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懷
軌道並線,融入國家發展
近期,《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下稱“規劃”)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規劃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與高鐵、幹線鐵路將通過樞紐換乘實現互聯互通,與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在樞紐場站換乘銜接。第一階段是規劃建設13個城際鐵路和5個樞紐工程項目,總里程約775公里,形成主軸強化、區域覆蓋、樞紐銜接的城際鐵路網絡。之後,到202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4700公里,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到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5700公里,覆蓋100%縣級以上城市,屆時,“軸帶支撐、極軸放射”的多層次鐵路網絡將會在大灣區形成規模,構建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廣東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的交通圈,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作為世界高鐵開通和運行里程最長的國家,近年來中國在鐵路建設,特別是高鐵和城際鐵路的建設在各地有序展開,高鐵及城際鐵路不僅拉近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而且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騰飛。尤其像珠三角地區,一條高鐵及城際鐵路的沿線產業聚集、人口聚合、城區聚攏形成的傳統區域都將受到輻射效應。規劃明確了珠海市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在珠海站、橫琴站實現高鐵、城際鐵路與澳門輕軌銜接,做好各口岸與城際鐵路站點之間的連接規劃,支持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連接通道與廣珠城際鐵路在珠海站內連接,促進澳門融入國家鐵路網絡。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部署,澳門輕軌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鐵路網的連接,無疑又邁出了一大步,讓澳門特區與內地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實現互利共贏。
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的融合發展中,一體化是必然的演進趨勢,而交通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也是必須的“標配”。首先從市民出行的便利性而言,澳門輕軌接駁併入內地發達的高鐵網路,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可以透過無縫銜接的城際鐵路網絡徹底消除市民過去對長距離出行的心理障礙,在快速的基礎上實現“隨到隨走”,同城化、一體化將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日益增長的人流潛移默化地改變灣區內各城市市民的生活和出行方式,拉近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內城市間的時空距離。緊密的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必然引發生活方式的裂變,將“一杯咖啡的距離”的藍圖變成現實,類似的生活方式將由此引爆裂變,優質資源的共用將極大地提升生活品質,共建優質生活圈。
分享國家發展紅利,
釋放澳門潛能
從更深層意義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改變的不只是出行方式,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已進入縱深推進關鍵階段,在產城集聚的規模效應下,在堅持“一國兩制”基本原則下,形成共識、大膽改革,打破粵港澳大灣區現存的隔離,直至取消邊界,繼續推動互聯互通,共用全要素無障礙流通帶來的高效與便利,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是大灣區企業所盼。中國自古都講究“路通才有財通”,因此,交通網絡對於整個大灣區的發展之重要就不言而喻,而軌道交通作為現代化立體交通系統,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極大促進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互聯互通,產業鏈條實現深度融合。尤其澳門要獲得長遠可持續發展,經濟適度多元是必然之路,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為澳門提供多元機遇,只有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的可持續之路才能真正走好。
今屆政府也很清晰這一點,行政長官賀一誠就指出,在國家發展新時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以及提升自身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的重大機遇,也是破解空間局限難題、探索發展新路向的根本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粵港澳大灣區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便捷的通道、最廣闊的平臺。過去逾二十年的經驗證明,澳門的發展離不開祖國的穩定、進步和繁榮,澳門所取得的發展成果離不開國家的全力支持。換而言之,澳門今天的繁榮其本質在於分享了國家發展的成果。因此每個人都要明白,判研國家未來的經濟形勢,就可以知道澳門未來的形勢。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波及全球,但放諸全世界,中國是受疫情影響程度最低的國家,上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全國上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加快推進,上半年經濟先降後升,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亦即在二季度,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由負轉正,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穩步復蘇,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場預期總體向好,社會發展大局穩定。從全年增速來看,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計在4%-5%左右,這是全世界研究機構都比較統一的觀點。由此,研判到國家經濟的前景,就能堅定澳門經濟復甦的信心。
