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云
有业内人士指出:“阅读是阅读者的阅读。”这一充满辩证意味的信条式之论,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强调——阅读是建立在“兴趣与情感”基础上的一种自主体验活动。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学校教育中,如果缺乏来自内在因素的力量驱动,阅读活动是难以热烈而又持久的;如果缺失来自学生主体的切实体验,阅读活动要么最终走向形式主义,要么就是事倍功半。尤其是在“得阅读者得语文”的大背景下,如何把语文“阅读”转化为学生的“悦读”呢?这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笔者历经一段时期的实践、探究和反思,初步认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自主体验为根本,以核心素养观为引领,有利于把语文悦读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现拟从阅读教学基本策略构建的角度,试对此做出抛砖引玉之论。
一、情境化
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根据实际内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创设或者引入与之相应的“情境”因素,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的阅读情趣,而且有利于把他们逐步引入“善读与乐思”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比如,在《雷雨》阅读教学环节,笔者首先提出如下问题:“如果说少年周朴园起初就并不纯情,为什么30年来他还在想着鲁侍萍,并且一直保留她原来房间摆设的样子?如果说少年周朴园当初真的很纯情,为什么后来他又变得那么地虚伪和冷酷呢?”这两个用“情感”贯穿起来的根本问题,既实实在在又具体可感,更是这一话剧中的两条主要线索,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不仅如此,想要弄清问题的答案,既需认真阅读原文,又要深入体悟变化过程。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既可引人入胜,又能不断地深化学生的悦读思维。
二、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之论,意在强调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的确如此,语文知识来源并发展于社会生活,其根本功能同样在于为社会生活服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两者之间始终存在一种难以摆脱的紧密联系。正因为如此,语文知识及其教学活动自觉接受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既可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促进他们更好地学用结合,又能切实体现学科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语文悦读的情感和意志。如《范进中举》,范进坚持走“学而优则仕、读书改变人生”之路,是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典型代表。在教学过程中,教師把现代生活“主动放弃高考”“回炉深造”“坚持圆大学梦”等现象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在生活链接中对比、探讨和辩论,既可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情趣,又能在今昔对比中突显现代社会的无比优越性。
三、个性化
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不在其它因素,就在于“尊重教育个性、发展学生个性”,通俗地说,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由人格和个性。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舶来语,正是语文个性阅读活动的最佳“形象代言”。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坚持个性化语文阅读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把学生逐步引向快乐阅读和个性培养的良性发展道路。
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芸芸众美”闪亮登场时的不同描写。在此基础上,以“我眼中的大观园人物”为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认知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开展“见仁见智”的赏析与评价活动。有人质疑林黛玉的孤傲多疑,批判贾宝玉缺乏家族荣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人欣赏薛宝钗善于相处,赞赏王熙凤如果生活在当今社会就是成功女性……这些异于原著作品和传统观点的个性化见解,应当值得珍视和保护。
四、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教育信息化特质在不断地提升和增强。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在激发学趣、化难为易等方面为学科活动提供了不容忽视的良好支撑,而且在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人机互动等方面还充分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正强化作用。
《琵琶行》是古今中外艺术史上“集语言艺术与音律艺术为一体”的最经典作品之一。这样的课文对于中学生来说,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正因为如此,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演绎一曲古典琵琶旋律,并通过“定格、回放、缓放、快放”等技术性功能,把“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音文互动”来进行快乐阅读与赏析体悟。这种阅读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缺乏信息技术支撑,其效果可想而知。
五、自主化
真正而有意义的语文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与情感基础上的一种自主性体验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自主体验”阅读活动,不仅是素质教育理念和核心素养观中的应有之义,还是培养学习情感、深化阅读意志的实际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学用结合、求取真知的根本之道。
比如,在《祝福》《范进中举》《变色龙》等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就“祥林嫂的悲催命运”“范进的喜极而疯”“奥楚蔑洛夫的反复善变”等问题开展与之相应的专题辩讨活动;在《琵琶行》阅读教学环节,就“朝廷官员与民间卖艺女的情感联结点是什么”这一问题,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感悟和相互分享等形式,开展与之相应的讨论与交流活动。再如,对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变色龙》等情节性、可操作性较强的课文内容,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与之相应的“课本剧”表演活动,等等。
六、人文化
人所共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鉴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渗透并有效融合起来,才能在善教乐学中真正达成学科活动的目标,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情趣和成功信念,才能在尊重学生情感与阅读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放大“德智互动”的良好效应。传统阅读教学之所以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收益”和“低层次发展”的不良运行状态,以“重智育、轻德育”为主要体现的“去人文化”现象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性因素。这既是对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又是对语文活动目标的片面削减和人为渎职。不仅如此,核心素养观对于语文阅读的最根本要求即在于——“人文引领、德智互动”。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人文因素是引领语文阅读健康发展的必需品。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却有章法。”就语文阅读活动来说,教师善于坚持以“情境化、生活化、个性化、信息化、自主化、人文化”等基本策略为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并能在持之以恒中熟能生巧地应用起来,有利于在核心素养观引领下让“悦读之花”常开怒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