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澜 王雪娇 李淑梅
随着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问题频显。积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培养标准,成为教育改革关键内容。本文主要探究基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首先指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基本思路,详细阐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期促进旅游业发展,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化发展。
引言
中高职衔接能够推动其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依据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另外,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是其关键组成部分,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用于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点培养,是高等教育关键组成部分,发挥着引领性作用。随着生源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须进行变化,特别是针对不再以唯学历用人的旅游单位,旅游管理专业应紧密联系社会市场及行业标准,积极做出各种尝试和实践,以提升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旅行公司、旅游景区、有关企事业单位等管理岗位,按照其具体发展需要,要培养掌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熟悉旅游法规和礼仪、有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生态文明意识、具备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全面能力和素养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基层管理人员,主要为导游和旅游企事业单位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员。此专业毕业生均从事导游和基层管理工作,就职于各类展览馆、旅行社、旅游景点等企事业单位。分析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覆盖范围不同。高职学生面向更多休闲与服务业新兴领域,覆盖更为广阔的行业岗位群;中职学生则主要面向传统旅游行业。
二是人才定位不同。高职定位是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侧重初中级管理人才;中职定位是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侧重基层服务和管理人才。
三是规格要求不同。高职培养更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自我完善能力,以及对创新精神、理论知识的培育;中职培养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较低,强调较强的操作能力、基本的职业素质。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力量单薄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高职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的关键,师资力量能够加强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全面保障。而中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小部分学生和教师,衔接人数规模较小,衔接内容却十分繁杂,包括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质量评价和实习实训等,因此,造成辅导员甚至一些专业教师对此认识度不够,难以清楚表达及正确解读相关政策。中高职衔接的管理、科研、教学等,因缺乏相应专门人才,通常由个别教师承担,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产生极大的限制性影响。
(二)人才培养目标趋同
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即使在同一层次的中职,依旧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由此可知,中职学校未形成大致统一定位,培养目标不清晰。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一致,定位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对接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不具体、不深入。
(三)课程开发缺少合作
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应当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兴趣,考虑其具体的年龄特点,关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科学性。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中职教师设计开发中职阶段的课程,高职教师设计高职阶段的课程,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学校衔接交流很少。这造成课程标准划分不清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等问题。另外,高职院校并未花精力也不愿了解中职阶段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而中职学校也未能为学生步入高校做好充分的指导和准备。除此之外,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开发流于形式,缺乏和企业间深入合作,未在课程中引入企业的行业标准、业务流程和工作任务。
(四)课程体系陈旧
在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中,课程体系是其关键立足点。因此,中高职衔接整体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直接体现出是否有效衔接了课程体系。但是在设计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依旧呈现出课程结构传统、设计观念较陈旧等现象,并且高职院校受到教育部门统一的职教课程管理体制影响,照搬普高生的基础及专业课程,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培养未能明显体现出高技能的特征。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上的衔接未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及未体现前后逻辑关系,如“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等课程在中高职学校均有开设,并未实质性的衔接,内容也基本相近。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一)做实课程衔接
中高职院校应当联合企业、职业教育学者、行业协会、课程专家等进行共同商定,按照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合理科学实施路径、教学顺序,制定统一化的系统衔接课程标準,使其具有逻辑性、整合性、连续性,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和重复,同时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由浅入深,逐渐提高。中职应当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学习和应用基础知识。高职应当鼓励基于实践基础的创新,加强职业素质、知识、技能全面培养。
(二)遵循“四个基本属性”
坚持衔接、职业、中等和高等性的统一。其中衔接性,指要做到纵向深化、横向拓展,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递进性;中等性更偏向于“求知”,突出基础;而在课程设计中,职业性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高等性更加偏向于“求职”,要求突出综合。课程一体化设计,就是要体现出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在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推进建设中,依据课证融通、突出特色、能力递进的思路发展。
(三)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中高职院校能够明确培养对象的职业层次结构和能力标准,按照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明确其各自培养目标及其标准,保证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专业化、整体性的,避免教育层次断档、重复,以及职业能力水平错位等现象的出现。对此,要加强教学计划、实训实习、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一体化设计。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实现创新就业机制对教育教學的反馈
中高职人才培养中,应当坚持优化专业布局,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及时反馈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招生,实现对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另外,要积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多元共建、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学生能力提升行动,形成创业孵化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平台培养体系。要大力推进学校特色和内涵化发展,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机制的不断创新,向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中高职以及“全国优质校”院校前进,进一步打造出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制造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生管理
很多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整体上呈现出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主要是因为中职学校对学生疏于管理、要求不严等造成,且“只要学会一技之长便能求得就业门路”是大多数中职领导到教师的一贯看法。基于此,中职学校领导及教师应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教育和引导,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坚持能力本位、职业定向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化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三)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还要为高职院校输送合格的生源。课程设置既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也要考虑学生升学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课程设置则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和专门化,也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融合国家职业标准,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
先定位好培养目标,才能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在基本专业知识、素质、基本技能等方面,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具备相似性,但是在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等方面存在较高的要求标准。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掌握必需专业、基础知识,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加上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另外,还要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五)完善中高职间的衔接
教师和学生应当选择灵活化的方式,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分析和探讨市场的变化以及需求,经常进行交流,分析当前行业标准,共同开发相关课程。要重视课程开发的层次性,加强学生素养和知识技能的衔接。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还要关注高职课程改革情况,了解教学内容和大纲,及时调整自身的课程计划。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上,要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创新和综合职业能力。
五、结语
学校要坚持“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原则,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更应当实现合理的衔接,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素质为基础、赢得就业优势为目标,有效拓展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知识、能力,实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真正构建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单位:1.绵阳职业技术学院;2.崇州市职业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