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内涵,学生有品味

2020-09-12 14:03朱越峰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术教师审美能力教学策略

朱越峰

摘要:在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审美元素让人们欣赏体验。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须从小开始培养。美术教育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根本目标。审美能力像推理能力和道德观念一样,是需要唤起、引导和培养的。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高课堂的审美内涵,提升学生的品味、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评判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审美能力;教学策略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对学生开展学科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可以正确把握美术知识情感,并运用到生活中。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常有一种为教学而教学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目的只是上好一节课,使美术教学流于形式,最终的结果是很多学生到毕业还不知道通过小学美术学到了什么。

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把握好美术学科本位,扩展美术学科的文化内涵,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效果,为学生开展多角度的审美教学,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强化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课堂文化内涵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有美术专业基本功,有一定的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大胆实践,提高自身美术基本功;关注美术资讯,提升自身学术视野;参与教学科研,促进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学习。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应随着社会发展、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的改革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注重自我发展,提高教师的美术基本功

美术教育包括造型、绘画、设计和应用。作为美术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不是画家、艺术家,但是必须是一个杂家,要了解国画、版画、水彩、水粉、油画、雕刻等各种艺术形式,最好自己能动手示范。为此,美术教师必须涉猎农民画、水彩画、版画、国画等各种美术形式的练习与创作。美术教师要通过网络、作品集、请教同行等,在不断练习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在收获作品的同时,琢磨出更多适合学生的创作方式。平时,美术教师要关注美术资讯,拓展自身的学术视野。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资讯日新月异。对美术教学来说,美术老师只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拥有与现代社会接轨的广博的知识,不但要精通所教的美术学科的知识,还要关注美术学科新的教学理论,不光教学自己擅长的美术技能,更要了解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只有视野宽广,才能看见更美的风景。另外,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审美发展极其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积极向上的视觉文化。例如当前流行的漫画、设计、时装、卡通等,如果我们不能通过独立思考来对当前的商业文化环境进行判断,那么学生就会信赖、崇拜自己所了解到的商业文化环境及其信息。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学术视野,有目的地去筛选、利用其正面因素,接受变化,用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社会环境中的美术文化。

(二)参与教学科研,促进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学习

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课题研究把教学理论、教学设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反思、学习、实践、再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把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美术教师通过做课题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成就感,解决一些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实验研究、学习、思考,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美术教师应寻找与美术课堂相契合的教学理论,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通过问题研究,提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样化的课堂形式,突破思维束缚

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变成孩子们乐于学习的场所,必须解放孩子们的思想,让美术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一)教师角色“如临其境”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美术老师抱着厚厚的一叠绘画本走进教室,首先把上堂课画得好的作品表扬一番,然后把画得不好的作品指出来,上课时强调规矩:要求身体端正,不要弄出杂音,眼睛注视黑板和老师。这样的教学使孩子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即使有想法也不能说出来。

因此,美术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改变“一言堂”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真正地理解美术作品。

(二)教学情境要“异想天开”

导入课题情境要出奇制胜。教师进入课堂,要改变千篇一律的导入课题模式,使学生的思维不自觉地被教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美术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在美术课开始就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入角色,导入提纲挈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好了,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形式要“幻影迷踪”

现在的美术教学早已走过了一本教案、几只彩色粉笔一堂课的年代,而是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也尝试着做了些改变。首先,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操场上、菜市场去写生,让他们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了解大自然的风景及人文风光,了解不同职业的人们的形象,收集生活中的形象,提高创作能力。其次,在中低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的自由需求得到满足,使他们玩玩画画、自由创造、不受拘束。再次,在方法上我变化多端,有时用课件的直观法,有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对换或用观察发现、操作等相结合的方法。我认为,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旧框框,创造新的见解。

(四)学生思维要“天马行空”

传统教学中有许多“闷课”现象,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地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思维呆滞。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发展。为此,在作画的过程中,我经常鼓励一些胆子比较大、喜欢创新的儿童,使其敢于突破绘画程式,大胆尝试、实践,不断发现、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的思维潜能。孩子们并不缺少学习美术的热情,也不缺乏创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缺少的是我们老师的观念和引导的方法。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激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以新的启迪。

三、把握双基教学与情感态度培养的分寸,突出美术学科本位的育人作用

美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有其自身的认识规律,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知识体系。美术教育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美术技能技巧和提高人文审美品位的使命。美术课堂教学应该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突出美术的人文性、审美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从词面上理解,“美术”应该是“美”与“术”的有机结合,“美”中有“术”,“术”中有“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决定了教学的模式和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美术活动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了解。只有这样,美术活动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服务,成为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学生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美术学科知识后进行自由创作,才更具创造力、生命力。

在课堂教学时,美术教师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应该积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强化学生的能动性。同时,美术教师也需要对作品背景进行深度挖掘,重视学生的情感沟通。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而是把审美教育寓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中,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其目標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自然,使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美术教师审美能力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发展
三年制专科美术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
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