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张婕 王晨叶
海绵城市是治理雨洪、管理城市设施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观念之一。随着现今城市化发展,很多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单一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水资源问题日趋严重,倡导发展海绵城市理念与实际应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浙江省兰溪市杨子江公园为例,基于SWOT分析法探究发展海绵城市的优劣势,并思考海绵城市建设前景中的机遇和威胁。
引言
海绵城市(The Sponge City)指运用海绵比喻拥有良好就地吸水蓄水净水多项能力结合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最早源自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2006)应用海绵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后渐渐引用在城市或土地的储水排涝能力上。早在21世纪初期就出现了关于海绵城市理念雏形框架的实践,而在2012年4月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被提出。兰溪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既易发生洪涝灾害又易遭遇伏旱,有必要将海绵城市发展理念作为针对性策略应用,兰溪市扬子江生态公园就是兰溪市的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之一。
一、兰溪市发展海绵城市的优势
我国大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以浙江省兰溪市为例,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属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区,主要处于钱塘江水系的中游地段,兰溪市境内衢江长23.3千米,金华江长12.4千米,兰江长22.5千米,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之称,水域面积广,支流纵横交错。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兰溪既要借助水运发展的优势,又不得不面对洪涝灾害的威胁。6-7月,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梅雨季节);7-9月,兰溪受台风影响,降水增加,使兰溪市极易形成洪灾,兰江中央中洲公园四面环水,遇梅雨季节通常会被淹没。兰溪市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当地人民俗话说“开始想吃杨梅的时候就要涨大水了”。2017年6月下旬,因浙江连天遇到暴雨冲击,兰江兰溪站水位甚至出现洪峰水位32.04m,是继1955年“6·21”特大洪水(33.49m)后钱塘江流域发生的最大洪水。且在七八月份梅雨过后,兰溪被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团单一,蒸发多降水少,又容易形成伏旱。因此,发展海绵城市,可以减弱兰溪市这样的气候造成的威胁。兰溪市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处于三江之汇,排涝尤为重要,而发展海绵城市,既可以收集利用雨水,又可以在伏旱时利用蓄积雨水。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逐步提上议程,越来越多城市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建设海绵城市试点,2016年公布在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青岛市、珠海市、深圳市、三亚市、玉溪市、庆阳市、西宁市和固原市进行试点工作。兰溪市是首批作为浙江省首批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结合政策支持可以开展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项目(例如扬子江生态公园的建设),其拥有良好的资金条件,可以提高建设效率,并为项目品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兰溪市发展海绵城市的弱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步推进,由于生态植被被破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缺乏、蓄水排涝以及处理污水的功能单一等,海绵城市推进进程受到制约。而流于表面的宣传也导致兰溪市市民对水资源重要性理解浅薄,没有深入探究水资源文化与其他建设可结合之处,创新不够、实践不足。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兰溪市早年大力发展水运及重工业,2016年多项工业指标超过义乌,时至今日仍坚定“强工兴市”战略,长期大量循环污染水资源,对水土资源有极大影响,水质修复任务繁重,且兰溪市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稍有欠缺,未能结合自然条件顺应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形成“难管”“难修”“难创新”的局面。兰溪市洪涝灾害危险系数大,水质情况不容乐观,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此外,可持续发展大环境要求我们注意可持续性及代际公平,显然拿环境换经济是不可取的,如何将蓄水养水排涝和保护结合,灰色基础设施(Grey Infrastructure)与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结合是兰溪市当务之急。与浙江省其他城市相比,兰溪市近年来渐渐失去先前水上运输的优势,从经济领头羊转变为追赶者,建设海绵城市的投入资金相对来说较为薄弱。
