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甜甜,孟凡莉,宋凤斌,郭梦娜,杜莹莹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指人体的身心状态处于混乱,但未有可被临床诊断出的病理特征[1-2]。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其生理及心理上虽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检测无异常指标,但也达不到健康状态,同时,在躯体和心理上存在影响生活的不适感。此状态被称作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动态状态”,在外界的影响因素作用下,将会发展成为健康或疾病状态。
1.1一般资料 采用开放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7月长期使用(连续3月每周不低于2次登录使用)课题组人员联合国珍公司共同开发的国珍养生软件的2 202例用户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存在生理、心理上不适感者;(2)国珍养生软件的长期用户;(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已被确诊为处于疾病状态者;(2)重复录入(含有同一ID用户2份或2份以上的问卷)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 965例受试者。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一般情况的调查纳入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地域等内容,同时含有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类型。亚健康状态调查是基于正式调查开始之前的预调查,在预调查中问卷设置为开放性问题,调查对象根据自身情况,填写所面临的亚健康状态。经过1个月,共收集全国370份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选取了频数排名前7名的亚健康状态,在正式调查时将调查问卷改成可选择的选项。最终纳入调查的亚健康状态共有7种,分别是便秘、疼痛、疲劳、失眠、消化不良、头痛、健忘。
1.2.2中医体质类型判定 中医体质的调查与类型判定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ZYYXH/T157-2009)》[3-4]。《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包含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除平和质外,其余体质属于偏颇体质,共计60个条目。判定调查对象的体质类型。参照王琦教授的60问量表[3],设计编写系统程序,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填写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ZYYXH/T157-2009)》中9种中医体质分别对应的量表评分,系统自动判定其对应的中医体质。
1.2.3质量控制 为确保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对整个收集数据的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即统一制订网页与手机移动客户端的调查问卷,收集过程中缺少太多信息的不予以提交;调查对象中医体质的判定采取了统一确定的中医体质判断标准,由系统自动生成,以降低调查过程中不客观因素的影响;数据收集完成后,再利用Excel对调查的数据逐项检查,排除不合格(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不合理数据或有逻辑上的错误)的问卷;最后,将合格问卷在后台信息库按照统一格式整理成规范的表格,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应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对应分析法进一步明确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的对应关系。本研究中最多可以提供6个维度。在对应分析中,只要前几个维度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0%以上,便可以显示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一般情况 在纳入的1 965例研究对象中,女性1 229例(62.54%)。据国际年龄分类标准指南,青年人群较多,为1 074例(54.66%)。在地域分布方面,位于我国东部人群最多,为1 078例(54.86%)。研究的对象BMI的分布在非正常的过轻、超重维度上的分布,超重人数最多,为562例(28.60%)。中医类型分布特点上来看,平和质人群388例(19.75%),偏颇体质人群1 577例(80.30%),其中气虚质人群最多,为630例(32.06%)。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不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不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889,P<0.01)。平和质中,失眠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比最高(38.38%),其余依次是疼痛、疲劳、消化不良、便秘、头痛等亚健康状态,其中有健忘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对象中无平和质。对于8种偏颇体质,气虚质在有便秘、疲劳、消化不良、头痛及健忘等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对象中占比均最高;有疼痛状态的调查对象中阴虚质占比最高;处于失眠状态的人群中,阳虚质占比最高,其次是气虚质。见表2。
表2 不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n(%)]
2.37种亚健康状态与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对应分析 维度分析结果显示,第1维度、第2维度分别解释了总信息量的53.1%和27.9%,累计解释率达到81.0%。见表3。选取前2个维度,消化不良状态与阳虚质关联性较强;头痛与气虚质关联性较强;失眠、疼痛与阴虚质关联性较强;便秘与痰湿质、气郁质关联性都强。见图1。
表3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制类型的对应分析结果比较
注:1为平和质,2为阴虚质,3为痰湿质,4为气虚质,5为阳虚质,6为湿热质,7为气郁质,8为血瘀质,9为特禀质;a为便秘,b为疼痛,c为疲劳,d为失眠,e为消化不良,f为头痛,g为健忘。图1 不同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对应分析图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往往会使机体具有患某些疾病的倾向性与易感性,偏颇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生物学基础[6-7]。同时,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整体特征反映的是其多系统器官出现总体失衡的表现,并不是局部的异常,这与中医的“整体观”相契合。本研究通过收集个体的7种亚健康状态与9种中医体质类型,采用对应分析方法[8]分析亚健康状态分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消化不良状态与阳虚质关联性较强。“阳气者,温暖之气也”,即气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9]。阳虚质的主要特征是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的体质状态[9]。阳虚质人群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其脾胃运化无力,在摄取食物的营养时,其脾胃的温煦和运化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头痛与气虚质关联性较强。有研究报道,人体的气不足与头痛状态的联系度较强(OR=3.312,95%CI:1.854~5.918),且虚质者易患头痛[10-11]。说明气虚质人群存在由于气不足以致机体各种功能减退及失调的特征。
失眠、疼痛与阴虚质关联性较强。中医中谈到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体虚,包括阴虚、气虚、阳虚等[12]。阴虚体质者,以阴虚内热等表现为主要特征,其阴气亏损,无以摄阳,阴阳失调;同时,阴虚者的阴液亏,津液不能正常运输,失去濡润滋养物质,从而心火盛,导致失眠。中医描述引发疼痛的原因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13],指因阴阳营卫气血津液亏损,脏腑经脉失养而发生疼痛。这与由于阴液亏损而致机体阴阳失调、津液不足的阴虚质的主要状态一致。所以,阴虚质的人应该选择具有濡润滋养和清热作用的药物,减轻内热、滋养阴液亏少的情况,进而改善失眠和疼痛的亚健康状态。
便秘与痰湿质、气郁质关联性强。痰湿质是因先天遗传或后天饮食不节制而得[14-15]。痰湿质者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脾胃气机转输不利,大肠郁滞,进而导致便秘。痰湿质、湿热质这两种偏颇体质的公共点在于湿,何秀玲等[16]报道的上海脂肪肝患者中,肝功能损害程度更高的患者普遍为湿热质及痰湿质,这可能与其饮食习惯因素有关。因此,便秘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从而改善其便秘状况。气郁质的形成是因为机体出现忧思焦虑、心神不宁等情志,久而不复,进而阻碍气机,郁滞不行。陈笑吟等[17]研究中提出肠道气滞留与气郁质对应。中医对便秘的解释是大肠功能失常,这解释了气郁质者便秘的原因。所以,气郁质者需调理焦虑等负面情绪,有利于便秘情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不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不同。同时,体质的形成是先天和后天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的,这也就意味着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可以通过改善影响平和质的因素,调理自身机体,进而使机体处于平和质状态。因此,改善机体不同的亚健康状态,应从调理其状态相对应的偏颇体质入手,从根本上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
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将增大各分型、分类的样本量,同时纳入其他更多因素(如性别、年龄、地域等)作进一步的综合分析,以得到更加全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