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卫中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HE Weizhong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 314036, China)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人才紧缺,给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目前有近千所职业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从麦可思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中发现:用人企业对毕业生评价较低的项目为实践能力,建议学校加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这表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技能培养,但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不管是仓储配送,还是运输、装卸等实训设备都价格不菲,并要求有较大规模的实训场地,因此需要很大的投入。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因开设时间短,底子薄弱,短期能投入到实训室建设的资源有限。受场地和设施设备的限制,实操训练项目开展的数量和实践教学质量都难以保障。另一方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推动物流业大变革,需要学校重视培养有创新能力,具有综合技能的学生。在此背景下,开展何种模式的实践教学来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多提升到50%及以上。在实训资源建设方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大多已建专门的实训室,购置专业实训设备;并积极与企业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地基。“双师型”教师培养得到职业院校的重视,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已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初步形成。专门的实训配套教材也逐步推出,课程都有明确的实训项目,开展了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训、跟岗实习与顶岗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但由于学校财力有限、创新不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1 设施设备投入有限,更新不及时。学校能投入到实训室建设的资源有限,职业院校已建的物流实训室,初期购置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仓储设备。很多院校现有的实训条件,以物流设备认知、物流文化展示和物流基础操作为主,先进一点的实现了用管理软件驱动硬件设备达成系统集成。实训室建成后大部分设备很难随着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改造,据测算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均实训设备值不足万元[1]。受实训设备数量的限制,多数实训操作要分批进行,实操训练项目开展的数量和教学质量都难以保障。
1.2 实践教学内容自主开发少,与岗位联系不够。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手段比较单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训内容大多来自现成的教材,物流企业很少参与实训项目开发。因此,实训内容不能适应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需要,造成技能训练与后期顶岗实习不能有效衔接。学生去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更加注重工作效率,一般只安排固定岗位,不能有效的轮岗,实习的内容大多单调重复。
1.3 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强,指导热情不高。物流管理专业许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入或是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自身物流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实践指导能力弱。高职实践指导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大多不安心于做实践教师。学校主要以课时来计算教师的工作量,然而实践课前的设备与材料准备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同时要更多的考虑管理与安全方面的问题,这就导致老师安排学生开展实操训练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在企业往往也担任要职,投入到实践教学的精力有限,主要开展一些专题讲座等。
1.4 管理机制不灵活,实训室难以实现开放共享。很多高职院校管理创新不足,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教师课余指导学生的报酬难以落实。现在安全责任方面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在这种机制下,指导教师以少担责任为上,没有课余指导实践的积极性。技术管理人员平时在课余时间把实训室一关了之,导致学校实训室无法实现开放共享,部分设施设备利用率低。
1.5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外基地作用发挥不充分。职业院校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理念,积极与知名的物流企业开展合作,成立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有现成的物流设施设备,但单个企业往往因规模大小不一和业务量的波动,无法稳定地提供大量的实训岗位。同时企业存在顾虑,担心学生进行实训会影响物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校外实训基地一般只提供参观和少量为期较长的实习,很难定期开展大批量学生技能实训等形式的实践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智慧物流的进程大大加快,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实训设备适合开展一些基础训练,实践性更适应企业的基础岗位,无法满足当前企业对综合物流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AR/VR 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也使高职院校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成为可能。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建设智慧物流实训室,较多的应用了虚拟仿真技术[2]。如何把实操性训练与虚拟仿真练习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探索。
2.1 实操性训练与虚拟仿真练习各自特点。实操性训练让学生身处真实的场景,自己动手操作,直观生动,能真实体验过程,适合物流基本技能训练,与基础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相适应。但是物流管理专业实操性训练对场地设施与设备的要求较高,开展一次实操训练的人数很有限,有些项目同时间操作的学生只有几名,这大大限制了实操开展的项目数量,同时这种训练很难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营造出一个虚拟现实的仿真环境,投入相对较少,占用空间小,能提供的实践教学工位数多,软件与设备容易更新升级。虚拟仿真练习更安全,有利于实验室开放,实践项目可以是专项练习,也便于开展综合性的练习,每个学生还可以同时担任多种岗位角色。但仿真环境毕竟不是真实的场景,企业工作岗位上的许多技能,还是需要通过自身反复的实际操作训练才能掌握。
2.2 “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虚拟仿真练习与实操性训练各有特点,为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需要将虚拟仿真练习与实操性训练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此,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尝试开展了“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学校非常重视物流实验(实训) 室建设,于2013 年建成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主要购置仓储配送等设施设备。开展物流基本技能的实操训练,这使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设施设备占地面积大,实训工位少,难以开展高频次训练,也不能满足企业急需的物流规划设计、物流数据分析与应用等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17 年国家及省技能大赛变成了“智慧物流技能大赛”。为此,学校依据智慧物流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原有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打造智慧物流实训基地,新建智慧物流虚拟仿真中心和顺丰物流服务中心。其中,智慧物流虚拟仿真中心建设集物流VR/AR 虚拟仿真、物流大数据虚拟仿真、物流系统规划与仿真、供应链运营虚拟仿真和数字化学习五大功能实训区域[3]。顺丰物流服务中心涵盖客户服务和快递终端服务两大功能实训区域。智慧物流实训基地融技能实操训练、虚拟仿真练习和生产性实训于一体,可实现多场景、多角色、多岗位的虚拟实践体验和真实现场训练,为学校开展“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智慧物流实训基地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图1 智慧物流实训基地示意图
