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红林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构建有效的应急体系,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意义重大。
疫情下的防控应对措施
?
疫后的深刻反思
?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其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预防困难性、疫情多样性、处置复杂性等特点。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场所,在院患者多,流动性强。如何预防患者与患者之间、医护与患者间的交叉感染意义重大,是防止疫情在医院内扩散的重要环节。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公立三甲医院,自疫情暴发以来,医院未发生一例漏诊、误诊或贻误诊治,未发生一例院内感染。这得益于该院采取了综合应急管理措施,成功将来院的所有疑似或确诊病例筛查出来,将所有发热患者和普通患者分类、分区域诊治,有效防控了新冠肺炎在院内的传播。
本文通过梳理该院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采取的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和理念,查找防疫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系统性地分析、总结公立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优化救治与防控流程。
第一,疫情初期的预判。2019年12月底,国内陆陆续续出现“新型肺炎”的相关报道。出于职业敏感性,该院院长清醒地意识到此事不同寻常,迅速作出前瞻性的安排部署,并要求医务部门、感控部门密切关注此事,各科室医护人员做好安全防护。要求设备科、总务科、药剂科等提前做好物资储备。
第二,组织保障与应急启动。随着疫情不断发展,该院制定并下发《重点传染病应急防控方案》,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和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其他院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医务、感控、质控、护理以及相关临床医技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全面负责、指挥、协调医院应急管理工作,对发热门诊布置、预检分诊流程、人员调配、床位安排、物资储备供应、部门协调、信息畅通等作出了重点部署,对医院应急管理工作实施全面监督、检查及考核工作,并做好疫情动态反馈的调整工作。成立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专家组,由业务副院长担任组长,感控、呼吸与危重医学、急诊、儿科、检验、影像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医疗救治专家组,对疫情监测、预检分诊、应急处置、医疗救治、院内外会诊、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同时,紧急启动各项预案,该院进入疫情防控紧急状态。
第三,环境管控。医院原本就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人口密集,流动性大,而且疑似病例或者其他发热病人多数都会选择就近就诊,这给疾病鉴别筛查和防止交叉感染带来了巨大挑战。鉴于此,阻击新冠肺炎这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环境管控对于遏制疫情蔓延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进出口管控。为了便于登记、管控所有患者,该院后大门正式封闭,所有人员须从单一的专门通道进出医院,进、出通道严格分离,进、出口安排保安人员24小时执勤。
二是根据感控要求,严格执行每天两次对门诊楼、住院楼、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家属区等感控消毒制度,由感控人员负责指导消毒液配比浓度,并监督消毒液喷洒区域与频次。
三是发热门诊管理。该院发热门诊是独立于门诊楼之外的独立区域,这有效地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自启动应急预案后,发热门诊启动24小时值班。鉴于发热病人持续增多,为将普通发热病人与疑似新冠肺炎发热病人区分,避免交叉感染,医院设立第二发热门诊。发热门诊医师须再次给患者复测体温,登记患者详细信息,询问既往有无疫区居住史、境外居住史等。
四是普通病区加强门禁管控,落实“一个陪人”制度,没有陪人卡决不允许进入病区,所有人员进出病区前必须测量体温,并详细登记在册,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每日监测患者和陪护体温,体温超过37.5℃,按相关诊疗流程进行诊治处理。
五是设立隔离病区及隔离留观病房,严格区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同时开辟疑似患者安置与转运通道,一经发现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立即转运至隔离病区,单间安置,并佩戴外科口罩,安排专人护理。
第四,预检分诊。防控初期,该院在门诊楼门口设立预检分诊台,登记、筛查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一经检测为发热病人,立即由专人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经科学研判,将预检分诊工作移至医院大门口,并配备了2台较为先进的红外线额温枪和10余台耳温枪,后又加装了红外测温门禁,进医院所有人员、车辆,必须经过第一道预检分诊测量体温,体温正常放可正常进入医院;发热人员须进行体温复测,如果仍旧发热,直接转至发热门诊。非发热就诊患者进入医院后,必须在登记处录入个人完整信息,领取“普通患者”识别标识,然后到挂号窗口挂号。
第五,应急队伍建设。该院将五官科病区腾空,设置隔离病区,专门收治疑似或确诊新冠病人。从呼吸内科抽调骨干力量,全面接管隔离病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该院先后选派了8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骨干支援武汉,这也导致了参加本院疫情防控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人员紧张。为保证新冠肺炎防控人力充足,医院迅速抽调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医护充实防控力量。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预检分诊工作量不断加大,人员班次增多,防控队伍也逐渐扩大,门诊部、中医科、全科医学二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部门医护人员纷纷加入预检分诊队伍。
第六,防控知识培训与科普宣传。新冠肺炎发展初期,很多人对阻断传播注意事项、治疗方案不甚了解,而且国家卫生健康委相继发布了七个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这都需要精准地传达到全院,让每一个人都能掌握疫情防控的最新知识和技能。该院要求全院职工(包括行政后勤人员)必须跟进学习每个版本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网上答题,巩固学习成果。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疾病预防和传染病防控理念,尤其是在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防控宣传,提高对疾病预防的重视度。
