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晓君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文言文阅读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写作教学中,议论文写作可谓是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是否可以将二者结合,使之互相促进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如何以读促写,这是一线语文教师长期关注的课题之一。议论文写作以论辩为主要方式,以说理性和思辨性见长,在思维上要求学生严谨縝密,在语言上则要求学生行文雄辩、具有感染力。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丰富,阅读议论性的文言文,既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议论文写作教学与文言文阅读教学并不是割裂的两个部分,它们完全可以成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议论文注重说理,在行文过程中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议论文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思维,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原因分析法。教材中有许多文言文都采用了这种论证方法。如《六国论》,文章一开篇即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秦者”与“不赂秦者两个方面剖析六国覆灭的原因:“赂秦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后再提出“为国者”应该有的态度——“无使为积威之所劫”。通篇文章不仅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而且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同时铺展主线,逻辑递进;有助于引导读者了解作者的整体思路与主要观点表述,对于学生开展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训练,尤其是围绕论点由表及里深入剖析原因并阐述因果关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实际上,议论文写作还强调矛盾思维,即文章中体现“对话意识”。“对话”概念的界定,并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这是一种狭义的“对话”。就解释学的角度理解,“对话”是指双方各自基于自己的前理解结构,通过理解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阅读与写作教学应突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树立与贯彻这一阅读理念正是据上述对话理论而确立的。对话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它可以是人们基于前理解的一种思考,即对生活经历,对文本阅读的一种理解的升华。
如苏轼的《赤壁赋》。行文第一段“七月既望……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就点出了夜游赤壁的心情“饮酒乐甚”,这里的“乐”是对良辰美景的喜爱,沉醉于山水之乐让他暂时忘却了仕途上的失意。但暂时的沉醉毕竟不能真正忘却现实的失意,所以,尽管面对良辰美景,他月下嘱酒,诵的却是明月之诗,歌的却是“望美人兮天一方”。所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箫声如此悲凉。这其实已经转入让步写法的第二重写法,否定自己的观点“乐”,提出“悲”。在第三段中,作者借客的口说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原因,一是功业难成,二是人生苦短。接着第四段,作者针对“悲”的两个原因从“变”和“不变”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反驳,得出人生可以豁达乐观一些,享受当下已经拥有的,不去奢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于是情感再次发生变化,“客喜而笑”,不论是苏子还是客,都真正放下了心中的烦恼,安然入睡。通过与客的对话,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最后的“喜”与第一段的“乐”有着质的不同,是“拿起”之后的“放下”,是对于之前理解的升华。我们在苏子与客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哲思,这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的一种方法。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阅读与写作课程改革的关注点,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阅读与写作课程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树立新的语文学习观念,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将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与必然归属。
学好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阅读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阅读可以为议论文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常说“以史为鉴”,教材中的文言文取材极广。从时间上看,从先秦散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涉猎,从内容上看,既有写人记事的散文《苏武传》《张衡传》,写景抒情的散文《游褒禅山记》《赤壁赋》,也有议论性散文《劝学》《师说》……其中《兰亭集序》抒发的是对生死的感悟;《游褒禅山记》说的是做学问的态度;《苏武传》褒扬的是对民族气节的坚守;《劝学》阐述的是求学的意义和方法;《过秦论》则是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这些课文记录了当时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丰盈充实的内心感悟,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古代人民的生活境况,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思想情感,开拓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心灵。
议论文写作除了注重思维的思辨性,也不能忽视文采,行云流水的语言和多样化的论证手法是要提倡的。文言文,特别是古代论说文以说理为主,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在严密准确的同时还深入浅出、优美流畅,带有作者的个人风采。如《劝学》,短短三百多字就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将抽象的道理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出来,有别于枯燥的说教,形象生动,让人易于接受。第一段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作者将青和蓝作对比,生动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并通过比喻论证阐明学习前、后的人与青、蓝的共同点,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使人进步,对论点“学不可以已”形成有力支撑。
文言文语言优美,底蕴深厚。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还可以学习借鉴文言语言的形式。借鉴文言语言的形式包括学习文言文中的对称句式,将其用于自己的作文;或者直接引用一些沿用至今的优美精辟的语句。如《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将两个意思相近、结构相同的句子叠加,既能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又能形成对称的美。又如《师说》中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游褒禅山记》中的“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些语句或表达人生态度,或阐述生活哲理,用在作文中,既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又可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学生若能有意识地学习借鉴,一定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
值得关注的是,议论文讲求思辨性,也讲求文采,不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借鉴与参考文言文的写作优点及其特色,对丰富与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收到融会贯通与熟能生巧的效果。因此,将文言文教学与议论文写作教学统一进行,使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一中学(3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