,每日1粒;使用维生素D滴剂,每天1粒。出生15d后开始补充钙剂,每天0.75g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
观察组:对照组常规管理同时静脉营养补充磷元素,生产企业:华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042,将1mmol甘油磷酸钠加入100ml营养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从出生后开始,时间约2-3w。
所有患儿在出生后1个月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早产儿出生当日与出生后1个月的骨代谢指标,包括离子钙、无机磷、碱性磷酸酶以及钙总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软件SPSS19.0,计量资料x±s,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早产儿出生当日不同骨代谢指标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出生后1个月离子钙、无机磷高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钙总量差异较小(P>0.05),加表1。
3 讨论
临床文献报道指出,早产儿存在一定比例的骨代谢疾病发生率,且受到钙磷代谢水平影响,当早产儿血碱性磷酸酶升高后,早产儿其骨密度下降,骨质较薄,可能出现小儿佝偻病,同时骨折风险较高[2]。
及时进行钙磷补充可保证早产儿骨骼发育过程中的有充分的钙磷原材料,消除因原材料不足引起的骨骼发育异常。除了常规性进行钙质补充外,磷的补充也必不可少,通过钙元素与磷元素的合理搭配与补充为骨骼发育奠定基础。
徐力平指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存在钙磷及维生素D储备不足问题,需要重视钙、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D的有效补充[3]。刘巍巍等指出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补充甘油磷酸钠,能够更好地帮助早产儿纠正骨代谢异常问题[4]。
本研究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管理中增加磷元素的补充,其中使用的甘油磷酸钠为静脉营养的磷补充剂,可满足早产儿每天对磷的需要,通过补充磷,保证有合理的磷可参与骨质形成,同时依靠磷保证相关代谢过程中酶活性中的正常发挥。结合研究结果,观察组患儿通过静脉营养补充磷元素,與对照组相比,可提高离子钙、无机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水平,保证早产儿骨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综上所述,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注重静脉营养补充磷元素,能够更好地提高骨代谢指标,促进患儿健康生长与发育。
参考文献
[1] 林晴晴,王鉴.宫外发育迟缓早产儿部分生化代谢指标分析[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42(04):459-463.
[2] 谷秀,王鉴,孙瑞.早产儿骨代谢状况及与体格指标的相关性[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3(05):556-562.
[3] 徐力平.极低出生体重儿骨代谢指标的动态监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8,40(02):117-119.
[4] 刘巍巍,张巍,马建荣,等.补充甘油磷酸钠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骨代谢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刊,2019,37(07):78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