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赛霞 程必荣
高考作文,“说理论证”是获得高分的关键。而“说理论证”又恰恰是学生写作中最薄弱的环节。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教会学生“说理论证”呢?可以通过对主流媒体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精典“时评文”的解读分析,让学生从中把握“说理论证”的技巧和方法。
所谓“时评文”,即“时事评论文”与“时政评论文”的略称,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其在写作上往往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独到的见解。而纵观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精神、包含极强时代色彩的“时政作文”正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而“时政作文”的写作方式与“时评文”的写作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些优秀“时评文”正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应该学习、借鉴、甚至模仿的满分作文范本。语文教师应该将这些“时评文”引入作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生认真研读,从中悟出满分作文的写作之道。
一、教学生如何“抽丝剥茧有层次感的说理论证”
福建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余岱宗教授认为:“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論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说理论证。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议论文是“讲理”的,“讲理”要一步步、一层层,甚至“抽丝剥茧”。没有层次感的论证是无效论证,是“蛮不讲理”的论证,是不以理服人的观点强加。
“层次”要通过文章段落得以体现,再通过层次体现思路,通过思路体现阐述过程。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议论文议出“层次”,议出“条理”,议出“深度”呢?这就需要注意运用“层进式”理性思辨的论证方法。层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各层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1.时文引路
决胜脱贫在今朝
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从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贤对富民裕民的追求从未停止。(从“回望历史”起笔,引出“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最执着的追求”这一话题。)
照见现实,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改革开放40多年来,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到600多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再由“照见现实”,概述“今天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并恰到好处的点题。)
如今,面对战胜贫困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顽固堡垒,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何以敢于吹响打赢脱贫攻坚的号角?何以创造世所罕见的脱贫奇迹?(以两个反问语句来表达肯定语气,彰显决胜脱贫在今朝的大无畏精神、强大底气。)这个答案,在壮阔的实践和伟大的奋斗中愈加清晰、愈加笃定。
——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分论点一:“决胜脱贫在今朝”底气之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与付出,让10多万山区人民摆脱世代贫困;贵州大山里的老支书黄大发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带领群众抹去了祖祖辈辈“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饥饿记忆……走出观念上的贫困,激发“我要富”的动力,全国各个脱贫攻坚战场,已汇聚起百川成海的澎湃伟力。
——靠的是精准科学、务实笃行的精神。(分论点二:“决胜脱贫在今朝”底气之二。)摆脱贫困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湖南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一山一水勘实地、挨家挨户访实情,引导年轻人搞乡村旅游、中老年人养牛羊、留守妇女做传统苗绣、村集体成立矿泉水厂……短短几年,无数扶贫干部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来写在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
——靠的是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担当。(分论点三:“决胜脱贫在今朝”底气之三。)“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这是我的使命。”广西百色扶贫干部黄文秀主动请缨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3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7年多来,280万扶贫干部奔赴战场,70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冲锋路上,用生命兑现党旗下的誓言。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以上三段,每段段首用“靠的是……”概括段意并领起各段,三段形成排比,层层递进,气势如虹,生动地诠释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脱贫攻坚中书写精彩人生的感人事迹,彰显了为什么能“决胜脱贫在今朝”的强大力量源泉,具有振奋人心的极强效果。)
我们坚信,每个奋斗者的人生价值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中,有千千万万个你、我、他的智慧和汗水,有无数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越到最后越要咬紧牙关,越要保持那么一股子敢闯敢拼、甘于奉献的精气神,与祖国相连、与大地相依,在脱贫攻坚中展现奋斗的价值、书写精彩的人生。(结尾卒章显志,点题并升华主旨,给人以无限的期待,令人神往。)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月2日1版)
作者为了论述“决胜脱贫在今朝”这一论题,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深入展开: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靠的是精准科学、务实笃行的精神;靠的是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担当。全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并通过“点面结合”素材的运用,列举在脱贫攻坚中书写精彩人生的感人事迹,深入阐明了为什么能“决胜脱贫在今朝”的强大力量源泉,说理论证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2.技法规则
教学生要遵从下面三个方面的规则:
(1)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将中心论点按由浅入深的方式分解成几个分论点(一般两到三个分论点)。
(2)每个分论点置于段首,并各拓展成一个段,依次进行议论分析。这些分论点之间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能随意变更。
(3)各层次间一般使用“不仅……而且……”“……还要……”“……更重要的是……”等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的句子放在每段的段首,有助于文章内在逻辑关系的构成。
3.技法运用
(1)“分解论点”——“由浅入深”,纵向展开议论说理。
即根据作文题,选择一种情境,确立中心论点,而后纵向思维发散,分解论点,由浅入深设立两三个分论点,采用层层剥笋、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的方法,阐明中心论点。
请看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深读五四,接力复兴》(节选):
(中心论点)爆发在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对我们而言,意义是什么呢?
