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春辉,宋文菲,2,胡宗文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 蒙自 661101;2.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蒙自地区饲养的中华蜜蜂蜂群主要以滇南中蜂为主。滇南中蜂耐热,分蜂性强、采集力较弱、性情温驯,适宜较低海拔(500~1 600 m)地区饲养。早春最小群势0.5 框蜂,生产期最大群势6~7 框蜂,维持子脾3~4 框,子脾密实度50%~65%;越冬群势下降率为50%~70%。春季开繁较早,繁殖快。在蜜源较好的情况下,每年可发生1~2 次自然分蜂,每次分出1~2 群。在蒙自市草坝镇定点饲养观察表明,多数蜂群在3 月末以后发生自然分蜂,出现分蜂王台时,群势为4 框蜂左右。分蜂期外界最高气温20~23℃,最低气温15~18℃。此外,较容易发生巢虫危害,飞逃习性弱[1],活框饲养的蜂群很温顺。
滇南中蜂形态特征:蜂王触角基部、额区、足、腹节腹板为棕色。雄蜂黑色。工蜂体色黑黄相间,体长9.0~11.0 mm[2]。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滇南中蜂主要形态指标
巢框规格尺寸:外围长325 mm、高230 mm,上梁宽 25 mm、厚 20 mm、长 325 mm,框耳长28 mm,边条长220 mm、宽25 mm、厚 10 mm,下梁长 269 mm、宽 15 mm、厚10 mm,上梁底面不留巢础沟。隔板的尺寸与巢框外围一致。
在蒙自市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全年气候比较温暖,中蜂强群蜂王越冬期几乎不断子,弱群短暂断子15~20 d,一般1 月下旬均开始产卵,蜂群开始繁殖。此时蜂王产卵积极,进入快速繁殖阶段。
由于气温较低,使用小箱体繁蜂,将全场蜂群调换子脾,保证每个小箱体内有2 框蜂。每晚奖励饲喂,饲喂量大概每次100 mL 高浓度糖液,第二天早晨注意观察蜂群取食量,如果蜂群未能在当天晚上吃完,将饲喂器连同糖液一起取出,并标记好未吃完的蜂群,第二天晚上酌情减少饲喂量,以保证蜂群刚好能够吃完为宜。这样连续奖励饲喂1 周时间。
期间注意多箱外观察,切忌引起盗蜂。如果当年没有发生“倒春寒”等极端天气,进入2 月中旬,蜂群第一代子开始出房之后,加入第三张脾,并继续进行奖励饲喂,待第三张脾内大幼虫开始封盖,加入第四张脾。至此,4框小箱体已经装满,蜂箱内刚好4 张脾和1个小饲喂器。
如果加的是巢础,每晚奖励饲喂量可适当加大。加础时,要选用颜色纯黄、房基明显、巢房深而整齐、厚薄一致的纯洁蜂蜡制成的优质巢础。由于是早春初繁加础,中蜂还没有产生“分蜂热”,可以将巢础加在2 张脾中间,保证蜂群快速造新脾。但若在分蜂期加础,应尽量将新础加在靠近隔板一侧的边脾,防止蜂群产生急造王台而发生分蜂。
巢框规格与4 框的小箱体相同,但箱体刚好是4 框箱的2 倍,方便分蜂与合并蜂群时换箱操作。
当4 框小箱体养满时,在3 月初将蜂群换入8 框小箱体中,继续进行繁蜂加脾,同时进行奖励饲喂。3 月25 日左右,待蜂群达到6~8 框时,选择性状优良的蜂群进行人工育王,准备进行第一次人工分蜂,保证所培育的王台数量比分蜂群数多10 个左右,王台出房后再育一批留作备用,当检查蜂群时发现失王或者交尾失败后,立即介绍新的王台进去,保证蜂群能够快速交尾完成。
4 月初,王台出房前1 d 分蜂,将6~8 框蜂的群,平均分成3~4 框的2 群蜂,4 月中旬新蜂王交尾成功,开始产卵,此时蜂群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繁殖周期。继续按照之前的方法繁殖蜂群。如果新分蜂群放入4 框小箱体中饲养,则可以将6~8 框的大群,分成3~4 个2 框的蜂群,但这样就会增加繁殖周期,导致下一次分蜂期延后,不利于蜂群达到最快繁殖速度。
用此方法繁殖蜂群,1 群2 脾的蜂群,1月末开始繁蜂,4 月初达到6 脾蜂,进行人工育王,开始第一次分蜂,分成2 个3 脾蜂的群,6 月初2 个蜂群又达到6 脾蜂,再进行1次分蜂,分成4 个3 脾蜂的群,到8 月上旬,4 个新分群都达到6~8 脾蜂,再进行1 次分蜂,就可以得到8 群3 脾蜂的群,到10 月份又可以达到6 脾蜂,酌情考虑是否再进行分蜂。这样1 群2 脾的蜂群,经过3 次分蜂加脾繁蜂,1 年可以繁殖出24~48 脾蜂。
这期间一定要注意加础时进行奖励饲喂,保证蜂群造脾的积极性。如遇大流蜜期,可以减少奖励饲喂。遇寒潮时应暂停,以免刺激蜜蜂外出飞行而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