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琴 孙 薇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不断走向深化,电子商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我国内需增长、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引擎。201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达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6.5%(1)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中国业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子商务大国。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提升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2012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中,“电子商务服务”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列,并和“云计算服务”一道,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服务业态。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目的在破除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同年,中国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杭州建立。此后,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已有59个城市获得建设批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水平高速增长,然而2010年后,经济增速逐渐下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阵痛期和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中国奇迹”背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依靠要素投入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驱动经济增长的空间逐步收窄。为此,亟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探究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内在作用机理,对于我国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打造数字经济强国以及重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有关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还相对较少。王超贤(2016)[1]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流通和制造领域的深刻变革,驱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陈国亮和唐根年(2016)[2]的研究表明,“互联网+”通过服务增强机制、价值创造机制以及供需适配矫正机制改变了二三产业间传统互动模式,使之呈现出空间非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付丽琴(2016)[3]从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组织模式三个方面揭示电子商务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效应。沈颂东和亢秀秋(2018)[4]基于中国2008-2015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电子商务与快递业的产业链协同程度,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传统快递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徐伟呈和范爱军(2018)[5]研究指出,由于与三次产业的融合程度不同,“互联网+”显著驱动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但无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Liu et al.(2013)[6]对台湾企业的研究发现,电子商务的行业间网络外部性显著提升企业生产率,促进产业关联与融合。Chang et al.(2015)[7]采用SEM模型的分析表明,电子商务在优化内部流程、改善竞争地位和推动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对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Deng和Wang(2016)[8]基于近4000家企业的B2B出口交易数据,指出电子商务使用先行者在学习效应和转换成本方面享有超过后行者的优势。
综上所述,在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既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普遍持支持态度,但存在不足。首先,在内容方面,理论研究多拘于碎片化与描述性,缺乏对电子商务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的系统研究;实证研究多以微观层面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电子商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对电子商务是否促进了整个行业乃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仍有待进一步讨论。其次,在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界定上,已有研究多将其简单等同为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变动,鲜有关注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再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目前对其发展水平的评估与衡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以互联网普及率等指标来近似衡量的做法居多,无法准确反映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部分国家、国际组织和商业机构的测度结果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非连贯性和维度的差异性,也往往难以满足实证研究的需要。2014年,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阿里研究院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了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依托阿里旗下电商平台所蕴含的海量交易数据,该指数应该是目前较能全面而客观地反映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指标。最后,考虑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尚未有研究实证考察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电子商务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在系统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2014-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捕捉其区域异质性,以期丰富现有研究。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会受到技术创新、供需平衡度以及要素流动的影响,同时电子商务又是影响技术创新、供需平衡度和要素流动的重要因素,因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能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此认为,电子商务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供需平衡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具体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
技术创新,即构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对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而在此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尤其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至关重要。电子商务的应用,强化了知识信息的传播力度,增加了各类经济主体从新知识中获益的可能性(Paunov和Rollo,2014)[9],进而在知识的共享与倍增中促进新技术的形成、扩散与转化,最终带来社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Cui et al.(2017)[10]指出,电子商务减贫效果的有效发挥正是通过刺激社会创新实现的。技术创新加速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以驱动产业结构升级(Peneder,2003[11];Greunz,2004[12])。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带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规模效应的发挥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另一方面,催生新工艺和新产品,新兴产业部门随之形成。新兴产业部门依托所掌握的先进技术,逐步培育起核心竞争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规模扩张,并完成了稀缺资源的积累。传统部门或出于竞争压力积极开展研发创新以获得生存空间,或由于技术更新不及时,市场份额被逐渐侵蚀,最终走向被淘汰的命运。这就是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倒逼效应与置换效应,在“创造性毁灭”中实现产业的进化与升级。技术创新还通过知识外溢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周璇,2017)[13]。随着社会分工渐趋专业化,各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紧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外溢性,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强化。新技术在同一产业内部的水平外溢将改变要素投入比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间比例合理化。而借助产业链条的前后向产业间垂直外溢,将促进产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创新互动,加速产业链创新网络的形成,深刻改变产业分工与关联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
新常态下,我国供需结构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短缺并存,有效供给不足严重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电子商务的出现,有效缓解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供需错配问题。对于需求侧而言,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产品趋于丰富和多样,消费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较低的搜寻成本,获取更高性价比的商品、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消费升级。需求侧的升级必将推动供给侧的升级,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供给侧而言,在传统的产业中,一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需要经历较多的中间环节,生产者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速度较慢,供给侧严重滞后于需求侧的发展。电子商务将这些中间环节全线打通,基于电商平台大数据,生产者能够实时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掌握市场最新动态,从而不断优化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与按需生产。