学校在应用“虚实结合”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时,在不同时间段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的实践内容采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以“实—虚—实”为侧重点,依次推进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初期,开展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程实训,以“实”为主。让学生有真实体验,尽快对物流岗位的特性、技能要求有直观的认识,通过实操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同时这一阶段也辅助虚拟技术展示物流大场景,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他们的眼界。当学生对物流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后,进而开展以“虚”为主的实践教学。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社会环境及企业的业务来开展综合性的实训;同时也结合开展综合性业务的实操训练。临近毕业,为了今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校安排学生去企业开展现实的跟岗、顶岗实践教学。
2.3 “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成效。自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物流实训基地建成,并应用“虚实结合”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来,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模式的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不管是实操还是虚拟练习都更认真积极。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规划能力、模拟应用能力等综合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学生技能竞赛成绩不断提高,2019 年在省级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的好成绩。推动了物流实践教学中开放式、创新型实验的应用,用人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有所提升。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需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其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更好地开发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项目。
3.1 加大政策支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大对职业院校物流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紧跟物流业发展前沿,不断更新设施,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 等虚拟仿真技术,新建智慧实训室,为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的参与,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利用企业的资源,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技能项目训练。出台政策,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按照接受学生开展实训的情况给予企业补贴[4]。推进物流人才校企联合培养,通过订单式、学徒制等模式的人才联合培养,充分保护与体现各成员的核心利益,实现共赢的局面[5]。
3.2 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实训室开放共享。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设立开放专项基金,制定激励机制,编制合理的实训室开放方案,课外开展实践性强的实训、竞赛训练。完善教师的薪酬制度,落实教师课余指导的报酬,制定实训室开放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平台,通过课程管理、教学设计、实训前预习、实训过程指导、实训结果批改,实现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全流程跟踪。推进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将虚拟仿真实训资源进行集成,实现学生、教师、第三方远程资源共享,并实现学生在实训室外也能通过网络,利用实践教学资源来开展练习,提升实训室开放效果与利用效率。
3.3 丰富教学手段,有序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按照“认识实习、专项技能训练、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顺序依次安排实践教学,不断改进方法手段,开展形式多样、虚实结合的实践项目。一是开展多课程小班化联合实训[6]。多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集中开展联合实训;联合实训时,将原班级按课程数分成几个小班;联合实训期间各小班学生分别到不同实训室,同时开展相应课程的实训,每个实训室都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与管理;各个小班的学生完成一门课的实训后轮换到其他实训室,再进行另一门课的实训[7],这种方式可缓解单个实训室工位数不足的问题。二是开展团队项目。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开展综合业务练习。按企业完成特定物流任务所需的岗位数,确定团队人数,学生自行组建团队,通过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三是开展方案设计+实操的实训。模拟企业的物流业务,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与实训室现有条件,先设计出方案,然后按自己的方案去实施操作,完成相应任务,检验方案的合理性。通过设计、操作、调整方案后再操作的实训过程,全面提升学生规划设计、组织协调、动手操作等综合技能。
3.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提升指导能力。实践指导教师与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高低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为激励教师从事实践指导工作,学校要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奖评优、福利待遇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消除实践教师的顾虑。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方法指导,组织实践教学专题教研活动,定期交流教学心得。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工作,锻炼技能,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同时,为了适应智慧物流发展的需要,要加强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能力[8]。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吸引到实践教学队伍中,以兼职、柔性引进的方式来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高职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可充分发挥实操性训练与虚拟仿真练习各自的优势,实现相互配合,取长补短。通过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管理制度,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提升实践教师指导能力,来切实提高“虚实结合”实践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