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面对喧嚣与纷扰,需要我们强化信心、付诸行动,才能重构优势、抵达梦想
本届中国服装论坛的主题聚焦“大变革:信心与行动”,表达了中国服装产业面对发展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刺破迷雾、厘清方向、探索路径、保持定力的愿景与决心。破云而出的永远是光。理性的思想,深刻的洞见,是照亮产业未来之路的璀璨光源。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自改革开放以后的强势崛起,无先例和规律可循,而是事在人为、顺势而为。产业的未来,在生存与发展、当下与未来、自身与社会、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交织中,无人敢言“必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在于一个“变”字,变中有“破”有“立”、有“分”有“合”、有“转”有“归”。面对喧嚣与纷扰,需要我们与时间赛跑、与时代并进,需要我们强化信心、付诸行动,才能重构优势、抵达梦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
第一,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多个地区,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不断下调,需求不振成为一种长期存在。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今年上半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出现边际改善,降幅持续收窄,但生产、出口、投资、效益等主要指标仍处于负增长区间。
第二,地缘政治冲突的深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美国强化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新冷战思维”正在形成,科技和经贸异化为政治工具,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也深受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脱钩杂音加大,全球供应链断链、失衡的风险居高不下。
第三,多元文化关系的构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基于不同文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话语体系、信息的诠释方式和管理规则不同。不确定性的扩散,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难以预测,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关系,对于消弭文化鸿沟,提高产业经济稳定性与可预期性,变得更加重要。
第一,新的生活方式,驱动生产方式变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最大的改变,就是社交隔离促进了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线上化。加速转型,成为产业安身立命的必要路径。在供给侧,传统纺织服装供应链需要转向数字化、扁平化、共享化、柔性化、生态化;在需求侧,品牌需要从单一的实体门店,转向与电商PC端、电商移动端以及信息媒介的全客群、全渠道、全品类、全时段、全体验、全数据、全链路的融合。
第二,促进融合发展,成为产业价值延伸的重要方式。从“个体时尚”到“泛时尚生态”的建立,随着时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机制的融合涌现,是时尚品牌、时尚设计师、时尚事件、时尚人才培养体系、时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时尚产业集群、时尚都市等一系列复杂时尚要素的综合集成,也是纺织服装作为主体的时尚产业与影视、音乐、金融、科技、饰品、旅游、城市建设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与价值并轨。
第三,实现高质量发展,需突破要素瓶颈。当前,服装产业在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配置、流动层面仍存在不少障碍,要突破这些要素资源的障碍,“转”中有“升”,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围绕“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新定位,构建有智慧、有颜值、有灵性、有尊严的新制造文明、新商业文明与新消费文明。
第一,数字地缘竞争,正成为全球各国产业竞争的新手段。无论是美国对华为、中兴、中芯国际等企业的“断供”,还是中国提出的“安全可控”战略,以及欧盟提出的“技术主权”,背后都意在通过垄断信息通信技术的供应链来构建自身的权力版图。未来,时尚产业是否也会遭遇数字地缘版图下,布局、占位数字供应链端口的硬核之争?我们需要对新的产业竞争手段,给予充分的心理准备,匹配新的能力建设。
第二,数字化转型,正成为纺织服装产业创新驱动的新资产。以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应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数字产业化”,正逐步发展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推动实体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产业数字化”新阶段,并赋予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重要的发展机遇。以数据化和智能化为关键的商业更新,成为时尚品牌着力推动的“新基建”,新商业环境下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黏度,将变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所不联”。
第三,数字化时尚,正成为中国服装品牌价值增长的新形态。在服装产业推动数字化时尚发展的进程中,产品的智能度和体验度将起到关键作用,而挑战在于,我们能否将多样化的技术与企业发展基因进行有机适配,以点带面,由表及里。
第一,当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正催生产业多样态的文化景观。汉服、Cosplay、街舞、涂鸦、动漫、蒸汽朋克、电竞、直播……这些活跃的亚文化群体,都是年轻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意义的追寻”。中国服装品牌要增强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捕捉文化景观的多面性,需要用新的设计语言和市场行为,来回应当下年轻人追寻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欲望和期盼。
第二,当代文化风格的创意性,正激活传统产业资源的文化再生。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生产方式在智能制造时代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良性互补关系,使机械化生产和手工技艺的特质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当代创意文化将赋能传统产业资源的文化再生。
其三,当代时尚品牌的影响力,正加强中国时尚文化的独特识别。文明史的特征之一,是随着不同文化因子的混合而发生互通互融。依托当代时尚品牌,将逐步实现中国时尚文化的独树一帜,要“各美其美”,体现中华美学精髓、传播中国哲学精神,形成具有中华优秀文化底蕴支撑的品牌气质;又要“美美与共”,符合世界进步艺术审美潮流,做出对全球时尚发展具有当代意义的表述和回答,体现对当代时尚的推动、创造和贡献。
未来,我们要凝心聚力,做好四件事:
第一,聚力于更深层次的市场循环。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一个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时,内需市场开始发力。但要充分释放内需潜力,需要拉动充分的就业才能实现消费的发力。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对于纺织服装产业的就业拉动作用有充分的认知;另一方面,服装产业应持续以创新创意创业、产品升级与市场再造引领内循环,以数字经济与跨界合作赋能内循环,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与产业经济新增长点拉动内循环,以产融结合、城乡融合与人才融合疏通内循环。
第二,聚力于更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构建产业体系的生态,不是标榜一片树叶,而是要培植一片森林。新商业文明时代的企业关系,由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未来,应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体系,推进行业5G应用、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与新的制造方式、商业模式的叠加,以推动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增强产业的整体机能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聚力于更全方位的文化复兴。相同的心理基础、相似的审美标准以及发展价值观,为时尚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这也将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开启全方位文化复兴、获得更深层次价值认同的一个前提。未来,我们要不断做好中国设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态度,强化中国影响。中国服装产业的文化性格是独立而独特、开明而开放、尚新而向善的,立足于后疫情时代,我们要避免经济格局上的被隔绝,以及文化地位上的被孤立,更要以实力提升价值,以尊严获取尊重,以当下永续未来。
第四,聚力于更负责任的发展模式。国家层面,包容性发展指数已成为衡量国家发展质量的更佳标准,其评估标准不仅有经济规模,还有人口寿命、失业率、不平等率、居民储蓄率、碳排放等。经济层面,环境、社会与治理表现成为市场投资价值的重要维度。需求的倒逼、政策的引导、资本的催化、技术的落地,使得绿色经济正在加速纳入中国服装产业的战略体系、生产体系、创新体系和价值体系,产业将承担起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深化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未来,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不会因众声喧哗而人云亦云,亦不会为短期波动所萎靡困顿,观念会进化,利益会一致,发展会理性,合作会深化,好的东西自然会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