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 曾恋
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淳朴浓郁,民族节庆资源丰富多彩,借助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实现民族节庆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黔东南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存在资源转化水平低、产业关联程度低、组织管理粗放化、经济效益短暂性、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系统整合区域资源、提高产业间融合度、合理策划节庆活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优化区域内环境等发展策略,以构建全域民族节庆旅游发展模式。
一、研究背景
贵州省黔东南州被誉为“百节之乡、歌舞之州”,民族节庆众多,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规模较大的民族节庆活动多达300余个。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既是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的历史积淀,也民族精神与生活习俗活的传承,具有突出的旅游吸引力。依托优势资源条件,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已经在国内外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树立鲜明品牌形象。然而,由于组织粗放、管理混乱、开发同质、缺乏规划等各种原因,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呈现“雷声大、雨点小”特征,产生社会经济有限,未能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在当前全域旅游开发背景下,如何利用全域旅游空间拓展、时间延伸、产业融合、社会参与等发展特征,探索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创新发展之路,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时空、全景化的系统旅游,具有“一地一景区”的局面,跳出了传统且小旅游的旅游规划,谋划出符合现代的大旅游,在旅游发展理念及模式上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全域旅游要求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发展要从全时空、全要素、全行业、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协同推进,为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契机。
二、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发展现状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丰富,民族节庆众多,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黔东南州民族节庆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通过民族节庆旅游开发既可以强化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胜地品牌形象,又可以促进黔东南州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广大民族村寨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从客源地旅游市场需求角度看,游客来黔东南州旅游主要是为了观赏体验淳朴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民族节庆是民族文化最精彩、最活跃、最有吸引力的组成部分,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可以丰富黔东南州旅游产品体系,更好地满足游客异文化体验旅游需求。近年来,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2017年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录制并以总得分最高成绩荣获“最具人气魅力城市”,2018年又成为央视春晚分会场,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与民族节庆旅游品牌效应迅速扩散,并逐渐发展为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诸如姊妹节、苗年节、牯脏节、苗族斗牛节、甘囊香芦笙节、祭尤节、祭桥节、独木龙舟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均已发展为知名旅游品牌,吸引海内外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虽然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不完善等问题,借助全域旅游东风进行转型升级发展非常必要。
三、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一)资源转化水平低
黔东南州虽然民族节庆资源丰富,但真正用于旅游开发的比例不高,整体利用率较低,开发层次较浅,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品优势与产业优势。全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开发较成功的仅有台江姊妹节、雷山苗年节、凯里苗族斗牛节等少数民族节庆项目,其余多数民族节庆活动仍停留在村民自娱自乐阶段,造成资源闲置浪费。此外,当前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简单粗放,多数停留在“游客看、村民演”的初级开发阶段,未能充分满足外来游客异文化体验旅游需求。民族节庆旅游项目设计重复单调,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整体资源转化水平较低。
(二)产业关联程度低
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简单粗放,往往就民族节庆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缺少与其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关联协同,产业链较短,产业融合度较差,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有限。其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关联甚广,涉及旅游、经济、文化、民俗、宗教、体育等多个领域以及观赏、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娱乐、文创、农业、手工业等多个产业,但目前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缺乏合理规划设计,民族节庆旅游与其他产业缺少互动融合,产业关联度较低。
(三)组织管理粗放化
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民族节庆旅游开发效果,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市场主体主导作用才能实现民族节庆旅游有效发展。目前,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以地方政府组织或者村民自發组织为主,市场力量参与较少,组织管理粗放,发展活力动力不足。诸如台江姊妹节之类的大型民族节庆活动多数由地方政府组织,政府组织追求品牌效益与社会影响,非以营利为目的,没有产生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相关节庆活动,缺少外部资金、技术、管理、政策等有效资源注入,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小打小闹”,难以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四)经济效益短暂性
传统民族节庆活动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范围内举行,具有明显暂时性、周期性、波动性特征,也正是因为其稀有短暂属性才具有强大外部旅游吸引力。黔东南的传统民族节庆活动大多每年举行一次,有的数年才举行一次(如牯脏节),每次活动持续时间也仅有数天,节庆活动周期性、短暂性特征使民族节庆旅游开发面临严重供需矛盾。旅游供给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建成便会持续供应,需求的急剧变化造成严重供需不平衡,节庆期间需求火爆、供不应求,而其余时间需求疲软、资源闲置。
(五)配套设施不完善