(分论点一)它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因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冲破军警的阻扰,走上街头、发动民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不平等条约”“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游行的横幅里有太多的愤怒,愤怒于正义公理的缺失,愤怒于北洋政府的懦弱,愤怒于内忧外患的现实。“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学生们发自肺腑的呐喊声里有太多的期盼,他们期盼着国家主权的独立,期盼着国家领土的完整,期盼着国家未来的兴盛。
(分论点二)它是一股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五四运动,不仅拯救了民族危亡、捍卫了民族尊严,而且凝聚了民族力量。这力量,承载着曹子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传递着陆放翁“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生报国有万死”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这力量,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唤醒了东方的雄狮;这力量,让中国走出了百年的梦魇,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
(分论点三)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不断丰富着。王进喜、时传祥的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王选、张瑞敏的不惧风险、勇立潮头,黄大年、南仁东的无私奉献、积极进取,这些带着时代烙印的先进人物,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走上新征程,步入新人生。
本文采用由浅入深纵向展开议论说理,即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文章对“五四运动的意义”这一中心论点进行分解,设立三个分论点:它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它是一股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层层剥笋、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且思路清晰,脉络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由小到大型”——“层层递进”,纵向展开议论说理。
围绕中心论点分层展开议论时,层次与层次之间所论述的范围可由小到大,从而构成递进关系。比如,论证中心论点“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可从“做一个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做一个对集体有责任心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责任心的人”三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家庭”“集体”“国家”论述范围由小到大,层层递进,符合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请看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节选):
(中心论点)或有人言,身处如今高度智能化的服务型社会,何需劳动?我想说,纵然人工智能或服务人员已遍地皆是,然“民生在勤”,热爱劳动作为民族传统,在当今社会亦有其现实意义。
(分论点一:“个人”层面)于己,劳动为修身之道。身体力行中,方知脚踏实地、勤恳务实才得心安;汗水挥洒与咬牙坚持中,才能磨砺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坚忍意志。唯有亲身体验劳动之不易,方能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深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投身于点滴劳动中,才能淬炼出青年之精神。
(分论点二:“家庭”层面)于家,劳动为立家之本。坐吃山空、好逸恶劳之例,不必赘述。先哲有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如今的大好时代,只要肯吃苦、愿劳动,自能收获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哪一个靠的不是辛勤劳动呢?
(分论点三:“国家”层面)于国,劳动为兴邦之基。你们可曾听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二字,终须落到劳动上来。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也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凭的是劳动中的不断探索和提升,靠的是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坚守与勤恳。若无劳动者,哪来港珠澳一桥连三地,创造世界第一的辉煌?若无劳动者,哪来华为公司绝地反击、惊艳全球的骄傲?若无劳动者,哪来“一带一路”上共筑复兴梦的欢歌?国家发展需要劳动,尤其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劳动!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热爱劳动,在当今社会亦有其现实意义”,论述的范围由小到大:于己——于家——于国,从不同的层面,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论证,深入阐明主旨,让“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具有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二、教学生如何“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提出:“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回答了怎么样说理论证的问题:一是比较,一是多维度。所谓“维度”,就是构成空间的因素,每一个因素,如长、宽、高,叫一维,也叫维度。“多维度”就是影响事物的因素,它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立体、交叉的。这就是说,为了论证观点的正确,说理时,不仅需要“比较”,而且强调在“多维度”中完成比较说理。因为,比较不可以是单向度的(理由不能限于同一平面,否则,便是平面说理,深度不够),必须是多向度的,即多维,只有多维比较,才能把事物、问题的道理说清楚、说明白,否则,说理不透彻,不足以服人。
1.时文引路
长城上刻字,不留一字非好汉?
