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吹响了号角。赋予每个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自主探索能力,使其充分行使自主发展的权利,是新高考改革的题中之意。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有三项举措推进每个学生的生涯自主探索:找到自主探索的动力,根据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调查结论制定课程计划与内容;实行差异教学,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在“生涯风车”的五步骤循环上升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高生涯成熟度。
〔关键词〕生涯规划;生涯探索;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5-0026-04
2019年4月,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广东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以下简称“新高考”)正式启动。这意味着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广东省新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告别了单一的文理分科,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学业和职业选择。新高考制度要求学生从高一甚至更早就要思考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需要加快进行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开发、建构与实施。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我们需要赋予每一位学生生涯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权力,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原因有四:第一,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新一轮高考改革旨在“坚持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可见,赋予学生更多生涯探索的自主权,本就是新高考改革的初衷之一。第二,行使好选择权的前提是学生本人对学科、大学专业要求、社会发展需要等有着充分的了解并正确决策,这些都等待著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第三,学生个人的生涯发展是在学校、家长、社会合力下的探索,但是没有人可以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索,务必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第四,新高考改革是面向全体高中生的改革,为了保证全体学生不掉队,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生涯规划课程中有所成长和发展。因此,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本就是新高考改革的题中之意;生涯规划课程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主探索的空间、权力和能力。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基于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生涯风车”模型,在以下方面着力,致力于构建激发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生涯规划课程。
一、精准施策,积聚自主探索的动力
首先,对学生生涯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带动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来源。以“高中生生涯辅导内容需求调查问卷”为测评工具[1],检测其25个项目的信度和效度。在得到信效度良好的情况下,对中山市龙山中学高一至高三随机抽取的600名学生发放问卷。结果表明,我校大部分的高中生对于生涯辅导的需求程度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占总人数的 91.8%,见表1。
在自我探索、升学探索、职业探索、生涯定向与规划和生涯准备的五个维度中,升学探索和职业探索两个维度的需求最高,见表2。
由表2可见,高中生对生涯规划课程的需求度很高。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必要条件。在升学探索和职业探索方面精准施策,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积攒动力。在基于“生涯风车”模型设计的高中生涯课程的12节课中,全面且有重点地构建教学内容。如涉及升学探索与职业探索的教学主题最多,各为7节课;涉及自我探索与生涯准备的教学主题其次,各为4节课;涉及生涯定向与规划的教学主题最少,为3节课,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对应,详见表3。
二、差异教学,保障自主探索的机会
差异化教学的前提是,承认同一班级对某一特定教学所做的准备以及个人兴趣、偏好是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途径来使学生获取知识、处理或理解概念,以及产出成果,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更有效[2]。面对生涯成熟度差异较大的学生,创设三种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一)提供思考内容的选择,实现差异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兴趣和学习偏好,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选择对学生有个人意义的内容。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支持,来适当地挑战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你好未来,这是我的名片”一课,主体活动是邀请学生畅想15年后自己的职业,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的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能画出自己未来的一个理想职业,但尚未完全确定,占到全班人数一半以上;第二类,特别确信以后必将从事某一职业,所占比例不大;第三类,画出2到3个职业,例如同时画了操盘手、牙医、心理咨询师,解释说白天做操盘手或者牙医是为了赚钱,晚上做心理咨询是为了理想,只出现在个别学生身上;第四类,什么都画不出来,问其原因,是“没想好”或者“不会画”,占到全班的百分之十左右。为何在同一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差异如此巨大?要如何设计教学才能够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呢?
