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忠萍,袁士荣,谷春艳
(1.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植物保护站,江苏射阳 224300;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合肥 230031)
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广泛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小麦的产量仅次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和主要储藏粮。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25%,其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4,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
小麦进入扬花期以后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由于品种、环境和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蚜虫成为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危险性很强的真菌病害,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产区的最具威胁的病害之一[4-6],严重威胁小麦的安全生产。小麦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gt,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的,可导致小麦减产20%~50%[7]。小麦锈病在我国发生面积也比较广,与小麦赤霉病、白粉病构成了我国小麦产区主要的三大病害。蚜虫[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是小麦上常发性的主要虫害,对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8]。随着人们对粮食需求量的增加和粮食品质的提升,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氰烯菌酯(Phenamacril),是由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于1998年合成筛选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Fusarium asiaticum)、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不仅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还能显著减少麦粒中毒素的含量,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9]。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成本,提高产量,本着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主,同时兼防白粉病、锈病和蚜虫,达到“一喷多防”和增产的目的,开展综合防控试验。本试验拟用氰烯菌酯组合物(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为试验药剂,以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氯烯菌酯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为对照药剂,测试其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及增产上的应用效果。
供试药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商品名劲护),登记证号为PD20121670、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商品名劲兴),登记证号为PD20141746,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登记证号为PD2013004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登记证号为PD20040414,上海绿泽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登记证号为PD20040763,允发化工(上海)有限公司;250 g/L嘧菌酯悬浮剂,登记证号为PD20131626,江阴苏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供试小麦品种:宁麦13号(苏审麦20050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为高感条(叶)锈品种。
试验田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宝华镇仓头村渣圩组,肥力中等,均匀一致,排灌条件良好,管理条件均匀一致。2019年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蚜虫,中等至偏重发生。
试验参照NY/T 1464.15—2007《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GB/T 17980.23—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锈病》、GB/T 17980.132—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小麦生长调节剂试验》和GB/T 17980.79—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进行。
试验共设6个处理,①25%氰烯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剂量375 g/hm2;②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剂量(360+15)g/hm2;③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剂量(360+15)g/hm2+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2 000倍);④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剂量750 g/hm2;⑤250 g/L嘧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剂量187.5 g/hm2;⑥清水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每个小区50 m2,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施用方法:喷雾处理,其中处理②和处理③将各药剂桶混施药。
施药时间和次数:杀菌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施两次药;杀虫剂(吡虫啉)和植调剂(芸苔素内酯)施两次药。2019年4月23日,小麦齐穗初花期第一次施药,2019年4月30日盛花期第二次施药。
1.6.1 小麦赤霉病防效调查
于2019年5月25日小麦乳熟期(至收获前10 d)调查防效,共调查一次。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100株,以枯穗面积占整个穗面积百分率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及总穗数。分级方法[10]为0级:全穗无病;1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3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5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7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1.6.2 小麦白粉病防效调查
于第二次用药后12 d(2019年5月12日)进行药效调查。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50株,调查每株的旗叶及旗下第一片叶。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11]为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50%以上。
1.6.3 小麦锈病防效调查
于第二次用药后12 d(2019年5月12日)进行药效调查。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20株,每株调查顶部三片叶(若有旗叶则包括旗叶),以每片叶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分级方法[12]为0级:无病;1级:病班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叶片面积的75%以上。
1.6.4 小麦蚜虫防效
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3、7 d各调查一次。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取5株,定点定株,调查记录整株上的活蚜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13]。
1.6.5 小麦产量测定
小麦成熟期,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1 m2植株,调查穗数、单穗籽粒数、千粒重,计算产能[14]。
病情指数、病害防效、虫口减退率、虫害防效、实测产量,按式(1)~(5)计算。
试验数据采用IBM SPSS 24.0软件,用LSD法进行统计和差异显著性分析。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知,2019年试验田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空白对照区平均病情指数为7.67。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在51.89%~91.92%之间,其中处理③氰烯菌酯组合物(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处理②(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91.92%和89.70%。其次为处理①(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效为83.84%;处理④(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处理⑤(250 g/L嘧菌酯悬浮剂)防效较差,分别为70.02%和51.89%。
表1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见表2。由表2可知,2019年试验田小麦白粉病偏重发生,空白对照区平均病情指数为20.32。不同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在60.29%~84.31%之间,其中处理③、处理②和处理⑤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比较好,分别为84.31%、80.22%和79.33%。这3个处理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处理④和处理①。处理①防效最差为60.29%。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处理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见表3。由表3可知,2019年试验田小麦锈病偏重发生,空白对照区平均病情指数为10.79。不同处理对小麦锈病的防效在54.22%~77.95%之间,其中处理③和处理⑤对小麦锈病的防效比较好,分别为77.95%和75.1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处理②和处理④。处理①的防效最差,为54.22%。
表3 不同处理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处理对麦蚜的防治效果见表4。由表4可知,2019年试验田麦蚜中等发生,不同处理间的防效差异较大,其中处理③和处理②的防效较好,药后1 d的防效分别为52.50%和30.08%;药后3 d的防效分别为89.56%和89.16%;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95.30%和95.18%。两个处理对蚜虫的防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表4 不同处理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由表5可知,处理①~处理⑤和空白对照相比,产量均有所提高,增产率为13.64%~38.53%,其中处理③的产能最高,为7251.75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能和空白对照相比,增产率为38.53%;其次为处理②,产能为6978.00 kg/hm2,增产率为33.30%。
表5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和蚜虫是小麦生长后期常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我国是全球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最大、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东部及华南冬麦区的麦区[15]。目前,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仍以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为主。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病原菌已对这些药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导致药效急剧下降,甚至防治失败[16-17]。
氰烯菌酯对镰孢菌的抑菌活性较强,特别是小麦赤霉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近几年广泛用于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防治。但是氰烯菌酯作用单一,已有研究表明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风险为中至高等水平[18-20],建议不要单独使用。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较好,同时兼防小麦白粉病和锈病,不仅可以有效治理赤霉病菌抗药性,还可以降低DON毒素[21-22]。本研究本着节约成本、达到防病增产、提高品质的目的,将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与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桶混施药,以期达到“一喷多防”和增产的效果。
结果表明,于小麦齐穗初花期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施一次药,盛花期用氰烯菌酯组合物即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与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桶混施药后,氰烯菌酯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和蚜虫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对三大病害的防效分别为91.92%、84.31%、77.95%。药后1、3、7 d对蚜虫的防效分别为52.50%、89.56%和95.30%;通过理论测产知,此组合物产能最高,为7251.75 kg/hm2,增产作用明显,增产率为38.53%。说明用此组合物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还可以起到增产的作用,实现“一喷多效”、小麦丰产增收的目的。因此,在生产上应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