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新作文 执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浮世万千,唯有皎洁的皓月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而屈原在长诗《天问》中写到“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和“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执着与坚韧,体现了先人对自然和宇宙空间的不懈探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享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享宇宙。皎月悬空,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寄于明月之上的文化意蕴与科学技术,虽然维度不同,但都是美好情思的寄托,足以点亮生活。
(明 灯)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如水,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是贞洁纯净的象征,是美的化身。所以《红楼梦》中的多情公子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一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就觉污浊。”月亮在中国审美的深层结构中,始终流露着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因此古典诗词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为基本抒情意象。《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韦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苏轼:“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
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我国古代的爱神、媒婆被称为月下老人。情人相会也往往选择月下,有诗为证:“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连金庸金大侠封笔多年之后,还破例写了一篇小说《月云》,专写他的初恋情人。月云,多美的名字,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呀!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暂的喟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残霞卷尽出东溟,万古难消一片冰。”(章碣《对月》)“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
月亮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富有诗意,如此的精灵曼妙,为每一个中国人所深深地钟爱着。最能表达中国人对月亮喜爱之情的故事,当数李白捉月。晚年的李白一次与友人在安徽当涂采石矶荡舟饮酒,月色极好,江天纯澈,如幻如梦。太白醉眼蒙眬中,看到水中的月亮,以为是天上的月亮离自己如此之近,不由张开双手,探身想抱她入怀,失足落入水中,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就这样带着对月亮的无比钟爱,带着极富诗意的情怀,抱月而眠,回归仙班。也许这个结局对李白来说,再妙不过,对中国文学史来说,也再好不过。“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三载:“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
亘古不变的月亮,千万年来脉脉注视着华夏大地上芸芸众生来来往往生生死死,见证着炎黄子孙歌唱和哭泣,她与我们血脉相连永不可分。
在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了“嫦娥奔月”的神话,“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另说是嫦娥为了不让蓬蒙抢走而自己吞食(见《淮南子·外八篇》)。不管是嫦娥自己偷吃了仙药成仙,还是被迫吃了仙药成仙,她在月宫里都是同样地思念着丈夫,渴望与丈夫相聚。中华民族常常借“嫦娥奔月”表达对长生不老、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渴望亲人相聚的美好愿望。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缔造了中国的农历,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皓月当空,一泻千里,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同时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能够为所塑造的意象丰富特定的意境,从而达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一轮思乡之月;“长安一片白,万户捣衣声”,是李白的一轮思念之月;“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韦庄笔下如月的美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李白眼前月映下的边关;“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亡国之君大悲大痛的月亮;“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英雄荡气回肠的月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欧阳修的潇洒超脱的痴情月亮;“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杜子美大美无言的风流月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姜白石冷眼看历史、冰眼观沧桑的月亮;“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李商隐失妻自孤独、怀才仕途坎的月亮……托月寄情,亲情、乡情、友情、爱情都可以借月抒发,这些借月抒怀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人生有限、岁月无穷的感悟,还隐含着无论是古人、今人乃至后人,都接受着同一个月亮的审视与见证,以及“生命渺小,历史永恒”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小贴士
月亮别称及来历
1.玉兔。神话里月中有玉兔,代指月亮。如唐代韩琮《春愁》:“金乌长飞玉兔走。”
2.蟾兔。旧说两物为月中之精,后代指月。《古诗十九首》:“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3.桂月。传说月中有树曰桂,故称。《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桂月光。”
4.玉轮。圆月如轮,故成月之别名。宋代卢炳《水龙吟》:“素娥睡起,玉轮稳驾,初离海表。”
5.玉钩。新月如钩,故有此喻。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倏忽城西郭,青天怀玉钩。”
6.冰轮。指明月。苏轼《减字木兰花》:“夜半老僧呼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7.素娥。嫦娥的代称,亦用作月的代称。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泠。”
8.夜光。指月亮。如《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9.玉宫。指月宫。唐代李贺《天上谣》:“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吞佩缨。”
10.玉娇。指明月。宋代晏几道《清平乐》词:“恰是可怜时候,玉娇今夜初圆。”
茫茫银河路迢迢,灿灿星空月皎皎。从古到今多少梦,化鸟展翅向天翱。
万户飞天惊河汉,身先首航敢问天。千古神话千古憾,嫦娥奔月把梦圆。
流传于今的中国神话故事,倾注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唐代宫廷乐曲《霓裳羽衣舞》,描述了唐玄宗神游至月宫见到仙女翩翩起舞的情景,此曲在皇家祭献老子时演奏。
据此民间有“玄宗夜游月宫”的传说,《唐广德神异录》最早记载这个传说:“法善又尝引上游于月宫,因聆其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曲,而归传之,遂为霓裳羽衣曲。”
关于月球的轨迹,古代中国人是通过浑仪中的白道环进行观测的。唐代道士李淳风对浑仪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唐会要》卷42中记载:“有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纬三百五十五度。第二仪名三辰仪。圜径八尺,有璇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天宿矩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
月球探测器的发射离不开火箭,历史上火箭的最早践行者是中国明代的陶成道。陶成道,原是浙江婺城陶家书院山长,喜炼丹。朱元璋赐名“成道”,并封其为万户侯。陶成道在炼丹之余钻研火器,一天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了47枚火箭,双手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命人点燃火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户飞天”的故事。
无论是嫦娥奔月,还是万户飞天,中国人千年以来都没有放弃对月亮的探索。不仅如此,人们还通过观测月相制订历法,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也可以在“月宫”中奏《霓裳羽衣舞》,翩翩起舞。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次次将当年万户的梦想送上太空,送上月亮。嫦娥号、玉兔号正一点点探索着萦绕了我们千年的梦想……
几十年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月球探索的步伐。回顾探月那段漫长而艰难的历史,我们是如何迈出一步又一步的?