三、蘭溪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机遇——以扬子江生态公园为例
建设海绵公园不仅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部分,还是一大亮点。兰溪市扬子江生态公园位于兰溪市市区南部上华片区,南起马达溪,北至衢江,根据兰溪市政府公开信息,该公园总面积约50公顷,公园中绿化面积约319 487.8平方米,而水域面积约占97 977平方米,全长约为5 000米,位于兰江的南侧。同样位于兰溪母亲河之滨的和平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劳动路9号兰江的东侧,和平公园只是简单地排入管道再进行集中处理,在雨水密集时期经常有很深的积水,影响交通,简单粗暴功能单一的设施不利于排涝,对雨水的再利用能力相对较低。
扬子江生态公园将周边雨水集中留滞,并借助水下森林将其微生物处理净化后再排入衢江,可以有效减少上华片区洪涝灾害的风险。扬子江生态公园位于城乡接合部,具有城市化的影子。扬子江生态公园实施前,河道淤积、养殖污染、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通过水下系统、水生植物、树木等自然湿地净化系统,扬子江水质由建设前的劣V类提升到III类水的标准。通过净化后的河水,可以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绿化灌溉、公园用水、消防用水。扬子江生态公园被人亲切地称为“会呼吸的大水泡”,通过河道整改,有效汇集雨水,利用周边的生态条件设计水道与净化雨水,同时借助自然景观优化生态环境,可以达到修复生态以及提升城市美感的目的。工程建成后,将一定程度上解决兰溪上华片区的内涝以及水污染问题,形成具有水安全保护、生物保护、游憩等多功能的生态休闲廊道系统。换个角度看,此种设计不仅能够保护生态,还能保护物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扬子江公园借助生态景观优化扬子江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可以吸引各方媒体前来报道,结合公众号平台的线上宣传引导作用,将“海绵公园”概念融入兰溪人民的生活中,加大对水文化建设的宣传普及力度,让珍惜爱护水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未来扬子江公园也会吸引周边地区如金华、龙游等游客来游玩,推广海绵公园的概念,借此发展马公滩粮食批市场片区的商业。现阶段,公园边上300米范围内已新建一家中型超市。此外,扬子江生态公园的建成,意味着兰溪市生态景观建设迈出了一大步,生态景观兼具净化、涵养水资源的功能,对周边生态环境有修复作用。而扬子江生态公园项目是兰溪市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启动实施的第一个投资额最大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目前,兰溪市共有41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未来我们会见证海绵道路、海绵小区等诞生。
四、兰溪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威胁因素——以扬子江生态公园为例
(一)技术方面
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观念需要更新,建设海绵城市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说,是古今中外多种技术的集成,要发展海绵城市,需要科技支持、人才支持以及资金支持。例如,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以及透水砖制作的流程缓冲区范围數据等都具有难度,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
(二)目的地居民态度方面
目前,公园在建成初期已在净化环境、减少涝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今养生热潮,生态公园旅游业有所发展,大量外来游客涌入,可能会激起上华片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可能引发他们对抗旅游发展的情绪,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模式方面
根据经验反映,PPP模式下,私营机构融资成本较高,且PPP项目合约时间年限较长,长期合约不够灵活变通,可能带来机构垄断的风险。
(四)错误观念的营销
现阶段,我国对海绵城市设计存在很多误区,甚至有部分不良商家为谋利传播一些不正确的理念。
(五)安全问题
外来游客的涌入,势必造成文化传播交汇,同时人流涌动则有更大可能造成交通、犯罪等安全威胁。
(六)运行威胁
海绵城市发挥多大的作用,主要由后期的运行情况决定。若后期操作不当,可能无法实现原有的蓄水存用以及净化水源等作用,甚至带来污染水生态、雨水资源浪费等现象。
此外,对于兰溪市梅雨季节极大的降雨量,海绵城市(甚至目前还未完成建设)的蓄水排涝能力比较有限。
五、结语
兰溪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缓解兰溪市工业强市的环境压力,净化生态,还可以适量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从精神层面上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但在建设以及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海绵城市工程实施难,需要技术、资金、人才等支持,后期实施管理需要多方监测。总而言之,对于兰溪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利大于弊,机遇大于威胁。海绵城市理念将成为未来兰溪市城市化进程中的特色城市名片,打破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长久以来难以兼得的局面,实现共存共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