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丹妮
【摘 要】时政新闻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关注。新闻特写,是指在一般的时政新闻上增加特定的镜头描写。新闻特写中新闻性和文学性始终处于平衡的辩证关系。如果只强调时政新闻的文学性,那么时政新闻就会失真。
【关键词】时政新闻 新闻特写 新闻性与文学性 辯证关系
一、什么是新闻特写
要了解时政新闻特写,就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新闻特写。所谓新闻特写,是指放大和再现新闻事实。这好比是生活中的一个放大镜,或者是电影中的某个特写镜头,对一般的新闻进行特定部分的挖掘。比如,2010年4月,新华网记者曾经在一篇报道中写道:“可以吃掉的餐具、冰做的酒杯、轮胎做的桌子、水管做的椅子……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真实存在的餐厅。”在这里,记者选取了“低碳”城市作为主题,以其中的几样展览物品为切入点展开描写,可以看出新闻稿中为突出新家具的低碳环保概念而进行了新闻文学描写。这就是新闻特写。
其实像这样的新闻特写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有很多,尤其在报道一种新鲜事物或者具有科技感的事物时,为了给读者一种遐想和期待,而经常运用这种新闻报道手法。
除此以外,笔者在上海电视台中的“观众中来”栏目中也经常发现新闻特写的运用。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记者尤其突出对关键细节的描写,比如河道环境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等。新闻特写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时政新闻特写的运用
谈到时政新闻特写,就必须谈一谈为什么在时政新闻中需要运用新闻特写。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时事和政治,这一类新闻多是对国家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我们通常所见的时事新闻主要包括党委政府的工作动态、重大经济活动、政治外交事务、各类重要会议、实地调研、重大庆典等。时政新闻以播报新闻事实为主,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大事件作为切入点。这一类的新闻也可以不采用新闻特写,但是时政新闻具备天生的严肃性,如果一味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难免会使新闻变得枯燥无味,这样就会丢失新闻的受众。而一旦时政新闻的受众减少了,时政新闻的播报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时政新闻需要凸显出人文因素。应该将大而上的时政新闻和老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必须营造一定故事氛围,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原本严肃而又枯燥的时政新闻变得通俗易懂、接地气。只有老百姓接受了新闻内容,时政新闻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在时政新闻中加入细节描写,可使新闻增加文学性。在当代新闻播报中,在时政新闻中增加文学描写已是常态,如今需要新闻人努力做的则是寻找时政新闻的客观性和文学性的一个平衡点。过去,时政新闻往往过于突出严肃性和权威性,缺少文学性。时政新闻对于百姓而言只是一个消息。受众只能被动接收时政新闻信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媒体行业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时政新闻也必须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进步。在当代时政新闻的播报中,如果时政新闻与民生脱节,必然会让老百姓失去阅读兴趣。在全民信息时代中,老百姓可以通过各种移动传媒获取信息。尤其是在移动传媒中,大量的网络自媒体会使用时政新闻中的素材,这些自媒体大多由民间的网民自发组成,选材时必然从平民的视角出发。时政新闻之所以形而上是因为没有以群众的需要为立足点。这也就告诉我们,要突出时政新闻的文学性就得更多地以平民视角切入。虽然是时政新闻,但是要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努力捕捉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关联点,找到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信息,让老百姓觉得时政新闻是“与我有关”的新闻,这样才能盘活时政新闻,提高时政新闻和老百姓的互动性。
三、时政新闻中的新闻性和文学性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类媒体纷纷在时政新闻特写中加入人文元素。比如,某次《新闻联播》播报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闻。在这一条新闻播报之后有一篇新闻特写,主题是“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在特写中,记者重点采访了各位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大代表。最后,主持人对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其中增加了不少文学性的语句。这是一则非常典型的时政新闻特写,以民生角度入手,通过人大代表的回答体现时政新闻的亲民。
新媒体行业也在时政新闻报道中体现了更多的文学性,有些甚至融合了网络文化元素,成为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知名媒体。在知名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官方账号,例如“上海共青团”“央视新闻”等。这些官方账号在自己的B站频道中也播报时政新闻特写,但有时候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元素,体现出娱乐性的一面。这就引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到底应该如何平衡和辩证地看待时政新闻特写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呢?
很多调查显示,以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比较受中老年群体的欢迎,而以B站为代表的新兴自媒体则更受青年群体的欢迎。这也表明,一味地追求时政新闻的新闻性虽然能够保证新闻的严谨和真实,却难以被青年群体所接受。而如果在时政新闻中加入过多的人文元素,会使时政新闻过于生活化并且逐渐走向娱乐化。虽然俘获了青年群体的芳心,但容易丢失时政新闻权威性的本质。
因此要平衡好时政新闻特写中的新闻性和文学性,需要辩证地去看待新闻性和文学性,不能只取其一,也不能失之偏颇,一定要达到一个平衡才能将时政新闻的新闻特写“活”化并做到最好。
要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新闻性的角度来说
第一,要把握新闻特写的主题。主题一定要契合时代特征,新闻特写的对象应当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引导大众。第二,新闻特写的对象一定要真实。不要夸大其词,要满足大众对社会热点的期待,要聚焦民生话题,和民生挂钩。第三,要能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这就要求媒体人员创新节目形式,增加和受众互动,主动拉近时政新闻与受众的距离。第四,要确保时政新闻报道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报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握好新闻报道尺度,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2.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
第一,搭建更多的平台,提高大众对时政新闻的参与度。这也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需要。
第二,減少宣传腔,避免“口号式”,增加人情味。在新闻特写的对象选择上要具有代表性。过去,时政新闻特写对正面人物的描写有较大程度的拔高,显得“符号化”和“脸谱化”。文章也过于冗长,让人读不下去。新闻特写的文案书写很重要,在地方时政新闻特写中笔者认为需要加入更多的地方特色,本质上是要让时政新闻特写更加亲民。
第三,要有独特角度和独到见解。以会议新闻为例,不是逢会必报,而是有选择地去采访、去报道。选择的标准:一是看它有多大新闻价值;二是看它有多大的宣传价值;三是看它是否能吸引公众的共同兴趣。政府部门、行业系统的专业会议,也无不潜藏独具的新意和特点;即使是专业领域的讨论会、座谈会、交流会,绝非全无“宝藏”可以挖掘。为写好会议新闻,必须强化新闻意识、受众意识和竞争意识,拒绝模式、套路,不拘一格,力争写得“跟别人不一样”。要努力抓住会议的亮点,突出个性,少写或不写会议程序,才能产生富有新意的会议新闻特写。
第四,要努力寻找时政新闻与民生的切入点。所谓“脚板子底下出新闻”,时政新闻记者不光要跑政府部门,跑大小会议,也要行走于基层一线,要像勤劳的蜜蜂一样采写新鲜的、富有社会价值的、贴近民生的新闻事件,用新媒体思维与理念操作这些新闻事件的报道,不断跟进新闻事件发展进程,实现时政新闻传播最大价值化。要想增加时政新闻特写的亲和力,使之接地气,就得站在百姓的角色及关注度看时政新闻,用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写好时政新闻。时政新闻记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文化的厚度和大众情怀,拓宽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视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是媒体的灵魂和心脏”,时政新闻特写的新闻性和文学性是需要互相平衡的两个元素。时政新闻具备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更好地把握两者的平衡,才能使时政新闻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时政新闻记者要善于大题小做,以小切口切入,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人,通过关键细节感染人,创新新闻报道角度,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可读性、趣味性。
(作者单位:营口新闻传媒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明锐.谈新闻侧记、新闻特写、新闻速写的异同[J].龙岩学院学报,2011, (29)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