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颖
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特殊时期,中国政府将粮食安全意识提到了新高度。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做出指示,强调要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随后,央视批评网络大胃王的吃播秀、浪费严重,各视频平台纷纷作出回应。随后斗鱼方面表示,将加强对美食类直播内容的审核。抖音方面则称,搜索“吃播”、“大胃王”等關键词时,将提示用户“拒绝浪费、合理饮食”。同时,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以及多地餐饮行业协会也发出倡议,号召节约用餐。
近年来,中国餐饮粮食浪费现象有多严重?
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曾测算,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另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估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饥饿人口将在今年增长82%,达到2.65亿人,20亿人无法稳定获得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
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做出批评,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光盘行动”整治浪费之风。而当下,针对粮食浪费行为的规制正被加码提至立法层面。8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决定成立专班,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立法工作,在粮食安全保障法等法律中明确相关规定。
中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供给看,进口方面,今年新冠疫情与东非蝗灾的叠加冲击之下,越南、泰国、柬埔寨、俄罗斯等十多个农业生产大国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自给方面,今年南方遭遇特大洪灾侵袭、部分农田减产甚至绝收。
截至8月5日,中国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占比近四分之一。粮食安全的扰动因素增大,节约粮食问题凸显。
从粮食需求端看,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也对《财经》记者指出,疫情过后,人们更加注重安全、健康、绿色、生态、智能的餐饮消费,许多好的消费方式被重新认识,分餐制、公筷、小份菜、称重套餐等新的消费方式开始流行起来,推动粮食节约意识再次兴起,大众餐饮消费也将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方向升级。
8月12日,美团联合中国饭店协会等四家行业协会发出倡议,内容包括针对浪费行为建立惩戒机制:对于自助餐造成浪费的行为,餐饮企业应事先告知需加收餐费或服务费。而据相关报道,南京部分自助餐厅已推出“押金制”,浪费食材超200克押金不退还。
位于北京大望路的金刚山海鲜自助火锅城从8月8日开始试营业,其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在每个餐桌上都放置了提醒按需用餐、避免浪费的桌牌。这些天来,顾客们大多按需取用食物,基本能实现“光盘”,食物浪费现象不明显。
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8月11日,武汉餐饮业协会也发出六点倡议,包括推行“N-1”点餐模式,即10位进餐客人只点9个人的菜,不够再增加菜品。此外,还提倡使用公勺公筷,保证顾客吃出健康。类似模式很快也被湖北咸宁、河南信阳、福建福州等地的餐饮协会倡导推行。
2020年8月21日,江苏扬州市瘦西湖虹桥坊休闲广场一家饭店贴出“光盘行动”的海报。图/IC
麻婆豆腐小份12.9元、肉沫酸豇豆小份16.9元、东坡扣肉小份24.9元……《财经》记者发现,主打川菜的餐饮品牌眉州东坡近日对菜品进行了梳理,在线上平台与门店堂食同时推出了10种半价小份菜。
“因为在农村长大,我们都比较在乎节约粮食,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这样。”8月14日,在眉州东坡北京市朝阳区博雅店工作的李萍(化名)向记者介绍,该门店主要提供工作餐,目标消费人群注重食物价格与份量的性价比,浪费现象通常较少。小份菜的推出,在避免浪费的同时,也为人数较少的用餐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菜品选择。
“点餐的时候,服务人员根据客人的数量进行合理的推荐,两三个人点三个菜以上,就得提醒客人了,点餐不够再添加。如果客人吃光,或者打包得干干净净,我们也会赠送6元的小餐票,下次来消费可以享受优惠。”李萍告诉记者,眉州东坡制作了宣传节约粮食的展板,通过电子屏播放等形式警示餐饮浪费,“对00后也这样讲”。
在中国,许多年轻一代消费者未曾体验过粮食短缺带来的饥饿感,节约粮食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相对老一辈人明显较弱。据官方统计,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1.3277万亿斤,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已取得“十六连丰”。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也在今年4月介绍,中国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的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已经完全高枕无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今年7月联合发布的《2020年至2029年农业展望》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冲击之下,全球粮食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农业生产、食品加工、运输和物流可能出现瓶颈,对粮食及其服务的需求也可能产生变化。
目前,中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小麦、水稻、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达到98.75%,大豆、蔗糖、棉花、大麦、高粱仍然大量依赖进口。以大豆为例,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8851万吨,占国内大豆消费总量的84%,其中尤其依赖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国的粮食出口。
