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
【摘 要】 目的:比较可调压分流管与固定压力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至我院治疗的71例脑积水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采取固定压力分流管治疗,观察组29例采取可调压分流管治疗,治疗后评估患者精神状态、认知功能,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精神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案例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积水治疗时,采取可调压分流管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治疗期间并发症较少,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 脑积水;可调压分流管;固定压力分流管;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7-211-01 脑积水多是在颅脑外伤,或是颅内出现肿物后发生,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产生之后在颅内循环回流。若是颅脑出现外伤,或是颅内出现肿物,可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是导致脑脊液分泌过多,最终引起脑积水[1]。就疾病发生情况来看,脑脊液吸收障碍发生率较高,分泌量增加的案例较为少见。疾病需尽快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治疗时,脑脊液分流是关键步骤,可采取可调压分流管与固定压力分流管进行治疗,两种分流管的临床效果尚在探讨[2]。本次研究即为比较可调压分流管与固定压力分流管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至我院治疗的71例脑积水患者进行研究,所选案例经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脑积水,愿意参加本次研究,符合研究标准。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29例。对照组有男24例,女18例,年龄在28-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3±9.48)岁。观察组有男16例,女13例,年龄在29-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7±9.13)岁。基本信息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施脑脊液分流术进行治疗,腰穿测定患者压力数值,随后执行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于额角穿刺,于发际线处做手术切口,随后切开硬脑膜,置入引流管,置入6cm后,脑脊液流出,即为穿刺成功。随后于身体各部位构建隧道,接入分流管。
对照组采取固定压力分流管治疗,腰穿之后应用分流管,分高压分流管、中压分流管、低压分流管,高压液体压力设置为7mmH2O,中压液体压力设置为5mmH2O,高压液体压力设置为3mmH2O。
观察组采取可调压分流管治疗,置入分流管之后,调节分流管指标,将患者脑积水压力控制在90-140mmH2O之间,若是指标超过150mmH2O,则代表属于高压脑积水。
1.3 疗效标准 治疗后,使用MMSE(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估患者精神状态,最高分30分,得分27及以上,代表精神状态正常;使用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认知功能,最高分30分,得分26及以上代表认知功能正常;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记录分流管堵塞、分流量异常、颅内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x±s)表示,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42例患者,精神状态评分为(16.83±4.67),认知功能评分为(21.59±3.58),出现分流管堵塞4例,分流量异常4例,颅内出血3例,共计11例,发生率为26.19%;观察组29例患者,精神状态评分为(22.36±4.85),认知功能评分为(26.74±2.83),未出现分流管堵塞案例,出现分流量异常1例,颅内出血1例,共计2例,发生率为6.90%。观察组精神状态评分较优(t=4.828,P=0.001),认知功能评分较优(t=6.471,P=0.001),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案例较少(χ2=4.269,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积水发生后,若是成人,多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视力障碍,病情持续发展会损伤智力,需尽早治疗。脑积水治疗时多是采用脑脊液分流术,用于恢复脑脊液分泌与吸收的平衡[3]。对于脑脊液分流术基本的需求就是操作简便、创伤小,同时要关注引流装置的使用,需要合理的选取引流位置,引流速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还需维持稳定的颅内压,并着力于预防引流并发症[4]。目前使用的分流管有可调压分流管与固定压力分流管,其应用效果存在差异。
固定压力分流管在引流过程中压力为一个恒定值,分为高压、中压、低压三个压力值,虽说可以较好的引流,但是患者治疗需求不同,若是压力值恒定,可能导致过度引流,或是引流量不足,极易出现引流并发症[5]。可调压分流管与固定压力分流管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压力可以调节,这样就可以根据患者需求进行引流,将脑脊液压力维持在合理范围内[6]。可调压分流管的应用更能满足不同患者的分流需求,大幅度的降低了分流并发症发生率,应用安全性上明显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精神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认知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案例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脑积水治疗时,采取可调压分流管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治疗期间并发症较少,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 刘华明,屈光雄.可调压分流管与固定压力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08):45-46.
[2] 蔡书雄.可调压分流管与固定压力分流管治疗脑积水临床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8,12(03):226-228.
[3] 王荣耀,张庆辉,闻梓钧.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应用与临床优势探析[J].当代医学,2017,23(23):109-110.
[4] 伍业,王政,易田康,等.可调压与非可调压分流管治疗aSAH后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24(03):117-119.
[5] 程子嵌.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小儿脑积水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3):2368-2369.
[6] 汤恒心,朱德龙,彭秋娇.分流管调压治疗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J].广东医学,2018,39(17):2639-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