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报复性熬夜”这一话题走向公众视野,并引发网络热议。前不久,中国睡眠研究会推出的《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显示,全民宅家期间国人睡眠时间整体延迟2~3小时。还有数据显示,每天熬夜的人群中,43%是90后、27%是00后、90后人群熬夜最严重。对此,有心理咨询师认为,年轻人的报复性熬夜实则是一种过度补偿的行为,年轻人白天时对控制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于是便一次次地利用夜晚来实现自己之前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另外,报复性熬夜也与上瘾行为相关,通过熬夜抵抗了焦虑情绪,在熬夜的过程中获得了快感。看起来,报复性熬夜更像是一种反抗,报复被剥夺的时间,以证明自己仍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生活中的一种无奈。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让“口罩”这个词一时间成了热搜,这个产品也成了每个人心中的痛。疫情之下,普通人究竟要不要戴口罩?在中国,这不是个问题,不戴口罩你可能都出不了小区。但在欧美社会普遍认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随着疫情蔓延,这个差异越来越凸显,尽管有不少西方人也开始戴起口罩,但那里的官员、卫生机构及医疗专家却一再坚称健康者不必戴口罩。之所以如此,除了一些现实因素,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使然。比如在欧洲戴口罩涉及政治因素,欧洲国家因担心宗教极端主义等问题,大多有“蒙面禁令”。而在亚洲,戴口罩的习惯常与防污染、花粉过敏及冬天保暖联系在一起。尽管,各自的观点,不太容易打破,但大家对口罩的态度也在改变。
在基督教的文化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像,数千年来它一直存在,就是圣母玛利亚抱着婴儿耶稣。而怀抱的图像画得最好的就是拉菲尔,所有的西方人都从图像里感觉到一种非常圣洁、仁慈、慈悲、慈祥的感动。因为他们知道,拥抱的基本意义是从一个母亲拥抱她的孩子,作为一切的爱的起点。而今天我们的身体美学碰到了很大的瓶颈——你有多久没有被拥抱过了?我们的文化、教养或者社会习惯,使我们不善于用身体去表达我们内在的情感。为什么我们会吝啬这样的拥抱?因为我们害怕,因为在社会习惯里,我们会觉得这个动作容易被误解。现代人在层层的道德跟法律严格的把关底下,我们的真性情很难流露。偶尔冒头也被层层设防,最后好像萎缩掉了,甚至死亡了,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它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