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是我们的一种力量 《中国慈善家》改版发布暨专家座谈会

2020-09-12 07:19
中国慈善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慈善家理事长座谈会

9月18日,《中国慈善家》改版发布暨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慈善家》自今年年初改版之后首次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会议由《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主持。

《中国慈善家》总编辑刘婉媛首先就杂志改版的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发布。随后,著名学者资中筠、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越光四位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与会二十多位慈善公益领域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围绕着新公益以及传媒在社会创新中的角色与责任发表了看法和建言。

新公益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新公益的现状和慈善公益理念的传播进行了讨论。著名学者资中筠发表了题为《新公益和社会改良》的主题演讲。她在讲话中深度阐释了新公益的本质和内涵,及其在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资中筠先生的讲话全文见本期杂志“人文”栏目。

从新公益的话题延展至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所面临的现实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会嘉宾们各抒己见。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表示,互联网公益的兴起,汇聚了广大的爱心资源和公益力量,提高了公益慈善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让公益慈善的文化理念传播有了更好的效果。他建议,要搭建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互联网公益平台,扶持扎根基层的公益组织的发展。

责任是创造未来的动力

座谈会上,总编辑刘婉媛介绍了《中国慈善家》内容改版的方向以及采编团队的思考。

《中国慈善家》由中国新闻社主管,《中国新闻周刊》主办,2020年进行了全面改版。正如发刊词中所写的那样,“我们坚信人心向善、涓滴成河的强大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内核。提高公民的公益慈善意识、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是我们的办刊宗旨。”改版后的《中国慈善家》带着《中国新闻周刊》的内容基因,向读者提供专业、理性,同时兼具深度和温度的报道。

改版后的《中国慈善家》内容覆盖杂志和新媒体。目前,杂志为双月刊,每期160页;新媒体平台则包括微信公号和微博。杂志偏重于长线的、更具思想性和人文气质的选题;新媒体选题则更注重时效性,对当下公益慈善及其背后的社会热点话题做出及时的反应。

吕振亚在座谈会上表示,《中国慈善家》将发挥媒体资源优势,探索模式创新,致力于构建公益慈善领域一个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服务平台。

与会嘉宾从各自角度对《中国慈善家》的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议。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表示,传播是现代公益慈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媒体形式多樣化的背景下,应当发挥多平台的优势去分享信息,正确引导公众;媒体可以给予公益组织更多的支持,但同时也应该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要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媒体还应该向政府建言,推动政策的进步与发展。“公益组织、受益群体、政府以及社会,这四个部分与媒体息息相关。但是,媒体一定要超然其外,不能深陷其中。”徐永光说。

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越光在题为《责任的三重境界——以公益机构和媒体为出发点》的演讲中表示,我们现在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时候可以算大时代,所以我们有幸生逢大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大变局、大时代之中,一定会面临挑战。在根本性的挑战中,责任就成为我们的一种力量,成为我们一个立足点,成为我们可能创造未来的一种动力。

在他看来,责任、使命感对于公益行业尤其重要,使命感就是探索社会进步的各种方式。而对于一个有抱负、有责任的媒体而言,则意味着不能显赫一时,而是能够行稳致远。他由此提出寄语,“我祝愿并期待,《中国慈善家》能够在这个责任中始终贯穿自己的认知,而且把你们的认知推而广之到中国的公益界,乃至中国的思想文化界。”

《中国慈善家》在2020年初全面改版,9月18日在京举行改版内容发布暨专家座谈会。敦和基金会理事长陈越光在会上表示:一个有抱负、有责任的媒体,不在于显赫一时,而是能够行稳致远。

著名学者资中筠应邀参加座谈会并发表了题为《新公益与社会改良》的演讲。

与会嘉宾为《中国慈善家》的发展提出建言。

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莅临会议现场。

《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主持会议。

中国公益的现状及发展思路,成为座谈会上的热议话题。

猜你喜欢
慈善家理事长座谈会
不舍放开那双手——怀念旅港慈善家郑兆财先生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6日)
慈善家田家炳奉献教育薪火相传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周武胜理事长走访中国发明协会
中国照明学会召开理事长办公会议
2015中国洗协理事长(扩大)办公会在广州召开
彭玉理事长接受FOCUS REPOTS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