封寿炎
4月6日是《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天。就在这天,一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墙砖上刻字,被工作人员当场抓获。他随后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日并罚款200元,还与另一位望风掩护的同行游客一起被列入“黑名单”,今后购票参观八达岭长城景区的资格将受限。
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可在有些人那里,却变成了“不留一字非好汉”。经年累月的刻字涂鸦,使得如今人们登临八达岭长城,触目所及都是“某某到此一游”,要找一块完好无损的墙砖实非易事。
为啥这么多人在长城上刻字呢?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代价”低廉。随手涂鸦一句“到此一游”,他们付出过什么代价吗?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付过什么代价,少数人顶多遭受一点白眼和非议,或者工作人员的批评教育。当偶尔有人受到“行政拘留5日并罚款200元”时,就已经堪称大新闻了。(以上三段是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事由——为什么在长城上刻字禁而不止?)
毁损文物普遍轻责的背后,体现出一种法律思维的疏漏。(分论点一)对于可以量化的经济价值,法律往往保护得比较到位;但对于难以量化的历史文化价值,法律保护就往往失之于宽了。(维度一“可以量化的经济价值”,維度二“难以量化的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点——法律思维的漏洞。)君不见,盗窃一台手机可能换来几年牢狱之灾,将一批古代佛像用油漆刷得面目全非却不了了之。(运用例证,对这一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不同结果。)同为文物,有明确市场估价的玉器、字画,也比没有明确市场估价的古代建筑、遗址遗迹更易受到法律保护。像长城这样的文化景观,它的主要价值并不体现在经济维度,无法用“一块墙砖值多少钱”去衡量。但在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个维度上,它是千百年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华夏文明的灿烂瑰宝。(在多维度比较中分析说理论述)毁损一块长城墙砖无伤大雅吗?当然不是。可是,文物身上这一维度的价值,如何才能得到法律更好的保护呢?
当然,要更好地保护文物,根本之途还在法律之外,那就是唤起人们对于文物的珍视。(分论点二)也许每个“刻字长城”的人都能说出不同的理由,但是,他们之中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长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得到他们的体认、尊重和珍视。(从“每个‘刻字长城的人”维度反向论述分论点二)
遥想当年初登长城,笔者的心潮是何等澎湃。这道划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城墙,见证了战争与和平,也标识着文明与野蛮。千百年来,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一直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安全,边患历来都是心腹大患,长城正为抵御游牧民族侵袭而修筑。翻读史书,它曾经多少次燃起烽火;翻读诗书,它又浸透着多少征夫之血、离人之泪。边塞诗行、歌赋唱咏悲怆壮烈,千年不息,忧患成为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感底色,又铸就了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一道征战杀伐的城墙,然而兵戈背后才有中原子民的安居乐业。况且,在“以战止战”的另一面,它又是互市贸易的大门、文明交融的通道。
长城的传奇已经远去,但作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启迪仍然泽被久远。那个跨马扬刀就能夺人城池的年代,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旧物堆里。和平发展、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文明世界的主流。珍视长城,珍视它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体现着对于文明的担当、对于文明的自觉。(以上两段是从正向维度论述分论点二,比较点——对历史文化价值的体认、尊重和珍视,得出不同的结果。)
若一个人对于长城的价值有如此的体认,对于文物、文化和文明有着敬畏和珍视之心,他怎么可能会在长城的肌体上刻下刀刃,用涂鸦去毁损它的容颜?(本段是在论述分论点二的多维度比较中进行假设分析说理,使论证更深刻。)
看来,唤醒人们这种体认,培育这种敬畏和珍视之心,是在完善法规、加重惩戒的同时,更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情。(水到渠成得出全文中心论点)
(选自2020年4月8日《光明日报》时评)
这篇时评文,是“在多维度比较中说理论证”的典范。文章中心突出,说理逻辑清晰。作者针对“长城上刻字禁而不止”这一社会热点展开分析论述。主体部分层进式抽丝剥茧,从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均运用“在多维度比较中说理论证”技法,一层进一层阐述得非常透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体现了作者对现象的分析力和洞察力,之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唤醒人们这种体认,培育这种敬畏和珍视之心,是在完善法规、加重惩戒的同时,更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情”这一中心论点。可以说,作者针对“在长城上刻字禁而不止”这一现象,说出独到的多层次的“道理”来,令人信服,从而让读者获得共鸣。
2.技法规则
教学生要遵从下面三个方面的规则:
(1)“维度”要清晰:即阐述理由时,不能停留在一方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多方(多维度)论述,使内容丰富充实、说理深刻透彻。
(2)“比较”要到位:比较时,指向说理双方,同时抓住比较对象的比较点(要有可比性),进行比较阐释、辨别,使其优劣、好坏,不言自明。