黔东南州传统民族节庆资源多保留在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联系较少的民族村寨,而这些地区往往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仅是游客完成旅游行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构成内容。黔东南州本身社会经济较为落后,且地势复杂,民族村寨分布零散,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足问题更加严重和普遍。
四、全域旅游背景下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发展建议
(一)统一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实施标准,构建全域民族节庆旅游发展模式
针对黔东南州各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组织落后、管理混乱问题,当地政府应统一组织实施标准,并加以推广。从民族节庆旅游组织实施的主体、客体、媒介和支撑体系4个层面建立横向指标体系,从基础条件分析、前期策划、中期实施、后期评估4个步骤建立纵向指标体系,最终构建“4×4”模式的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组织实施标准体系。基础条件分析是民族旅游节庆旅游开发的前提,民族旅游节庆旅游开发涉及举办地各个行业和部门,需要各方面基础力量的支撑,尤其需要系统分析旅游地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文化习俗、环境容量、市场需求等因素。前期策划在对旅游地基础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开始策划系统民族节庆旅游活动,主要包括主题定位、组织承办、活动内容、形象塑造、营销策划、后续利用策划等环节;中期实施指民族节庆旅游举办期间的组织管理,包括民族节庆活动各环节衔接,应对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安全保障,宣传营销等工作;后期评估指在旅游节庆活动结束后对其组织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以便于进一步改进完善。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构建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主体、客体、媒介与支撑体系。开发民族节庆旅游,首先,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开发主体作用与当地居民参与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全域民族节庆旅游“全社会”共享共建发展模式;其次,充分满足游客旅游客体需求,以全域旅游“全过程”“全方位”发展理念满足游客异文化体验需求;再次,积极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的媒介作用,构建全域民族节庆旅游“全部门”“全社会”发展模式;最后,倡导全域民族节庆旅游“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理念,夯实民族节庆旅游支撑体系。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必须融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通过推进实施“4×4”组织体系,构建全域民族节庆旅游发展模式。
(二)系统整合区域资源,提高资源转化率
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可利用资源并不是只有民族节庆资源,还包括民族文化、自然环境、民风习俗、民族村落、民族工艺等其他潜在资源,只有将民族节庆置身于民族文化整体进行系统开发,才能实现提升旅游开发社会经济效益与满足游客深度旅游体验需求的双重目标。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应借助全域旅游“全空间”“全要素”发展特征,充分整合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打造复合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旅游需求。一方面,可以围绕民族节庆主题,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开发不同旅游项目,例如,在凯里甘囊香芦笙节举办期间,除了常规吹芦笙、跳芦笙活动外,还可以开展民族歌舞比赛、摄影展、美食节、民族文化论坛等活动,满足不同游客旅游需求;另一方面,融入体验经济发展理念,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消费者为中心,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并由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提供一种让消费者身在其中且难以忘怀的经历,通过主题提炼、项目设计、舞台搭建、氛围塑造等体验经济理念提升民族节庆旅游资源转化率,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三)提高产业间融合度,促进效益最大化
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应吸纳全域旅游“全产业”发展理念,从产业链条打造和产业交叉融合两方面入手,使整个产业形成“蜘蛛网”式发展格局,提高产业融合度,提升产业附加值。首先,打破传统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停留于“游客看”的局面,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完整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其次,按照“民族节庆旅游+”思维不断拓展产业融合,积极探索民族节庆旅游与当地特色手工业、生态农业、民族医药、康体养生、民族体育、温泉度假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民族节庆旅游开发整体效益。
(四)合理策划节庆活动,实现全时空发展
黔东南州民族节庆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应充分借鉴全域旅游“全时间”“全空间”发展理念,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实现民族节庆旅游全时空开发。在空间发展上倡导“一村一品、一地一景”发展理念,减少民族节庆旅游同质性开发,以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节庆活动满足游客旅游需求。从时间发展上倡导“四季景不同、白夜各有景”发展理念,创新旅游产品体系,降低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的周期性与波动性。与此同时,应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开发夜间旅游,尤其要发展文创产业和演艺产业,将民族节庆旅游打造成“常态性”而非“季节性”旅游形态。
(五)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针对黔东南州基础设施薄弱与旅游服务设施不足问题,应着力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将部分民族节庆活动举办地从民族村寨移至县城等设施较完善地区举办,以“借鸡下蛋”方式解决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足问题;另一方面,逐步完善举办地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不足短板,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促进民族节庆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既要坚持民族文化元素,又要融入現代科技与时尚元素,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针对当代游客个性化、自主化、多样化旅游需求,应顺应市场需求,走精品化、人性化发展道路,例如,特色民宿就是满足游客住宿需求的有效形式。
五、结语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资源为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奠定基础,但薄弱的经济基础与民族节庆短暂周期性特征又使其民族节庆旅游开发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在系统梳理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开发面临难题的基础上,借助全域旅游全时空、全要素、全行业、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全部门、全游客发展理念,提出黔东南州民族节庆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策略。尤其是从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主体、客体、媒介和支撑体系构建横向指标体系,从基础条件分析、前期策划、中期实施、后期评估4个环节构建纵向指标体系,最终提炼出民族节庆旅游开发“4×4”实组织施标准体系,促进黔东南州全域民族节庆旅游发展。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