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灿烂的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然而诗歌则是这些美好的历史展示的一种主要载体。诗词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不仅重现了我们的历史,而且也奠定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诗词的外译成为我们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通过阅读中国文学的译本来了解中国,从而学习中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译文成为外国读者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学习渠道,所以对诗词的翻译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下对杨宪益翻译的《岳阳楼记》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理解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策略并加以赏析。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 诗词 岳阳楼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8-0-01
一、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20世纪末,Christiane Nord,她的著作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于1997年发行。该书不仅介绍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各个学术思想,而且在前期翻译理论的基础上,Nord提出了一个原则:“function plus faithful”。它要求译者在翻译前通过对译文进行判断,根据译文要产生或者达到怎样的效果,再通过这种效果来选择怎样的翻译策略。这个翻译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翻译行为--译者的角度,并且为翻译理论领域带来巨大的改变。
二、《岳阳楼记》原译文简介
《岳阳楼记》写于北宋庆历年间,它选自《范文正公集》,本文记叙了诗人范仲淹于庆历六年被贬于河南邓州后,第二年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此赋,因为二人同是被贬之人,所以彼此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诗中既表现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又表达对好友的鞭策和劝勉之意。文中对岳阳楼壮丽的美好风景也花了较大的篇幅来叙述,寓情于景。
《岳阳楼记》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代表之一,如今也是成了中国四大名楼的“宣传”代表。对《岳阳楼记》的外译有很多,对它进行翻译的有名翻译家有很多,其中杨宪益与他妻子戴乃迭合译的此篇译文对中外影响力是较大的,杨宪益先生他本人对中国的古典文化颇有研究,对诗词造诣也较高,他夫人是美国人,珠联璧合。他们共同完成的文学翻译有很多,如《红楼梦》《老残游记》《离骚》《儒林外史》等名著名篇。
三、研究过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出来的是“目的论”,根据不同的译文目的,则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岳阳楼记》的杨、戴译文在不同的“目的”下,分析出的审美结果不同。以下就是本文作者对《岳阳楼记》译文的分析过程:
1.庆历四年春
In the spring of the fourth year of the Qingli period (the year 1044),政通人和,百废俱兴:the administration became efficient, the people became united, and all things that had fallen into disrepair were given a new lease of life.增其旧制:adding new splendor to the original structure.
在这段译文中,首先从字数上面看,译文字数要远远大于原文的字数。原文是用文言文来撰写的,文言文就是以“简洁”为主,而且它的意义本就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区别。翻译成英文的时候需要将文言文中隐含的意义体现出来。同时,作为一篇外译的辞赋,它的目标读者是国外以英语为母语而不懂中国语言,更不懂中国古代文言文的外国人来说,它的译文的目的只能是:通过阅读英文就能将原文的大意理解即可,而不是为了追求语言和形式上的美感,刻意形成一种“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模式。
尤其是在这段中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增其旧制”几个词汇,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是很难的。译者的译文从“目的论”角度来看是符合“信息功能”的。译文将这几个词的意思完整地翻译出来了,符合译入语的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语言特别。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其次,在译文中将庆历四年除了对它用中国古代计时方式来进行翻译外,还用括号里的内容对这个时间进行解释,这完全是为了让外国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能够理解这个时间,毕竟中国的古代的计时方式和国外的计时方式有所不同,在这里杨宪益和戴乃迭使用了異化的翻译方式,也用了翻译注释法,这也是很符合功能派翻译论的理论要求,根据译文的不同目的来选择适合文本的翻译方法。
2.衔远山,吞长江
Nibbling at the distant hills and gulping down the Yangzi River,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strikes all beholders as vast and infinite, presenting a scene of boundless variety;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and this is the superb view from Yueyang Pavilion.
第二段用了一小段话来体现岳阳楼的地理环境,但是描写的景色却是气势磅礴。其中“衔”和“吞”两个动词用得非常有气势,此时的范仲淹心里想到的肯定是关于祖国山河,自己伟大的志向与胸怀。更何况站在这么高的城楼中,看到远处的高山,翻滚的洞庭湖水,眼里是如此壮阔的景色,无疑有感而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在这段中主要是要体现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那股心胸开阔却又有志无门的情怀。所以译文的外译如果是在以传播中国诗词文化,颂扬诗歌的精神,使译入语读者理解本诗歌的中心思想为目的的话那就属于不合格翻译。在译文中同样用来表达上文那两个动词时:nibbling和gulping,这两个词分别表示轻咬,啃;以及狼吞虎咽,急吞。对比之下,译文完全没有将原文的那种气势体现出来。译文倒像是将原文用一种陈述的语气表达出来,这种表达非常全面,但是却缺乏了一种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此刻诗人的内心。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如果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原则,以传播诗歌中心思想为翻译目的的话则是有欠缺的。
3.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when the waves are unruffled an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when the water-birds fly down....,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when the iris and orchids on the.....,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when dusk falls over this vast expanse.....,浮光跃金,静影沈璧when the rolling waves glitter like gold......
这一段主要讲述了岳阳楼上迷人的风景。在这一段的翻译在“功能派翻译”的目的论下,本文作者认为该段译文达到了“宣传目的”的效果,岳阳楼作为如今中国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它无论是在风景还是在情怀甚至在建筑方面都有很大的价值。《岳阳楼记》作为以中国四大明楼之一的岳阳楼为名的辞赋,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在写作者的抱负和对好友的鼓励,然后这一段却是比较少抒发对岳阳楼美景的感叹。在对外翻译中,以宣传为目的,译文在句式上用了“when”开头的几组排比句,排比句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能够给读者一种宏伟的气势。杨、戴的译文在这里能够突出“宣传”的目的,给译入语读者一种震惊的具体的画面感。
结语
综上所述,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视角下对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进行分析,从“目的论”的角度上看,整篇岳阳楼记如果是在文学外译,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目的下,那么译文的价值是比较低的,在语言的形式和中国语言的模糊性上都没有将原文的美感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了中文的美感如果要在英文中体现是比较难的。但是如果站在旅游宣传和作为普通的信息文本来翻译的目的上,那么这篇译文的价值体现出来了,译者用简单,明了,真切的语言和对原文进行了一种全面地叙述,将历史信息以及岳阳楼的美感描述出来了,这就是成功之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同一个文本想要判断它的好坏和价值关键是读者站在什么角度以及带有怎样的目的来进行评价,在不同的目的下,它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t Jerome Publishing,1997.
[2]劉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范仲淹.岳阳楼记.[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2.
[5]夏淳儗.《岳阳楼记》论.[J].苏州:苏州大学学报,2009(2).
作者简介:林如(1996.2—),女,汉族,湖南湘乡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