作为我国经济向市场化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市场分割问题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市场分割在中国的存在性(张昊,2014[14];陈刚和李树,2013[15];桂琦寒等,2006[16]),并指出市场分割阻碍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朱希伟等,2005)[17]、扭曲资源配置(宋马林和金培振,2016)[18]、弱化大国规模经济效应。电子商务的信息整合作用,使得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由空间距离和行政干预引致的区际市场壁垒,实现更为自由、便捷和高效的流动。要素流动作为一种空间优化方式(白俊红等,2017[19];林毅夫,1999[20]),提高了社会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效率,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化。地区间的要素边际收益不均等使得要素有激励由低收益地区向高收益地区流动。低收益地区的要素流出后,其要素价格与收益率逐步回升,而流出要素由于在流入地拥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其经济价值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反映在产业层面,表现为当一地的资本流入超过劳动流入,意味着该地产业的资本密集属性强化,反之,则意味着劳动密集属性的增强。要素流动还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谢露露(2013)[21]、袁冬梅和魏后凯(2011)[22]分别以劳动和资本为切入点,证实了要素流动是区域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Krugman(1991)[23]的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具有技术进步效应,如果将其对应至产业层面,就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焦勇(2015)[24]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要素的自由流动引发要素与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并构成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动力来源。
由此,本文提出两个研究假设:
H1:电子商务能够正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H2:电子商务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供需平衡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驱动产业结构升级。
为检验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构建以下基准回归模型:
isit=α0+α1ecit+δXit+εit
(1)
式(1)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is代表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不同于以往研究将产业结构升级简单等同为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变动,本文将产业结构升级扩展为产业间的结构升级和产业内的结构升级。产业间的结构升级表现为产业间聚合质量的改善(干春晖等,2011)[25]与产业构成向第三产业的倾斜,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内的结构升级表现为某一产业内部技术构成的优化,如第二产业内部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第三产业内部由生活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等。本文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如下:(1) 产业结构合理化(is1),用基于产值加权改进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来衡量(韩永辉等,2016)[26]:
(2)
式(2)中,Y代表总产出增加值,L代表劳动投入,i代表产业。is1的值越趋近于0,说明各产业间的协调性越强,产业结构越合理,因而预期解释变量前系数为负。(2)产业结构高度化(is2),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来衡量。(3)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is3),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并采用当年价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4)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is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标准(2)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标准(2015)》。以及李平等(2017)[27]的研究,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考虑到各行业分省份产值数据的严重缺失,采用五大行业法人单位数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的比例来近似衡量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
ec代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目前对其发展水平的衡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客观上也导致了国内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的特点。本文采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阿里研究院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来衡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该指数的发布始于2014年,包括电子商务发展总指数(ec)以及规模指数(ec_size)、成长指数(ec_develop)、渗透指数(ec_penetrate)和支撑指数(ec_support)四个分项指数。在基准回归部分,主要采用电子商务发展总指数,而在稳健性检验中,采用分项指数作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度量。
X代表控制变量。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1) 对外开放(open),用各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对数值来衡量。(2)基础设施(infra),用每平方公里的公路里程来衡量。(3)人力资本(human),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衡量。(4)财政分权(fiscal),用各省与中央人均财政支出之比来衡量(傅勇和张晏,2007)[28]。(5)金融发展(finan),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钱雪松等,2017)[29]。(6)市场化(market),用非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选取2014-2016年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自《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等。为避免异常值影响整体回归结果,在2.5%与97.5%的水平上对数据作了Winsorize处理。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在开展实证分析之前,首先构建各解释变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矩阵(3)限于篇幅未列示,作者备索。,发现除对外开放(open)和市场化(market)的相关系数较高为0.4以外,其余变量的相关系数基本低于0.3,可以判断模型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表2报告了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ec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在其他变量的影响得到控制之后,电子商务对于以四种形式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假设1得到验证。横向对比可以发现,电子商务对第二、三产业间结构升级起到的促进作用最大,对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次之,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小。
与其他控制变量相比,ec系数相对较小。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活力还相对不足,落地场景以网络销售领域为主,高端电商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同时,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条件有待提升,部分电商产业园在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同质化特征,与当地产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电商专业性人才的储备略显不足,电商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旧存在。因此,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其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度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拓展。此外,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化过程,核心变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数据的可得性制约了实证时间跨度的进一步扩展,难免不能全面刻画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控制变量方面,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市场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正相关,而金融发展和财政分权仅显著带来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优化,对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不充分,“金融抑制”扭曲企业融资约束(张杰,2015)[30],信贷配给制约创新型企业进一步突破成长瓶颈,因此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财政分权增加了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动力和能力,地方官员出于政治晋升和税收最大化的考量,在产业发展问题上往往倾向于维持现状,因而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总体不突出。
1.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指标设定
