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辉 许秀枝
平时,我们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讲解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课时,大多这么讲,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其中,物体相当于蜡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
近视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就近视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校正。
远视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射光的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就是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校正。
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涉及到近视,远视的形成,大有综合练习的题型出现,而且花样繁多,学生在处理类似的题目的时候,无从下手,但是,如果把凸透镜成像规律与近视,远视联系起来考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物理课中,老师完成凸透镜成像实验后,如图甲,把一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蜡烛的位置不动,老师把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的像又重新变清楚,请问,老师放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证明像在视网膜前方(光凭相当于视网膜),这个眼睛是近视还是远视呢?(蜡烛,凸透镜,光屏相当于眼球的结构)学生很容易想到,近视了。然后,老师进一步问,凸透镜变厚了,还是变薄了?学生回答,变厚了,这个关键的时候来了,老师放什么眼镜才让凸透镜变厚,学生恍然大悟,老师放的是凸透镜。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用近视,远视的形成原因,可以很轻松的解答,问题到这,老师还可以把这个题改一改,1.如果老师放了一个眼镜,光屏远离凸透镜,像才重新清楚,老师放的是什么眼镜?2.老师完成凸透镜成像实验后,把实验中的凸透镜换了一个焦距大的凸透镜,蜡烛,凸透镜位置不变,光屏怎么移动?最后,我用中考的几道物理题,作为文章的结尾,不妥之处,敬请指出。
(2014年湖北省十堰市).小芳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放在距发光体50cm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接下来她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光屏应该向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才能成清晰的像。小芳将近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模糊了,她将光屏远离透镜,又在光屏上得到了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__作用。
(2019年江苏省扬州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使发光体F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最简便的操作是: 。
(2)如图所示,发光体F在光屏上成倒立、 的清晰實像, 就是这一原理的应用。
(3)接着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在不移动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靠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