第七,物资保障。结合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救灾等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该院超前谋划,在一周内,储备了一定数量的N95/90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等物资,户外帐篷则是汶川地震时的储备物资。疫情发生后,口罩、防护服、眼罩、手套等防护物资一度处于奇缺状态,而且采购价格较平常高出20多倍。疫情发展中,医院动用一切力量不断增加防护物资储备,针对市场上供应断货的防护服,医院采购原材料,定做了300套,以解燃眉之急。随着全国复工复产推进,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是仍然无法充足供应,且价格依然居高不下,这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该院发布了公开采购紧缺防护用品和接受社会捐赠的倡议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注,合法有序地接收一些防护物资捐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防护物资紧缺的状况。
该院出色地完成了疫情阻击战的阶段性任务。防控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虽经及时调整、完善方案、流程,确保疫情防控体系发挥了应有作用,但也应深刻反思,不断优化,形成标准化的预案和规范化的流程。
其一,应急防控动员部署。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最初阶段,敏感的人总是最先意识到,并采取前瞻性的行动,但还是有一部分人重视不够,难免会有松懈心理、侥幸心理,所以开展应急动员是调动全员积极性、提高全员作战能力、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必要的保障手段。该院第一时间召开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动员部署会议,全院领导、中层干部、护士长、党支部书记参会,分析疫情发展态势,对防控相关工作作出精准部署,要求全院在岗人员一同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明确岗位职责,确保任务落实到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为了消除全员麻痹心理和懈怠心理,该院召开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再动员再部署会议,适时调整防控布局,梳理防控方案,完善诊疗流程与规范,并及时传达上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指示和要求。
1 院长闫红林在指导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其二,完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所预先作出的详细安排,是开展及时、有序和有效事故应急工作的行动指南。
必要时需要进行应急培训,应急培训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除了应对自然灾害、急救知识和能力培训等重点内容外,医院应该对培训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国际经验表明,有效的预案能够帮助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减轻疫情的损害,尤其是在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流行初期,能够有效防控疾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
其三,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医院后勤物资保障供应直接关系到医院能否持续有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阻击战。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传染性重大疫情防控的经验都表明,在疫情防控的各个阶段,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的物资,对于防控响应效率、医务人员安全、防控工作的可持续性,及时排查、救治与转诊病人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公立医院要创新、用活市场机制,在合法的条件下,动用一切资源,为医院争取更多防护物资供应。
2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组建隔离病区。
同时,在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对于疫情防控第一线作用的基础上,有必要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积极与相关主管部门协调,获取一定数量的物资调配,严防在物资配置过程中忽视公立医院的重要需求。
其四,人员调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公立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疫情来临后,凸显出重症、呼吸、急救、感染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仍不足。
面临专业传染病防控人员不足的问题,必须积极想出对策,调配使用全院人力资源,充实疫情防控一线力量。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医护人员的智慧和潜能,提高效率和效能。
鉴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按照医院的统一部署,由医务处、护理部在统筹全院医疗、护理人力资源基础上,快速建立了疫情防控人力资源梯队,科学合理地配置医护人力资源,确保支援武汉医疗队、急诊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隔离病区等抗疫一线的关键岗位人员迅速配置到位,排班合理。
对于临时调配到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要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包括新冠治疗方案、安全操作规范等,确保每个人都能快速掌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医护人员始终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高效完成防控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及自身的安全。后疫情时代,公立医院应着力加强重症、呼吸、急救、感染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人才梯队。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公共卫生敲响了警钟,应及早进行应急管理干预。此次疫情防控中,公立医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据统计,参与支援湖北的公立医院占到72%以上,医务人员占80%。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构建有效的应急体系,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意义重大。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复工复产不断推进,该院疫情防控工作并未松懈,而是适时调整防控方案和策略。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经验,形成更为完善的疫情防控策略,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