儘管未來一段時期,我們國家經濟將進入慢增長的軌道,但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以來,尤其最近二十年,國家飛速發展,進入中產化階段,積累了很多中產家庭。以往,這些中產家庭在境外帶動非常龐大的出境遊消費,比如出去歐美、東南亞等地區旅遊、購物等。雖然疫情讓一部中產階層受到影響,但這一群體始終有著比較大的基數,對境外高端消費仍有著非常大的需求,現在疫情影響出入境,這恰恰給了澳門以莫大的機遇,因為無論是國際還是粵港澳地區,只有澳門的通關政策越來越明朗,逐步恢復珠海、廣東,乃至全國的自由行簽注。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可以樂觀一點預測,下一階段赴澳旅遊的內地旅客將會逐步回升,並且將會吸引更多有出境消費需求的中產到來,對澳門世界旅遊中心的促進更加突出。
從這個趨勢看,澳門是得益的。尤其面對疫情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中央部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促進發展的戰略,其中,內迴圈的重要基礎之一是統一的國內市場,長三角、粵港澳、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等重大區域戰略調整有望形成人口更聚集、資源更集中、內部更協調、動力更強勁的大市場。因此,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有利於完善大灣區鐵路網絡佈局,有利於提升大灣區城際交通品質,構建經濟、便捷、高效的城際交通體系,有利於促進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升澳門與內地交通實現互聯互通的水準,也有利於內地長三角等地區的中產階層更便利赴澳門旅遊,帶動人流、物流、財流,讓澳門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充分釋放潛能。
為多元賦能,
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從產業多元的角度,澳門也需要藉由大灣區合作來豐富產業經濟結構,而推動產業的發展,最重要的要素是資金。以深圳為例,這個城市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資金的推動,包括透過“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吸引國際資本,充分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為深圳輸血、造血。如今,再次站在重大歷史機遇面前,澳門一樣可以利用好“一國兩制”、自由港的優勢,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能夠發揮國家所需澳門所長,利用低稅政策,打造中葡金融服務平臺、綠色金融平臺,發展創新金融和特色金融等業務,從而吸引國際資金從澳門進入粵港澳大灣區。
從近年的國際資本的主要流向看,更多資金將流入新興市場國家,亞洲成為國際資本追逐高地,並且於去年一舉超越歐美。今年的疫情影響下,全球資本進入避險模式,但資本是逐利的,對於未來市場的挖掘,越來越多國際資本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正在加速,但仍有許多工作要推進,而澳門恰恰可以發揮制度優勢,開放的金融市場和自身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聯繫,吸引國際資金透過澳門進入內地。當局此前亦闡述,澳門發展金融業的目標非常明確,即推動本地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同時,配合國家發展建設。其中,澳門將尤其致力於運用其沒有外匯管制、同時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優勢,發展壯大人民幣業務,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一些經濟學者認為: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兩者是一種互補共生關係。因此,當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網進一步促進灣區城市群融合發展,資金給產業經濟帶來的“催化效應”將進一步顯現出來。
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不同的制度和因素,及其帶來的挑戰。首先,我們要看到這種制度性的差異會影響到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生產要素的便捷流動,影響到三地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有效銜接,影響到跨境協同創新效率和市場深度融合。有些問題用傳統思維難以破解,需要新的方式,所以行政長官賀一誠亦提出以制度創新的方式來參與橫琴發展。具體而言,需要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通力合作,從頂層設計著手,構建法律、稅制等方面的框架,破除不同體制帶來的障礙。近期,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8月18日正式開通,這一作為內地與澳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誌性項目,讓旅客在“一地兩檢”的新型通關模式下,一次性辦完出入境手續,全程數十秒完成通關,體驗非常好。這就是得益於粵港澳之間不斷實踐的口岸管理制度創新,也為未來城際軌道交通網絡的跨境銜接創造了很好的藍本。
現時,疫情帶來的衝擊倒逼全澳社會對可持續發展作出深刻的思考。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到2014年的經濟深度調整,大家都清晰認識到單一經濟結構給發展帶來的危害。如今疫情之下,單一經濟結構仍然備受詬病,幸好回歸20年來,澳門積累了豐富的財政,讓新一屆政府有更充分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復甦。但澳門長期可持續發展終究要走經濟適度多元之路,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握區域合作,精準把握國家惠澳政策、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琴澳合作發展的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打造經濟多元結構,讓澳門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