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健, 冯胜男, 陈 静, 唐运忆
(1.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江苏 南京 210029; 2.江苏省水资源服务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9)
江苏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的三重过渡带,历来自然灾害频发。干旱是江苏省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全省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如1978年春夏秋连旱,河道断流,塘坝干涸,全省受旱面积达380万km2以上,农业损失惨重,人畜饮水困难;又如2011年,由于持续严重少雨,加之长江、淮河来水普遍减少,致使江河湖库水位异常偏低,近60年不遇的冬春夏连旱袭扰全省,对生态环境、涉水产业影响明显。干旱已成为制约江苏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干旱相关研究刻不容缓。
把握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对防旱抗旱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是进行干旱成因分析和长期预测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有必要利用长系列资料,通过构建能准确反映旱情的干旱指数,对江苏省历史干旱的空间格局进行系统研究。
选取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作为衡量干旱的标准。SPEI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基础上引入潜在蒸散发项,既具有SPI多时间尺度特征,又考虑了气温对干旱的影响,在中国区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采用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12年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站点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尺度SPEI,空间上形成SPEI场。
对各时间尺度SPEI场依次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和统计检验聚类(CAST),方法具体步骤见相关文献[3-4]。SPEI场EOF模态侧重于描述场的整体相关结构,代表干旱在空间上的典型分布形式,即空间型;REOF载荷向量更加突出场的局部相关结构,有利于进行干旱区划分;而干旱空间型和干旱区随时间变化的主要信息则包含在对应的EOF、REOF时间系数中。CAST聚类结果通过显著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用于验证干旱分区的合理性。
SPEI场EOF分析结果(表1)表明,3种时间尺度下前4个模态EOF1~4累计方差贡献率均接近或超过80%,其中EOF1和EOF2方差贡献率之和均达70%以上;换言之,利用少数几个新变量(EOF时间系数)即可反映原SPEI场60个气象站绝大部分信息,表明江苏省干旱空间分布存在较强共性。比较发现,SPEI3、SPEI6和SPEI12场具有相似的EOF模态。鉴于此,以SPEI12场为例,阐明EOF模态包含的物理意义,并归纳江苏省干旱主要空间型。
表1 江苏省SPEI场EOF方差贡献率
据统计分析,SPEI12场EOF模态见图1, SPEI12场EOF时间系数见图2,EOF1典型过程SPEI12合成场见图3。
如图1(a)所示,SPEI12场EOF1一致为正,揭示出干湿状况全省同步变化的特征,即全省性干旱或湿润。该模态方差贡献率高达52.37%,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苏省干旱最有代表性的空间分布。此外,EOF1自中部向南北两侧递减,江淮之间中南部和沿江苏南西北部为0.8以上高值覆盖,说明该模态在当地更具意义。
图2(a)给出了SPEI12场EOF1时间系数。将时间系数≥1.5(<-1.5)且持续3个月以上作为确定模态典型正(负)位相过程的标准,则EOF1典型正位相过程出现3次(1963年3—8月、1987年10—12月、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典型负位相过程出现4次(1966年8月至1968年7月、1978年7月至1979年5月、1994年8月至1995年6月、2005年5—7月)。
如图3所示,对典型过程SPEI12场的合成分析表明,EOF1正(负)位相较为客观地描述了江苏全省性湿润(干旱)的空间分布。
如图1(b)所示,SPEI12场EOF2北正南负,淮北地区和江淮之间基本为正值,由南往北递增,沿江苏南为负值,自北向南递减,反映出干湿状况南北相反的特征,即南干北湿或南湿北干。EOF2在量值上较EOF1有所减小,但方差贡献率仍有近20%(图2),是江苏省干旱不可忽略的一种空间分布。
利用SPEI12场EOF2时间系数(图2(b)),识别出EOF2典型正位相过程4次(1965年7—9月、1971年7月至1972年7月、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负位相过程4次(1977年9月至1978年4月、1992年3—6月、1999年8月至2000年6月、2002年3月至2003年4月),集中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典型过程SPEI12合成场可知,EOF2正、负位相分别与江苏省南干北湿和南湿北干相对应(图4)。
如图1(c)和图1(d)所示,SPEI12场EOF3和EOF4在南北方向上将全省划分为多个区域,构成正负相间的波列,显示出干湿状况交替分布的特征。EOF3和EOF4方差贡献率不高,且量值明显小于前2个模态,对江苏省干旱空间分布的代表性有限。
图1 SPEI12场EOF模态
图2 SPEI12场EOF时间系数
图3 EOF1典型过程SPEI12合成场
图4 EOF2典型过程SPEI12合成场
SPEI12场EOF模态强调的是与全省尺度相当的干湿空间配置。为了便于进行干旱区划分,对SPEI12场EOF1~4进一步实施REOF分析,所得4个载荷向量(REOF1~4)累计方差贡献率保持不变。SPEI12场REOF载荷向量见图5。
图5 SPEI12场REOF载荷向量
如图5所示,江苏省SPEI12场REOF1~REOF4结构简单,特征清晰,具体表现在:高载荷(载荷量≥0.6)向相对较小的范围聚集,其余大部载荷较低,甚至接近于零;高载荷区界限分明,相互重叠少,合并起来几乎覆盖全省。不难发现,通过旋转变换,载荷向量高值区实际上已形成对江苏省的区域划分。由于高载荷区干湿变化时间同步性较高,因而上述分区即可作为江苏省干旱分区,如图6所示。方便起见,自北向南将4个区域依次编号A~D,即:干旱A区,对应于REOF2,包括徐州、连云港以及宿迁北部;干旱B区,对应于REOF4,包括淮安、盐城以及宿迁南部和扬泰北部;干旱C区,对应于REOF1,包括南京北部、镇江、扬泰南部和南通西北部;干旱D区,对应于REOF3,包括苏锡常以及南京南部和南通东南部。
以SPEI12场REOF时间系数为中心,对江苏省气象站进行CAST聚类,从统计学角度检验干旱分区的合理性。如图6所示,0.05显著性水平下,绝大多数站有明确类别归属,未分类站主要位于第一、三类交界处的过渡地带,聚类结果与干旱分区基本吻合。江苏省气象站CAST聚类(显著性水平0.05)见图7,由图6和图7还可以看出,江苏省干旱区与三大地理区存在一定程度关联。干旱A区占据淮北地区大部,干旱B区覆盖江淮之间全域,而干旱C区和D区则将沿江苏南划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
图6 江苏省干旱分区
基于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长系列气象资料,构建了多时间尺度SPEI场,进而通过对SPEI场的客观分型,揭示出江苏省干旱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
(1)江苏省干旱主要表现为全省一致型、南北反向型和南北波列型3个空间型,分别代表全省性干旱、南干北湿或南湿北干、干湿南北交替。
图7 江苏省气象站CAST聚类(显著性水平0.05)
(2)江苏省可划分为4个干旱区,自北向南依次为干旱A区(徐州、连云港以及宿迁北部)、干旱B区(淮安、盐城以及宿迁南部和扬泰北部)、干旱C区(南京北部、镇江、扬泰南部和南通西北部)和干旱D区(苏锡常以及南京南部和南通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