大豆不仅供给直接食用,也用于工业消费与饲料消费,牵一发而动全身。2019年,中国大豆库存消费比为20.63%。4月以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1个独联体国家,陆续暂停了对华大豆出口。在中美关系动荡的大背景下,大豆进口量如若得不到稳定保障,或难支撑国内消费及相关产业正常运转。
今年7月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粮食安全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以及应对风险的压力。国开证券5月底发布的一份研报分析,短期国内粮食安全有保障,中长期安全问题仍需高度重视。而有专家预计,2030年中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1.6万亿斤,届时将形成巨大的需求压力。
中国的粮食供给未到可以放松警惕的时候。2019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11606万公顷,较上年减少97万公顷。除油料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外,小麦、稻谷、玉米、棉花、糖料种植面积均出现减少。而洪涛也指出,中国农业科技的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程度不高,耕地和水源的污染问题,以及粮食在产后的加工、流动、消费环节发生损耗,也对中国提高粮食的自给能力形成了一定约束。
2020年夏粮总产量较去年增长0.9%,6月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计,今年中国粮食产量能达6.7亿吨。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中国的粮食库存相对充足,民众没有囤粮的必要。洪涛分析,尽管自然灾害会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每年的影响通常维持在一个常数,今年也没有例外。但是,过去更重粮食生产与储存的数量安全,而今则必须树立新的安全观,重视质量的安全与品种结构的优化。
实际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达3亿。相较于“吃不饱”的显性饥饿,隐性饥饿更为隐蔽,主要指营养不均衡和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长期处于隐性饥饿可能导致婴儿出生缺陷、发育不良,造成免疫系统弱化等诸多疾病。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谷类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78克,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达到居民健康需求。
但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曾指出,中国的食物安全政策重心一直聚焦保证主粮自给自足率,而提高食物中微量营养素含量未得到充分重视。中国农业研发优先順序应从主粮和自给自足转向健康、营养、美味、高产、实惠的食物生产上。
中国人的餐饮消费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从先行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发展规律看,对动物性产品以及饲料粮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而美团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拒绝隐性饥饿”活动中发布的一份报告则显示,以低热量、低脂、低糖、高纤维为标签的“轻食”也在成为消费新风尚。
针对新的粮食消费趋势,洪涛认为,“中国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国内粮食总量可以满足消费需求,但优质、新鲜的农产品品种相对不足,国外一些质优且价高的农产品在国内很有市场,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错位的结构性不平衡仍需进一步调整。
今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已体现在进口的增长上。海关总署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7月,中国累计进口粮食7451万吨,同比增长22.7%;累计进口大豆5513.5万吨,同比增长17.1%;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499万吨,同比增长1.6%。上半年,中国的小麦进口已超去年全年进口总量,玉米进口总量也同比增加了17.6%。
从价格上看,中国的农产品成本较国外产品略高,市场竞争优势较弱。以大豆为例,近段时间,全国进口大豆交易价格维持在3100元/吨左右,而国内大豆均价为5200元/吨。而从质量上看,中国的优质水稻、水果、奶制品、高筋面粉、燕麦、荞麦等仍在一定程度依赖进口。
14亿人口的国家大量进口粮食必然引发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攀升。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屈冬玉曾表示,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与结构安全。中国粮食进口超过10%将对全球市场构成巨大冲击,主粮进口1%作为调剂可以,5%对世界的影响就会很大,副食、杂粮、蔬菜、水果也同理。另外,国际贸易不稳,也可能出现国内食物断供的风险。
此外,一些人士分析,农产品进口量的增长虽可调剂余缺、优化供给结构,也可能挤压国内市场,压低价格,打击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影响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健发展。洪涛同意类似看法,同时认为,农民受限于种植技能与经验,种植某种作物具有惯性,耕地也具备适合种植某些作物生长的特性,进口不会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过大冲击。此外,通过政府和市场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实行结构多元化,会有利于降低粮食风险。
“过去追求产量,生产什么粮食就卖什么、消费什么,但现在应该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卖什么、生产什么。”洪涛建议,中国应尽快实现以生产为中心的推式粮食供应链,向以市场消费为中心的拉式的供应链转变。
他指出,未来粮食自给,既要靠政策、投入,也要靠科技、市场,要通过加快数字粮食产业建设,实现数字化的粮食种植、收割、加工、交易、物流、仓储、消费,推动粮食生产、流通更加精准贴近市场需求,以绿色的粮食消费“反弹琵琶”,促进中国粮食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