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苏州街巷的早晨,烟火气氤氲,藏在巷子里的园林,正一点点酝酿着冬日里的“邂逅”。在园里畅游,或是曲径通幽的长廊,或是湖石砌成的假山,或是曲水流觞的亭台,一步一景,都是特有的江南风情。而其中有一道景,让人留下新的记忆。
他们穿着蓝色马甲,是一群可爱敬业的人,他们用微笑带给人们温暖,用行动守护百园之城。随着108座苏州园林进入群体性保护时代,园林里开始活跃着一支有别于游客、学者的身影,他们是守护苏州园林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段,有的爽朗健谈,有的沉稳踏实。
只要有园林志愿者在的地方,就有暖心的故事在发生着……
换个方式赏园
我们都生活在苏州这座园林之城,苏州是园林最好的见证者,见证着她的“年代”和“岁月”、“衰落”和“复兴”。她就像是江南里一抹让人见之难忘的色彩,它的精致、细腻、温婉,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与满足。
随着越来越多苏州园林完成修复并向社会开放,各个园林在保护管理水平和讲解服务能力上高低不齐。对此,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广泛招募志愿者,参与园林保护行动。2017年招募了第一批监管志愿者,2018年5月正式向社会招募园林保护志愿者,短短几天就有200多人报名,其中不乏科研人员、大学教授、企业高管。
“很多古典园林都有自己的园林讲解、秩序维护志愿者,而我们招募的志愿者是以园林保护监管为主。通过培训、指导和组织志愿者参与到园林保护监管巡视、园林讲解以及园林文化公益宣传等活动,借助于志愿者的力量让园林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主任朱海俊告诉记者。
据悉,在前期完成招募和面试筛选的基础上,中心开展了志愿者培训,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园林遗产的知识讲座”、“园林实地讲解服务”等丰富的课程,帮助志愿者了解园林基本知识和一些志愿服务技能,以更好地为苏州园林“量身定制”科普、监测、园林管理等服务。
据统计,目前在苏州志愿者智慧云服务平台上注册的园林保护志愿者虽只有77人,但累计完成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63场次,平均每位志愿者服务时长达70多小时。所有志愿服务均在该平台上招募、登记和积分,并根据《苏州园林保护志愿者管理办法》开展考核管理。2020年将计划向社会再招募一批园林保护志愿者,引导更多的市民共同参与到守护苏州园林的志愿行动中来。
“我们与一些博物館志愿者的管理方式不同,不是定时定人定岗,管理上相对更加灵活。每次活动前,我们有专人在平台上发布召集令,让志愿者自由报名参加。几乎每场活动名额都被秒杀。”朱海俊介绍,目前已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在畅园每月例行对预约的游客开展入园登记,引导游园秩序,劝阻不文明行为,对未预约的游客进行指导等;在明轩实样、全晋会馆以及耦园,做一些志愿讲解服务;面向广大市民发放1000余份《苏州园林手册》,并热心解答市民关于园林的咨询问题;对前期参与“百园护照”集章的市民在桐泾公园和桂花公园设立志愿服务点,持续一周公开验证护照集章页,并协助开展“百园护照”抽奖、颁奖活动;协助开展“苏州青少年园林实景创作大会”、“百名老外游百园”、“小候鸟爱园林”等园林主题活动……
志愿者与游客不同,他们是带着“问题”去游园。每次巡查,观察建筑物的新建、改建、坍毁情况,屋面损坏、木构架损坏、墙体损坏等情况,以及假山驳岸、池塘、植物、陈设、标识、经营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志愿者拍照上传,及时反映。
如今,这支“园林蓝”队伍日益常态化、专业化,不断助推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他们从细节之处呵护苏州园林的美。
“守护人”心声
冬日的园林中,树叶日渐枯黄凋落,显得十分清冷。走在园林里,你见到地上的落叶并不多,大声喧哗的游客少了,采摘花草也不见了,处处体现着文明游园的精神。这一切,离不开“园林守护者”的无私付出。
这些园林保护志愿者,从外行到专业,继而开始管理整个园子相当一部分的日常事务,也让社会大众对园林慢慢认知,渐渐喜爱并产生保护的意识。他们是一支来自民间的保护苏州园林的“新生力量”。
志愿者黄钰在2017年经过网上报名、面试、培训,成为一名保护苏州园林的志愿者。她说,园林,是一处人类最理想的生活乐园,最美好的休憩空间。原来,黄钰从小住在网师园附近,几乎天天去附近的园林游玩,自然而然对园林产生了烙印。她一直想要深入了解苏州园林文化,做一个幸福的苏州人。志愿者服务,让她找到了这个窗口。
作为首批苏州园林保护志愿者,黄钰参加了一系列志愿工作。在畅园,预约登记,并对游客开展志愿讲解;在耦园进行监测,通过手机传送图文监测情况报告;在可园“2019年苏州青少年园林实景文学创作大会”上参与志愿服务等等。
名园不厌百回读,多读思辨子自知。为体验园林的山水、花草以及建筑之美,黄钰与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一起走读园林。另外还在老年大学“进修”园林课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志愿服务,促使她不断学习新知识,学千字文,识篆字,认对联,感悟园林人文美,以更好地解答游客的提问。
