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贵 孟长明 陈昌福
(1.453700,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河南新乡;2.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1.3 虾虹彩病毒病
虾虹彩病毒病是一种感染甲壳类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主要的甲壳类养殖区域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属于虹彩病毒科,十足目虹彩病毒属,大小为150-160 nm,核酸类型为DNA,目前已报道的虾血细胞虹彩病毒和红螯螯虾虹彩病毒为该病毒的两个分离株,均可导致虾虹彩病毒病。
【流行特点】十足目虹彩病毒1可侵染从仔虾到亚成虾阶段的虾类。在养殖过程中,对虾体长在4-7厘米时最易被感染。养殖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感染后死亡率可达到80%以上。养殖水温在16-32℃时均会有病毒感染发生,疫病高发期集中在4-8月。
易感品种包括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四脊滑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
十足目虹彩病毒1可通过粪便、同类相食等途径水平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临床症状】发病虾表现为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停止摄食,活力下降等症状。濒死的个体会失去游动能力,沉入池底。
罗氏沼虾感染后,额剑基部甲壳下呈现明显的白色三角区域病变,行业上称为“白头”或“白点”。患病的脊尾白虾额剑基部也出现轻微的发白现象,但脊尾白虾对该病毒的感染表现出部分耐受性,部分患病的凡纳滨对虾还会出现明显的红体症状。
1.4 偷死野田村病毒病
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目前我国主要对虾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偷死野田村病毒,属于野田村病毒科、甲型野田村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大小为25~30 nm,核酸类型为RNA。
【流行特点】偷死野田村病毒可感染虾类的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等。该病多发生于较高水温(28℃以上)、养殖30天后,累计死亡率可达80%。
易感品种包括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和三疣梭子蟹等,以及沙蚕(Nereis succinea)、卤虫(Artemia spp)和蜾蠃蜚等饵料生物。野生甲壳类可被该病毒感染或携带该病毒。
该病毒可通过亲虾的精、卵细胞进行垂直传播。高剂量感染该病毒的受精卵通常不能正常发育和孵化,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具有较高的病毒感染率。经口感染是该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苗种带病毒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偷死野田村病毒除了危害养殖虾类外,还可感染养殖鱼类并导致其发病。
【临床症状】病虾游泳足肌肉因病毒感染而受损,游泳能力下降。病虾通常在池底深水区陆续死亡,不容易被养殖者观察到,因此该病又被称为“病毒性偷死病”或“偷死病”。
病虾表现出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甲壳变软,空肠空胃,生长缓慢等症状,很多时候还可见病虾腹节肌肉不透明或局部发白。体长小于10cm的对虾感染该病毒后,病虾生长缓慢且甲壳软;甲壳软是该病不同于虾肝肠胞虫感染的典型特征。
2.虾类的免疫系统
虾类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其代表种为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虾类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头胸甲呈圆筒形,前端有额剑,鳃完全被其包裹而不外露;腹部发达,分为六个体节,第六腹节之后另有尾节;虾类的附肢对数较多,胸肢前3对形成颚足,后5对为步足(图1)。目前资料显示虾类的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体液免疫因子所组成。
图1 日本沼虾形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