产值是反映产业规模的理想指标,但由于分省份第三产业细分行业产值数据的严重缺失,前文采用法人单位数来近似衡量产业规模,并用五大行业法人单位数在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中的占比来近似衡量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虽然唐晓华等(2018)[31]同样使用法人单位数来反映产业规模,然而各法人单位规模迥异,相较之下,从业人员数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为贴切地反映了产业规模。因此,此处采用五大行业从业人员数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中的占比(is4_employ)替代is4进行稳健性检验。表2第6列回归结果显示,基于从业人员数的指标设定并不改变原有结论,估计结果稳健。
2.内生性问题
产业结构升级与电子商务和各控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反向因果”问题,这将导致模型估计结果的有偏和不一致。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内生性问题,对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均取一阶滞后进行稳健性检验。表3报告了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核心变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系数的正负均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且除is4外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之后,回归结果稳健。
表3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1)
3.分项指数替代总指数
此处用规模指数(ec_size)、成长指数(ec_develop)、渗透指数(ec_penetrate)和支撑指数(ec_support)四个分项指数替代电子商务发展总指数(ec)进行稳健性检验。规模指数反映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成长指数反映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渗透指数反映电子商务的经济效应,支撑指数反映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表4的回归结果看,除成长指数(ec_develop)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明显以外,其余分项指数的系数均具有较强的显著性,估计结果稳健。
支撑指数(ec_support)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显著高于其他指数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加大金融财税领域的支持力度、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下一步政策制定的应有之义。而成长指数(ec_develop)的影响总体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与其他指数反映发展现状不同,该指数侧重于反映前景和预期。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间隔一段时间才得以显现,而本文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只能选取2014-2016年的数据,难免不能最优地反映电子商务发展潜力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表4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2)
区域经济结构性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各区域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4)根据描述性统计,东部37.05,中部17.14,西部15.62。、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本文进一步引入地区虚拟变量(5)东部地区为1,中西部地区为0。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西部为其余20个省(市、自治区)。(region)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ec)的交叉项,考察电子商务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区域异质性。
表5 区域异质性回归结果
表5回归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均与产业结构升级正相关,且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2018年上半年,西部地区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8.9%,高于东部地区8.7%(6)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爆发出电商发展的巨大潜力。电子商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东西部地区的“数字鸿沟”,中西部地区信息获取成本大幅降低,区位劣势弱化。出于降成本的考虑,以及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基础、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东部沿海的中高端制造业(如半导体、电子通信等)向中西部地区渐次迁移,带来以新兴制造为基础的产业链重塑。基于电子商务的产业梯级转移,构成了中西部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的重要动因之一。同时,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密集出台中西部地区电商支持政策,建立跨境电商试验区、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各电商巨头抢滩西部,电子商务衍生行业迅速成长。中西部省份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氛围与引智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这一方面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技术创新与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通过扩大消费基数与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将成为中西部实现弯道超车、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成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前文的理论分析表明,电子商务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供需平衡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为了检验这三种传导机制的存在性与合理性,借鉴温忠麟等(2004)[32]提出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如下方程:
isit=α0+α1ecit+δXit+εit
(3)
wit=β0+β1ecit+ηXit+μit
(4)
isit=γ0+γ1ecit+γ2wit+φXit+ξit
(5)
其中,wit为中介变量,式(3)与前文式(1)相同。选取的中介变量包括:(1)技术创新(innov),用每万人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来衡量。(2)供需平衡(sdb),在吕冰洋(2011)[33]的研究基础上加以改进,构建如下衡量指标:
(6)
其中,consume为居民消费支出,cap为资本存量,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永续盘存得到,sdb的值越接近于0,说明供需结构越合理,因而预期变量回归系数为负。(3)要素流动,资本净流入(cfl)的衡量参照李小平和陈勇(2007)[34]的研究:
(7)
其中,cap为资本存量,计算方式同上。若cfl>0,则代表该地为资本净流入地区。劳动力净流入(lfl),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来衡量。若lfl>0,则代表该地为劳动力净流入地区。
表6第2-3列报告了技术创新效应的检验结果。第2列中ec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第3列中ec与innov系数均在统计上显著且符合经济含义,中介效应解释总效应的29.16%,技术创新作为电子商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传导渠道得到数据支撑。电子商务引发传统产业领域的变革,新兴产业的出现,冲击其原有行业地位,从而实现技术倒逼与产业置换。同时,日益紧密的产业联系使得新技术沿产业链条加速扩散,基于知识共享的创新网络初具规模,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提档。
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催生聚合各类创新要素,为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动能。本文根据产业间和产业内的结构升级涵义来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利用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与2014-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逐一检验理论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即从整体上带动了三次产业间结构优化和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但其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度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供需平衡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电子商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除电子商务外,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明显的。第一,政府应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支撑环境。一方面,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着力改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有效打破“数字鸿沟”,以信息基础设施收敛带动经济收敛。另一方面,应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合理降税减负、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配套。强化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指引,全面推进电商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着力培育电商产业集群,加快电商企业“走出去”步伐。第二,因地制宜探索电子商务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行路径。各省、市、自治区应立足本地的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特点,结合比较优势探索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东部地区应有序引导各类电商业态的集聚与错位发展,并依托技术优势与电商平台的开放创新优势,形成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局;中西部地区应在壮大特色经济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加大电商发展投入,同时要紧抓产业梯级转移机遇,借助电子商务实现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追赶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