(3)“说理”要深刻: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进一步地分析说理,使之具有理性思辨的深度和广度。
3.技法运用
(1)纵向多维比较:以时间先后为坐标,包含古今维度比较(观古今于须臾,以此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或共同点,从而增加论证的深度)、前后期维度比较(对同一个人或同一种事物前后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好坏优劣,不言自明)、代际维度比较(对两代人之间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是非得失,一目了然)等。
请看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众里寻他千百度》(节选):
诚然,面对中国文化,我们失去过。敦煌壁画的失传是无知者酿造的惨剧,圆明园被焚烧是自诩“天朝上国”的朝廷不自知的后果。(先前特质)这几年,我们一味地追求国外的文化,却渐渐淡忘了自己的文化。从“文化失守”到“本土式微”,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味”退居次位。眼看着像石库门一类的老建筑被推翻,传统节日不及圣诞节盛大,(之前特质)终于有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要“留住中国味”,引导人们有意识地寻找这份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文化。所以“汉服热”才会席卷而至,故宫的文创产品才会成为网红款,(之后特质)令它们重新崛起的不仅仅是它们创新与传统结合的品味,更多的是国人看到“中国味”重新兴起而生出一种“失而复得”之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只有这时,我们才会发现“中国味”的真正价值。(对前后期表现出的不同特质,即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进行分析诠释。)
文段运用“同一事物——中国文化的‘中国味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质(维度)”,通过“纵向”多维比较对照,并对前后期表现出的不同特质(前期:“中国味”失去,后期:“中国味”失而复得)进行分析诠释,有力地阐述了捍卫“中国文化‘中国味”的必要性。同一事物前后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质的对照比较,优劣自明,主旨自然得以彰显。
(2)横向多维比较:以空间变化为坐标,包含中外维度比较(以中外较强的空间跨度进行比较,让说理具有无限的张力,从而增加论证的广度)、现象维度比较(对同一现象,在不同人、不同部门、不同地区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判断优劣)等。
请看2019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斜杠青年”该如何读书》(节选):
我所在的理科班,少有人读书,提起张爱玲,身边的同学都会一头雾水,更别提陀思妥耶夫斯基了。(理科生不少人的特质)对于理科生来说,这些书就像水一样,至淡无味,(分析诠释)但如果能与盐综合,就会有思维上的质变。“斜杠青年”罗素就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他阅读大量科学相关书籍,又对文史类书籍终身嗜之不倦,这使得他顺利地写出相当多的历史论文和专著,同时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的特质)罗素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智慧地融合了阅读所得。(分析诠释)
文段选用“不同的人物——高中不少理科生、罗素,他们对读书(现象)表现出的不同特质(维度)”进行“横向”多维比较对照。作者先谈不少理科生“少读书”表现出的特质,而后进行议论分析得出结论;再讲罗素“多读书”表现出的特质,进而议论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读书现象”“少”与“多”的维度比较对照,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观点:水如果能与盐综合,就会发生质变,读书也是一样。
(3)纵横多维比较:以时间、空间变化为坐标,包含古今中外维度比较(从时空上进行比较,让说理论证具有穿越时空的精彩)、问题比较(对同一问题或不同問题从时间发展、空间变化上进行比较,有深度和广度)等。
请看2019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文明的韧性》(节选):
翻阅历史的书页,目光随着方块字的变化而跳跃,耳边响起先贤对韧性的呐喊。“韧”字左边好似一块韧性很强的熟牛皮,右边则是一把锋利的匕首。我不由得想到了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他一让再让;面对秦王的肆意妄为,他迎难而上,只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底线。(古——中国)这种“韧性”正是国人灵魂的写照。
在大数据时代,移动网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华为研发的5G技术本是世界共享的盛事,但是本为贸易伙伴的美国却先是对中兴斩断供货源,继而又对华为频出杀手。澳大利亚、挪威、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家也加入到“禁华为”队伍。(今——外国)但了不起的中国人未雨绸缪,冷静、自信、从容地应对当下的危机,以柔——中华文明的韧性,克刚。相较于美国的极限施压及其盟友的跟进,中国的韧性道高一丈:“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文章为了论证“文明的韧性”,选用本国:古——蔺相如的事例加以阐述,阐明这种“韧性”正是国人灵魂的写照;之后又运用外国:今——美国制造中美贸易摩擦,其盟友助力的事例,来论述以柔——中华文明的韧性,克刚。作者运用“古今中外纵横多维比较法”通过多维度的比较说理论证,很好地诠释了“文明的韧性”的深刻内涵,使论证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作者通联:池赛霞,福建福州闽清一中;程必荣,福建福州闽清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