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笑招
摘要:教师将微课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就可以在导入时更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遇到难点知识时更轻松化解知识难点,在学生掌握不了技能时,可以多角度示范,在学生探究遇到障碍时,增加学生有效体验。
关键词:微课; 微课示范; 微课探究
分类号:G434
微课即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集中讲解一个问题的微型课程。在低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巧用微课,不但可以将学生的生活资源与课文內容连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而且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学习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1.微课示范,掌握技能之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构建来实现。在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让孩子学会一些生活的技能和技巧。
比如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我长大了》应该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会系红领巾。这一课时,我设置了系红领巾这个环节具体是这样操作的。1.看微课学一学《红领巾》的系法。2.跟着微课现场操作系红领巾。3.比一比谁的红领巾系的好。微课的演示直观明了,学生很快就学会了系红领巾,而个别不会的孩子我将微课放在家长群里,学生可以课后回家也随时观看学习,效果更显著。
2.微课探究,体验情感之真
《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我们教师创设许多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动情中明理”的效果。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况且有些配图低年级的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有时候,如果教师仅仅借图开展教学,没有创设跟孩子生活接近的情境,甚至会起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二上的《健康过秋天》,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秋天的时候季节更替,昼夜温差大所以小朋友容易生病,我们只有注意卫生、保护身体才能避免生病。一个老师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中的图片,当看到图片三,小朋友缺少锻炼也会生病时,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就出现了偏差问题:老师把课文中的插图投影到电子白板上,问:小朋友,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会生病?
生1:图三小朋友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师:趴在桌子上睡着就会生病吗?
生2:是的,做早操应该是早上天气还有点冷,同学趴在桌上睡觉就要生病的。
生3:是的,我妈妈说了,午睡要睡到床上去,不然要着凉的,生病的。
生4:不对,不对,我妈妈是医生,我妈妈说了,小孩子最好中午要午睡下,不然下午吃不消抵抗力会弱的,这样就容易生病的。
师尴尬地说:小朋友,你们都看错了,其实这个孩子是不怎么去锻炼才生病的。你看其他几个孩子天天做操就不会生病了。
虽然老师后来做了引导,但是这样的讲诉引导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收效不大。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所以,我们只有让静态的图动起来才能让拉近生活与课本的距离,让课堂换发出强大的生机。而微课,就能很好地达到这样的效果。
我用微课制作动画《小熊生病了》,原本健康的小熊,因为不注意卫生吃了不洁食物生病了,因为没有及时增添衣服感冒了,因为懒得参加体育锻炼,所感冒了。随着小熊绘声绘色的讲述身体的变化,她的表情和语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微笑——愁眉苦脸——有点难过——很难过——快哭了。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小熊的表情和语气中深切地感受到会生病的严峻现状,在“小熊”情真意切地呼唤着:孩子们,生病了会很难受,你们千万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啊……“小熊”的声声呼唤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然后教师抛出问题:小朋友们,强壮的小熊怎么会生病呢?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下,知道了生活中很多不注意的行为就会生病,如,乱吃食物,如出了汗把衣服脱了,如跟感冒生病的孩子近距离接触等。在学生探究到生病的原因后,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也会导致生病?在找到许多生病的原因后再让让学生四人小组一起探讨:怎样才能避免生病。于是一条条建议,一幅幅宣传画,一个个好点子都应运而生,这些好的保护身体的点子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更能被孩子们接受。所以微课创设的情境,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指导学生探究,也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快乐。
总之,微课进入低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推动着教师对新课程的深入研究,丰富教师的教育实践,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使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分析,寻找教学的突破,这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稿 2011
2.《微课在小学课堂中的优化运用》 《课程教育研究》2016 .14
3.《于漪教育文丛》2008 4.《微课堂 大智慧》《福建教育》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