“退休生活对我真是一种考验。离开工作岗位后,一时间找不到新的生活目标,隐约让我感受到一种社会责任被剥夺的失落。我全部的自我已经得到实现了吗?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呢?”退休教师刘秀英思考着,后来她从常州来到苏州照顾子女的生活,没想到渐渐喜欢上了这座城市,特别是对园林的热爱。
中学时代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让她印象格外深刻,其中提到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美,让她为之向往。在苏州定居以后,她才真正走进园林,去了解园林的历史文化。“集建筑、山水、花木、植物于一体的苏州园林,是吴文化的魄宝奇葩,亭、台、楼、阁、榭等园林建筑,琴、棋、书、画、碑、石等园林要素,都从各个侧面体现着苏州独特的城市文化。苏州园林作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随着时代变迁,也要让更多老百姓能够享受园林,在茂林修竹、庭院深深间感受历史和文化的滋养。”
一直以来,刘秀英想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让自己更好地融入苏州。早几年前她看到苏州城墙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立马报了名。后来她又成了一名优秀的公交志愿者,一干就是七年时间。直到2018年5月,她报名加入了苏州园林保护志愿者团队。“我去过英国、日本,在那里都看到了我们中国园林,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国外对于园林保护的重视程度,他们不让游客在园林逗留太长时间,园林清洁工人实时打扫清理,以保证园子的洁净。所以我想苏州有这么多珍贵的园林,更应该好好保护。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成就是显著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面临新的挑战。现存园林的保护状况参差不齐。”
刘秀英为人热心、直率,看到不文明的行为或是不合理的地方,她都會上前提醒或是积极反映。一次在拙政园,她看到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孩子嚷嚷着要腊梅花,妈妈就伸手摘了一朵,在一旁的爸爸不出声。走过的人们都在议论,夫妇俩看看四周,无动于衷。这时,刘秀英就走上前去,“小年轻啊,拙政园就这么几棵腊梅树,你一个人采一朵,几万游客都不够采啊。而且孩子还在旁边,你这是潜移默化地在教孩子破坏园林,你赶紧把花去扔了吧。”刘秀英觉得,园林保护志愿者要像“啄木鸟”一样,将园林里保护不到位的地方积极反映,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及时指正。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她事先做足功课,每次都认真准备一些园林文化讲解以及园林鉴赏知识,比如园林里的一亭一阁是如何互相借景,苏州园林又是如何做到完美框景的。有几次,外地游客走进畅园,直呼“这个园子好小啊。”刘秀英笑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与拙政园一样,有长廊、曲桥、亭、台、阁、榭,以及舫。”自从成为园林保护志愿者,她对园林了解得更深了,更透了,甚至称得上半个导游,常常给朋友、家人推荐游园路线。
而对于年轻的志愿者刘加常来说,志愿服务,就像吃饭、喝水、走路一样稀松平常,并不是个需要下定决心才能去做的事儿。一次去福州出差,他去到福州当地的博物馆,馆里很清静,有一位志愿者向他做了详细介绍。这位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宣导,让他尤为佩服。回到苏州,刘加常就报名参与了保护苏州园林的志愿服务。
自从当了一名园林保护志愿者,他越发觉得在园林历史文化面前,自己真的很渺小,要学的知识很多。于是他努力从各个侧面、各个平台了解苏州园林。如果以前是走马观花式地逛园,现在就是带着思考走进园林深处。“苏州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身在城市中,却满是山林意趣。踏进园林,仿佛沉浸在世外桃源,得到了放松,浮躁的心也平静了下来。我真的很愿意成为一名园林文化传播大使,把自己所学、所知,介绍给身边的朋友和游客,加深他们对苏州文化的理解,唤起更多人对古典园林的保护意识。”刘加常只是众多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他和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相互讨论学习、结伴逛园、交流谈心,收获颇多。他说,园林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相比,更多是“分享”。“苏州有这么多美的园林,就像磁场一样吸引着越来越多园林爱好者,每次到园林服务,我都会有回家的感觉,在志愿服务中,我也在实现人生的另一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