Marcia根据“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划分了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混乱[3]。而在同一个课堂上,四种类型的学生都有,需要通过不同的提问预案提供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向。第一类与第三类学生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但同时对未来具有开放性态度,仍然有继续尝试与探索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帮助其澄清或鼓励实践尝试。第二类学生可能是同一性获得,也存在同一性早闭的风险,可提问“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确定?”“如果生涯发生变动,你还有什么其他考虑选项吗?如何拥抱不确定?”没画出来的学生为同一性延缓或同一性混乱,教师提示“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现在的选科对未来职业选择有什么影响?”“未来职业大致的方向可能是什么?”“不必画得有多好,只要能够表达你的内心即可,甚至可以选用符号代表。”不强求学生在生涯课上对所有问题给出明确回答,重要的是通过提供不同的思考内容让学生找到探索的方向。
(二)提供加工过程的选择,实现差异教学
加工是指一种意义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加工处理教学内容和技能的机会。灵活分组、合作学习和身体力行的活动都是教师所用的技巧[2]。
例如,在生涯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精心创设了小组讨论的问题以及环境,但总是有学生不讨论也不发言,反正有组长最后“总结陈词”……于是,教师改变学生讨论的策略,在“我能不断调整与适应——AI带给我们的应对与启示”一课中,设置5到6位学生为一组,讨论“如何防止未来工作被AI取代”等问题。首先要每位同学独立思考,写下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是越多越好,越奇特越好,自我感觉越有效越好。然后按照小组座位顺序依次传阅同学们写的内容,记录下能够触动和说服自己的想法。轮完一圈之后,再写出这时自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这时再来讨论和分享,每组一位成员进行总结发言。这样做不仅仅能够评估小组的学习情况,让最后的总结更为有力和具有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组员都参与了课堂,让所有学生有思考、有参与,思想互相碰撞启发,进行探索,是应对小组讨论中游离现象的上佳办法。
(三)提供成果展示的选择,实现差异教学
成果是指学习的最终结果,即学生能够展示的东西。提供让学生选择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如表演、文件、测试、演示等[2],是差异教学、激发自主探索的方式之一。
例如,在“职业小剧场·未来大世界”教学活动中,请学生自由组队、自行讨论一个未来理想职业进行情景剧表演。在学生决定表演哪个职业之前,需要查阅资料、选择表演职业、设计情节与对话、展示职业典型事件、磨合小组演出效果,等等,其中的选择空间即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对于生涯成熟度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行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排练未来职业情景剧。最终,18个班的学生呈现出21台可圈可点的职业情景剧。对于生涯成熟度较低或因其他原因没有参加表演的学生来说,在观看表演后填写问卷。在问卷中,教师设置了10道题目引导学生对所表演的职业进行思考,反思自身的未来职业取向,防止了部分观众学生只看热闹而不思考的现象。活动如此设计,周全考虑不同生涯成熟度与需求的学生,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成果展现形式,使所有学生都有舒适自如的自主探索空间。
三、循环上升,攀登自主探索的层级
(一)赋予希望,产生动力
“生涯风车”模型是以“希望”为核心的生涯发展模型。该模型强调人的一生有高潮也有低谷,最关键的是心中要有希望。“希望”是个体生涯和生命的核心,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找到心中的希望[4]。“希望”渗透于生涯规划课程之中,融于课程目标之中。
例如在“做生涯路上的优点感知者”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觉察负面思维模式,认知感知缺点和感知优点对自身的影响,体验感知优点的快乐,发现和加强自己的优点,培养关注优点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由负面思维模式到正面思维模式的培养过程[5],全程在带动学生注入希望感——那些原本认为是缺点的背后,隐藏着大量未觉知的优点。将希望品质注入生涯课,是学生自主探索生涯的强大动力。
(二)要素循环,层级上升
“生涯风车”模型的创始人奈尔斯(Niles)将生涯比喻为河水的流动,如同人在社会中,也称之为“生涯流动”。学者赵芬樱,宋春燕将“生涯风车”模型中的五要素提炼为“生涯五步法”,将“生涯五步法”具体运用到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形成生涯规划课程的五个步骤。五个步骤分别是自我反思、自我澄清、建立愿景、设定目标、行动并适应[4]。通过“生涯风车”五个步骤的循环转动,每一个步骤都是后面步骤的前提,一个循环的完成又为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奠定基础,最终落脚于自我反思与自我澄清。学生在五个步骤的循环中逐步前进、自主探索。
