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瓷载道 以道入胜
——蔡青云的瓷与“道”

2020-09-11 06:42/陶
景德镇陶瓷 2020年3期
关键词:青云道教青花

/陶 舍

蔡青云

青花瓷板|《南岳天柱峰》 又名《登科图》

蔡青云,男,字卿荣,号天台山人,青云居士。1959年生于浙江天台山,是当代颇有影响的道家瓷画代表人物。

蔡青云出名,缘由他的艺术生涯和陶瓷艺术作品均富有传奇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以瓷载道,将陶瓷文化与道家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是蔡青云在陶瓷艺术界崭露头角的原因之一,这期间,经历了一段艰难漫长的求“道”历程。

浙江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祖庭和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出生于此的蔡青云,从小与道家结缘,并受过三位师父的指教。1982年,他在专业艺术学院毕业后,便开启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云游生涯,八十年代中期,蔡青云路经景德镇,生平第一次接触陶瓷,当即就被这千年的土与火的文化所吸引,尤其是瓷都神奇的制瓷工艺,令他兴奋不已,使他下定决心留在这方“洞天福地”,探寻陶瓷文化的魅力。

“道可道”。用心观察和体会自然界的万物,从中把握其中奥秘和规律,是道家文化的精髓。蔡青云在初入瓷都的几年里,通过对陶瓷广泛深入的了解,发现和感悟了陶瓷文化与道家文化转换融合的结合和切入点。

青花四条屏|《梅兰竹菊》

蔡青云认为,陶瓷不仅是人与金木水火土的艺术,而且是传播道教文化的最好载体。他说,土与水的结合,使坯泥具有可塑性和灵性,展示出多姿性感的品质;金属氧化物与泥水的结合,使釉面多彩绚丽,形成多彩的容颜;重要的还有人与金木水火土在工艺过程中的环环相扣,尤其是神奇窑火的高温,恰似道家文化中的“三味真火”,化泥土为神奇,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化与追求。由此他感悟到,陶瓷是传播道教文化的最好方式,它不仅可以完全替代道家常用的雷惊木或桃木传统载体,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陶瓷文化的魅力和想像的空间,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正是这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参悟和转换,促使蔡青云从此一心投入了以陶瓷为载体,以道教文化为题材的陶瓷艺术的创作之中。

在专心研习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蔡青云从未放弃对道家文化的深入研究,并且“以道入胜”,用道家文化的理论和元素,指导并融入陶瓷艺术的创作,由此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成为中国道教南宗画派“青花山水背景图第一人”。

道教画历来注重“画以立意”的宗旨,采用“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的方法。概而言之,就是强调创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画面形象上,应该注重画面的“言外之意”,正所谓“得意忘形”。前者是固化、有限的,是引起思考的条件,后者是散发无限的,是画面真正阐述的义程,这种表现方法,既符合道教崇尚的“道”的特点,又是道教画创作的规范要求。

青花釉里红|《乐在其中》

蔡青云的陶瓷艺术作品,深含这些要义,并把人们追求幸福、平安、呈祥的审美理念隐于作品之中。尤其是他主攻的青花山水瓷画,表现得淋漓尽致,世人评其画作:“画中有画,画中藏画,变幻莫测”。哲学大家王守常赐其四字“师法自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之为“藏道家文化于青花瓷中的画家”。

本期专栏刊载的两幅青花山水作品,均是蔡青云的代表作,从赏析中,可以品味出他别具一格的技艺和创意。

《南岳天柱峰》,在以“山”为主题的画面中,作者将山形水势铺排得气势磅礴,动静相宜。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的崇山,山形状犹如一头巨象,山峰中均隐有道、释、儒的三圣画像,画面左下侧的古松岩石,既是山石,又是金赡化身,与主画面形成迎合呼应,可谓大山堂堂,众山拱之,此画又名《登科图》,寓意志在夺魁,事业发达。

另一副作品《云海翠峰鸣瀑升》,与上幅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采取全景构图,着力表现山水的平夷之势和逶迤意趣,画面意境广阔博大,画面上方逶迤蜿蜒的山峰,隐有七星北斗元素,左顾右盼相映生辉;山脉之间,一股天外之水,飞流而下,与东西南北之水汇聚在一起,形成磅礴之势,寓意财运滚滚。此画又名《四水归堂聚财图》含蓄表达了人们对创业成功的希冀企盼。

在无数次诸如此类别出心裁的创作中,蔡青云尝到了创意的快乐,也收获了人们对他的认可和赞叹。如今,因为成功,他也获得不少的头衔和殊荣。但他在意和追求的却始终是老庄的“无为”。专栏中他的“梅、兰、竹、菊”四幅作品,构图大开大合,笔墨恣意放纵,充分表达他淡泊脱俗,超然物外的志趣与情怀。

蔡青云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发掘还处于表层状态,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是他毕生的事业,“以瓷载道,以道入胜”这条陶瓷艺术之“道”他要一直走下去……。

猜你喜欢
青云道教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詹青云的A面和B面
姚晨:重上青云
道家道教研究
水墨青花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