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纳审美原则”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14 12:17宋锡娟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愉悦感演讲稿原则

宋锡娟

费希纳虽然研究物理学,却同时对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能够神奇地结合,为实验美学的出现奠定了方法基础。关于实验美学,它与传统的“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即比较虚幻的思想脱节,而比较倾向于更为具体的形而下的美学研究方式。费希纳所著的《美学导论》充分地展现了其对审美实验研究的一系列内容。如他提出审美阈原则,认为审美主体需要进行持久且达到一定程度的刺激,才能唤起审美愉悦感;再比如审美联想原则,他将引起审美主体的快乐寄托在对过去印象的唤起,以及与当下感受印象的叠加;另外,他还提出审美比较原则,并认为事物在互相对照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愉悦要大于各事物单独引起的愉悦感。可以说,这些原则既为艺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参考,又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启发。教师可以融合这三个原则,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审美阈原则

所谓“阈”,是指界限、范围,而审美阈原则是审美界限的原则,是指使主体达到快乐或痛苦的感受之前,审美刺激必须持续进行且达到一定的强度,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抵达审美阈限的刺激,实现对审美主体的愉悦感的唤起。传统课堂上教师不痛不痒的情感蕴藉,虽然能暂时引起学生的关注,但是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审美愉悦感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教师应该加强情感蕴藉的强度,形成情感蕴藉的时间梯度,使学生在产生痛苦或快乐的感受之前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中,进而唤起他们的愉悦感。此处有个疑问,为什么要在学生产生痛苦或快乐的感受之前,使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呢?这是由于学生在产生感受之后就会专注于内心,即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心情感的抒发上,而对外界所营造的情感干预氛围产生抗拒,这不利于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唤起。所以,教师要在学生产生感受之前,一鼓作气,加强审美刺激的强度,并保持其时间的持续性,使其审美情感深刻有效。

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是作者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他在这次会议上呼吁北美殖民地要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取独立,坚决反对英国向殖民地人民征收印花税,势必摆脱对英国的依附关系。可以说,帕特里克·亨利的态度及主张是坚决而鲜明的,但为了使其他议会人员听取自己的主张,亨利的演讲词语调舒缓委婉。他在最后还使用了一些名言警句,这加强了演讲稿的鼓动性,也增强了态度的坚决性,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和智慧。虽然演讲稿的写作章法是教學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其重要性始终不及对演讲稿主题意义的领会。因此,教师还是要围绕“不自由毋宁死”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这里,教师可以在学生产生痛苦的感受之前,对学生进行持续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审美刺激。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启发学生辩论自由的意义。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死亡诗社》的片段,让学生领略自由对具体个人的意义以及个体对自由的渴望。当审美刺激因素持续叠加,最终达到一定强度使学生获得震撼,学生才真正能够唤起自己的审美情感,而这种情感则是体悟文章的必备要素。

二、审美联想原则

过去的印象一直储存在记忆中,等待对当下直接的感受进行补遗。所以,具有联想能力的人,总是能够将当下的直接感受与过去的印象进行叠加,继而使二者进行调和。这样一来,当下所能获得的感受就会是深刻的,感受的视野也将是广阔而全面的,这便是联想带来的感受飓风。所以,通过联想唤起过去的印象,可以加深对当下直接感受的印象以引起审美的快感。这正是费希纳谈到的又一审美原则,即审美联想原则。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融入审美联想原则。通过这一原则的应用,审美主体的学习可以借助过去的情感经验完成对当下审美对象的感受。另外,过去经验和现在感受的叠加,则会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强烈的审美体验。

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而演讲的目的则是让人们丢掉幻想、正视现实、投入战斗,最终争取自由独立。所以,亨利在演讲稿结尾处喊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可以说,战斗是不自由的,它是人们赢得自由的代价。而说到自由,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不是自由的,如果不进行恰当的引导,这篇演讲稿很可能歪曲学生内心对自由的理解。所以,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伴随着学生对以往争取自由经验的分享,教师再进一步言明争取自由的条件。如有学生谈到,为了获得追求理想的自由,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都用来幻想对理想的追求,结果是一无所获。还有学生分享自己为了玩乐消遣而无视教师布置的作业的经历。由于学生年龄及其所面对的学习生活都是相似的,所以困扰也是大同小异。这些过去的印象或是经历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这篇演讲稿的真实用意,即丢掉幻想投入战斗,才能够真正获得自由。

三、审美比较原则

费希纳认为:“审美主体在事物的量或质的可资对照条件下获得的愉悦感,要大于事物单独引起的愉悦感。”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融入审美比较原则,并将所学的文章与其他相似的文章进行对照,这一方面增强了文学审美的繁琐性,使整个审美过程更加丰富曲折。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文章的感受,进而感受到所学文章的独特性。

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是一篇以呼吁投入战斗、争取自由独立为主题的演讲稿,为了体现这一演讲稿的中心思想以及文学艺术,教师可以将其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进行对比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不自由,毋宁死》倾向于诉诸武力争取自由独立。而《我有一个梦想》则代表着一种非暴力反抗的形式,更倾向于一种“良心的鼓动”。学生将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反抗形式”作为参照,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不自由,毋宁死》中提到的诉诸武力的对象是英国,是使北美沦为殖民地的其他国家,所以,作者呼吁以武力争取独立。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是建立在同一个国家的基础上的,主要针对美国黑人遭受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现象,作者希望像印度圣雄甘地一样用和平的方式争取正当的权利。通过对比,学生就能理解国家之间的妥协态度是危险的,在面临历史抉择时有必要拿起武器。而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应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

阅读教学所围绕的阅读材料一般都有很强的文学性,所以,阅读教学本身也必然要展现出文艺的特点,一旦形式与内容相匹配,阅读教学活动便能有效实现。在这里,费希纳美学原则无疑可以为教学提供文艺形式的借鉴。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26301)

猜你喜欢
愉悦感演讲稿原则
找到工作的愉悦感
找准演讲稿的三个靶心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怎样写好演讲稿
消失的演讲稿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缺觉与抑郁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