在五要素循环的过程中,学生所运用的思维层级逐渐上升。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法,思维层级由低到高依次是知识(识记)、理解(领会)、应用(运用)、分析(分解)、创造(综合)、评价(评估)[6]。教师针对学生差异拟定不同类型的提问或者作业,甚至可以将不同思维层级的“变量”进行组合。如表3所示,12节课的排列由易到难,所运用的思维层级由低向高进阶,由教师讲授为主的常规课程向学生自主探索课程、活动课程逐步有序过渡。学生在“生涯风车”模型五要素中的循环并不是简单单一的循环,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螺旋式思维层级上升。
(三)深入思考,回归本质
生涯的自主探索,在“生涯风车”的转动中循环往复且持久进行。学生不断探索问题,又推演探索下一个问题,再形成新的问题,再探索……形成问题链条的循环,生涯探索在循环上升中不断深入,不断地在加深对生涯问题的认识,随着自主探索的进行而更接近问题的实质内核。
例如,一个女学生在上完“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看社会人才需求”一课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很喜欢小孩,以后想去外省做幼师,但是父母觉得我应该考更好的大学,有更体面的工作,最好是能在广东工作。我应该怎么办?”再继续探索下去,发现这个女孩在父母严格的管教下比较焦虑,但又存在相当的依恋,想到违背父母意愿去外省发展时会产生分离焦虑。于是教师继续帮助学生探索:“如果先不考虑父母的意见,你真的会去做幼师吗?”学生听了之后愣了一下,表示“我要好好想一想”。生涯困惑从“自我反思”提出疑問过渡到“自我澄清”,回归于回答这个生涯问题更本质的问题上来。并且,探索过程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在持续。
青少年总是容易关注新鲜的、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职业——在“你好未来,这是我的名片”“职业小剧场·未来大世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对淘宝带货主播、试睡员、自媒体从业者等看似赚钱又舒适的职业的向往。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的原则下要注意纠正“幸存者偏差”。所谓“幸存者偏差”,是指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仅仅看到了几个特别成功的淘宝主播,而没有看到他们是在千万普通销售人员中“厮杀”出来的,也没有看到他们成功之前的艰辛与努力;学生只看到了试睡员似乎在工作中旅游,每天出入高档酒店和民宿,却不知道试睡员的工作不仅仅是睡觉,还要考验拍照、文字撰写等综合能力,以及需要经常出差辗转到不同的城市过着“漂泊”的生活……观念的偏差需要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下改变。例如在“一日体验曰生涯”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想要尝试的职业。平时喜欢看抖音短视频的学生,向往自媒体人的职业。在尝试过后,发现制作精良、点赞上百的短视频也是颇有难度的事情。刷抖音容易,但做起来却考验多种技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防止了叶公好龙,纠正了不合理观念,找到从“兴趣”上升到“乐趣”再上升为“志趣”之间的差距,对生涯问题有了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通过这样的生涯课程,增加了对生涯发展的主动性、掌控感、自我探索能力。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9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粤港澳大湾区生涯规划特色课程设计——基于‘生涯风车模型”(编号2019ZXDY098)的成果;以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中学生涯教育行动研究项目学校“‘生涯风车模型下的生涯规划校本课程设计——基于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背景”(编号GDJY-2019-S34)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黄顺.高中生生涯辅导需求调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年.
[2](美)凯·M·普赖斯,卡娜·L·纳尔逊.有效教学设计,帮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3]张力维.自我同一性对职业生涯决策过程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15.
[4]赵芬樱,宋春燕.基于“生涯风车”模型的生涯规划课程[J].中国德育,2018(24):21-24.
[5]石硕.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0):24-26.
[6]靳玉乐.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中山,52847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