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各学科交织互融,艺术与生态、科学的联系更加的紧密,在仿生学和设计学相联系的背景下仿生设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仿生设计是指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设计。仿生设计融入了美学、设计学、生物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让自然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仿生设计主要可以分为形态仿生、结构仿生、肌理质感仿生、功能仿生四种仿生类型,本文主要从形态仿生的角度入手,探究仿生形态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呈现。
关键词:仿生;形态;公共艺术;自然生态
近年来城市公共艺术蓬勃发展,许多公共艺术设计师将仿生形态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之中,仿生形态运用在城市公共艺术领域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呈现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广为城市和民众所接纳喜爱。
1.丰富多变的呈现形式
本文将仿生形态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多样化呈现分为运用范围、构筑材料、艺术手法三个方面。仿生形态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范围很广,在建筑构造、艺术装置、公共设施上都有体现,且在材料运用上大胆创新,呈现形式各异。
2015年米兰世博会英国馆“蜂巢The Hive”,以独特的设计构造荣获多项大奖。建筑反映了如今蜜蜂种群数量锐减的问题,以及这一生态物种数量的变化对于整个食物链乃至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呼应了世博会“滋养地球,润育生命”的主题。建筑造型采用仿生蜂巢形态,整体建构呈立体格架式镂空状,观者可以从外部透过结构纵览建筑内部,“蜂巢”内部嵌入了视听设备,观者能够通过这些设备产生的震动、嗡鸣、发光等效果真实地感受到蜜蜂活动所的信号。建筑模仿蜜蜂活动的生态装置和独特的蜂巢构造展现了现代科技与生态美学的完美融合,给观者带了美好的自然体验,是仿生形态运用于现代城市建筑中的成功范例。如今,仿生形态不单只运用于建筑构造中,它早已无声的渗透进了城市环境中。
在上海举办的引力场公共文化活动中开放式互动型艺术装置《韧山水》被安置在了在繁华的静安寺广场上。装置由波浪般起伏的50根线性杆件构成了两个空间,整体造型仿若高低起伏的山体,给人以抽象山水的视觉感受,在装置的夹缝中还安装有水雾喷淋装置,空间中云雾缭绕的景象强化了城市山水景观的视觉印象,富有流动线条感的山体造型增添了城市的活力,激发多样化互动参与的可能,《韧山水》的制作采用了通过纤维化等先进技术制成的新型环保材料竹钢。自古在中国传统意象中“竹”具有潇洒自然,素雅清丽之美,以竹来呈现山的意象更能凸显作品的生机与活力。抽象仿生设计是一种超越感觉、直觉的思维层次,发挥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判断性,以神似为目标的设计活动[1],以抽象化、几何化和简洁化处理后的简单形式来表现生物形态、功能特征,应用到设计中。抽象设计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共鸣。[2]
相比于意向形态仿生的《韧山水》,以色列耶路撒冷瓦莱罗广场上的城市公共艺术仿生装置《Warde》在兼具观赏互动价值的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服务功能。《Warde》的造型是一朵具象仿生的巨型红花,花瓣内安装有充气装置,当有人靠近时,花朵盛开绽放,当人们远去时,花瓣合拢下落。巨型的花瓣给城市来往的行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憩的空间,在夜晚花苞内的灯亮起为街道提供照明功能。《Warde》的出现无疑成为了城市空间中的一个亮点,装置自然柔和的形态往往让人在不经意间驻足,城市和人的距离就在悄然之间拉近了。
2.探索仿生公共艺术的价值
2.1情感价值
生活在现代城市钢筋水泥构筑的世界中,人类本能对自然的依恋使人们更加渴求与向往自然。仿生的公共艺术在形态上基于对于自然物象再设计、再创造,具有趣味性和亲和力,能传递自然、生命的气息从而增强人们对于城市的归属感,更能快速的建立起一个沟通情感的纽带,消除工业化、科技化给人们带来的冷漠和疏离,因而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不仅如此,自古中国文人画家就喜爱将自然之物作为自己创作的灵感与表达情感的载体,如用山水象征辽阔与洒脱,竹象征向上的坚韧与气节,花朵象征美好的事物与希望。这些自然物象都传递出了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2美化价值
仿生形态选取的自然形象如花草树木、游鱼飞鸟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这些形态都蕴含着自然造物之美,更能与环境相协调。如加拿大米西索加保护区的休息厅《松之圣所》,在造型上模仿了松树的形态使得建筑与周围的松树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松之圣所》抽象化的形态似花、似花瓣、似网,橄榄绿、湖蓝组成的渐变色间隔排列,阳光从间隙中透出形成阴影和斑点洒落在地面上,视觉体验使人与物、物与城在艺术创造下和谐共生。
2.3实用价值
自然界物体的构造必然是要满足物种的生存和需求,形态仿生设计汲取了自然物的构造原理,也必然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如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中心的设计学习了蜂巢六边形棱柱的构筑形态。六面体蜂巢状的晶格结构有着强大的连通性和延展性,这种结构便于通风且能够随使用和工作需求变化,晶体能自由叠加从而满足研究中心在未来的扩建需要。同时,在建筑表层有形似细胞的诸多小型窗户,充分考虑到当地光照和气温等因素,可以把阳光轻柔地引进室内,降低建筑耗能。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中心以最佳方式回应了环境条件,同时满足了人们对于空间功能的需求。
3.4探索意义
仿生形态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展现了生态美学在现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生态美不是空泛的概念,它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生态美的外在美表现在它的形式美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对物质的外形、颜色、结构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容等都有了自身的审美判断,形式美
[3]成为生态美的一个基本要素。仿生形态具
有自然纯净的形式美感,它能而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生态美内在美体现在事物之间的和谐之美,如果只有外在的形式美,而忽视了各物种之间健康友好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就不能够达到生态美的标准。[4]仿生形态科学合理的实用价值正符合了生态美内在美的表达。
仿生公共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所独有的优势,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产物,它能更好的满足人类的需求与生态的需要。
3.仿生形态的运用在当前公共艺术发展视角下的思考
当仿生形态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艺术家们以不同的形式和手法做出了多样化的诠释。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不断地更迭,新材料不断地被挖掘,未来城市公共艺术仿生设计将会有更多的呈现可能和更好地发展空间与条件,仿生艺术需要同前沿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工业生产力紧密结合。艺术创作的魅力在于不断創新,只有创新才能挣脱固有思维的束缚,展现艺术的生命与活力。仿生艺术无疑是城市公共艺术创新极具特色与表现力的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1]蔡江宇,金玲.仿生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产品外形仿生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罗仕鉴,张宇飞,边泽,单萍[j].机械工程学报
[3]沈颖.中国竹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沈颖.中国竹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作者简介:万紫文(1997.03),女,汉族,籍贯:江西南昌人,广西艺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公共艺术,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