1959年1月,苏联发射的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飞掠月球,人造物体与月球实现了一次轻轻地擦肩而过。
1959年9月,苏联的“月球2号”第一次在月球表面硬着陆,所谓硬着陆,就是不带“降落伞”,舍身撞向月球。
1959年10月,同样是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绕过月球背面,拍摄到了第一个月球背面的黑白照片。
1964年1月,美国的“徘徊者7号”探测器带回了关于月球的第一批近景照片。
1966年2月,苏联发射了“月球9号”探测器,这一次不同以往,月球9号首次实现了软着陆,它是人类第一个安全抵达月球的使者。
1968年10月11日,美国成功发射“阿波罗7号”宇宙飞船,该飞船进行了首次载人绕月飞行试验。人们对月球有了更近的观察和认识。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三位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迈克尔·科林斯)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代表全人类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并说出了那句必定载入历史的话:“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在此之后,美国相继进行了6次成功的登月任务,为人类研究月球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信息。
2006年,欧洲航空局的SMART-1月球探测器,并且模拟了一次行星撞击。
2019年1月3日,玉兔二号成功与嫦娥四号着陆器分离。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潮汐锁定的缘故,我们始终只能看见月球的一面。在此之前,所有成功的探测器也都是在月球正面。而玉兔二号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探测器送到月球背面,更是中国探月工程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60年来,人类总共向月球发射过130多个探测器,但是从统计来看,这130多个探测器只有一半左右成功完成了任务,剩下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坠毁或失联或飘泊在茫茫宇宙之中。在一个又一个辉煌旅程的背后,是无数的悲壮和艰辛。在未来的一百年里,人类必定会再次踏上月球,或许还会在月球表面建立基地。未来的探月之路依然艰辛,但人类不会放弃,只会更加坚定地向前走,这是我们对宇宙探索的必经之路。
嫦娥五号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这次探月活动,将实现4个重大首次的突破,即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到了月球以后,探测器会用电铲铲取土壤,另外自动打钻取岩芯。全部的样品会放在最顶上的返回舱里,进行无污严密封装。采样方式是复合式的,搭载了深孔钻取式采样器和铲挖式复合功能采样器联合完成采样。
人们对月表之下情况不得而知,很可能遇到坚硬的巨石,也可能是松软的土壤,或者其他不同含量矿物质,机器零部件的运动磨损和热胀冷缩情况都不同。我国科研人员对这一钻探过程在实验室进行了反复的试验,想象了各种不同的工况,通过模拟月壤情况对嫦娥五号的采样器进行验证,将可靠性提升到最高。
中国之前发射到月球表面的探测器,在完成任务后都留在了月球表面,例如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但本次任务的核心是返回,月面起飞是最关键的技术突破。这个任务将由着陆器中的上升器来完成,上升器将在月球表面进行首次月面起飞,但只能进行短距离的飞行。因为它携带的燃料,不可能直接飞回地球,而只能到达在月球轨道飞行的轨道器,由轨道器中的返回舱完成接下来的行程。
上升器与轨道器的对接,将是“针尖”对“针尖”的对接,地球上根本无法提供数据和测控支持,也无法看见。交会对接的过程需要依靠嫦娥五号自己来完成。嫦娥五号的智能大脑将完成自主控制。对接后月壤将由上升器转移到返回舱。
对接后的返回舱回到地球,会遇到大气层的高速摩擦。速度太高了,一定会烧掉,要想办法进行缓冲。这个办法和“打水漂”的原理相似,即让返回舱在大气层上层弹跳出去再回来,速度下降后再进行大气层的穿行。为了试验这项技术,我国在2014年11月发射了“嫦娥5号T1”,首次验证了俗称“打水漂”轨道的“地月自由返回轨道”着陆技术。
从轨道器、着陆器以及环月轨道对接的复杂设计方案看,嫦娥五号完全就是无人版的阿波罗登月,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重大跨越。通过环月卫星探测、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球车勘察、月面软着陆探测与采样返回的实施,它为我国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设积累经验和技术,也是我们国力日益兴盛的见证。
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长大些我们学“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后来我们识得一点“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况味,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透过这些诗句,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古人那思乡、怀古的情思,那忧天下、论古今的情怀,便能代代传承下来。
如今我们抬头望月,又比古人多出些不一样的感受。我们已经知道了月宫里,并没有住着嫦娥、玉兔,也没有伐桂的吴刚。我们还知道,就在那浩渺的天际中,“嫦娥”曾落月,“玉兔号”曾行进在被命名为“广寒宫”的地方,它延伸了人类的视觉,对月球进行了长时间的深情凝望……科技延续了神话,为中国人的“月亮情结”添上了新的时代色彩。当科技与人文连接,碰撞出的火花别样精彩。那里有我们厚重的文化积淀,同时也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探月、航天技术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