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上。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日益增长的人员交往中不断地碰撞融合,藏汉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已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在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不仅要展现各自文化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而且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相通性和差异性,翻译工作在这里就充当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作用,本文就藏汉文化交融背景下的翻译策略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藏汉民族;文化交融;翻译
引言:众所周知,藏族文化古老且充满神秘色彩,是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正因为藏族文化的古老和神秘,需要通过汉译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藏族文化。但是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由于两个民族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性,使很多的翻译并不能很流畅的表达,影响着翻译作品的质量。而提高翻译质量的方法就是要理清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结合民族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翻译工作,这也就是本文研究的主题:藏汉文化交融背景下的翻译策略。
一、阐述藏汉翻译历史
从现代汉藏翻译的历史追溯来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和西藏和平解放那一段时期,再就是“文革”到改革开放,第三阶段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最后就是现在。从时间线来看,最早的汉藏翻译更多的是由于政治形势的需要,翻译的大多是对和平统一、解放和管理西藏起重要作用的政治论文。“文革”期间,翻译工作被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使汉藏翻译工作的到一定的发展,这时期主要以文学典籍为翻译主体,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等,这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1]。来到20世纪末,自此时开始开启了藏族教育翻译的先河,不仅促进了汉藏文学交流,还大大的推动了藏族教育事业的发展。21世纪的当代,汉藏翻译工作呈现了与时代接轨的多元性特征,翻译的范围遍及文化、传媒、科技、医疗等各个领域。同时,藏汉翻译工作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即使汉藏翻译已历经千年,但汉藏两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受地域和气候的影响,两族之间存在着风俗、人情、宗教和信仰的差异,所以在汉藏翻译工作中,仍存在很多的障碍和壁垒,这也是翻译工作者一直以来致力解决的问题。
二、翻译策略小解
(一)语言的分析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所以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是翻译工作中存在障碍的主要原因。所以对翻译工作来说,语言的理解是关键之处,只有在对语言进行合理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准确的表达。比如汉藏词组的差别,同汉语一样,藏语也存在很多多义词语,一个词包含多种意思,无形中使翻译难度增加了一个量级,不仅如此,在藏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各种时态和语法,把握的不准确,翻译出来的作品与原文也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藏汉翻译工作中首先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汉语言水平,对汉藏两门语言的语义规则和语法词组也要有有很好的掌握。在翻译的作品中,肯定会出现具有语言特色的表达,这就考验翻译人员对“具体内容”的知识积累[2]。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表述语言的语法结构、语义和语序,这与阅读理解不同。最后还要在具体语境下,考虑译文最具逻辑性的表达。所以,汉藏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结合原文表述出来的特定的文字背景和地域特色来分析语言,这样可以大概率的避免翻译出现失误。
(二)语言的表达
对于翻译工作来说,最重要也是做具有难度的一步就是表达,是对文字的“再创作”,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具有规律性、技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特质。首先来说规律性,在前文中提到,汉文和藏文都有着自成体系的词组、语法。但是语言创造伊始,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演化的,而且单从语言的规律性来说,两者从逻辑上一定具有相通之处,这也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打破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的壁垒的绝佳方法。规律性体现在同一词语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表达方式,这与差异性相对。再说技术性,这个举一个直观的例子来说,就是多义词的表达,这种表达往往贴合语言环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多义词,这就是技术性的体现。如果脱离语境来分析,会让翻译人员对原文产生理解上的误区,进而在翻译上偏离原文,造成翻译上的偏差。对于创造性来说,翻译工作是把一种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另一种文字,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字的“再创作”,翻译工作讲究一个“意到”。不能简单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是初级的,只是一种文字词汇的叠加,这样翻译只会误导读者,还不能很好的传达原文作者借助作品想要表达的含义。结合语境,全面分析,与国画一样,注重“神似”而非“形似”。在藏汉翻译的过程中,语言技巧的掌握是前提,最要紧的是要有“全局意识”,尽可能的保证语言表述的准确性、通顺性和易懂性[3]。
(三)结合藏译小说《家》浅谈翻译策略
文学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我国著名小说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家》,为人们传达一种自由。平等且努力创新的思想观念。这部作品既有着丰富的哲学意味,还包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民主先进的思想。藏族文学家、翻译新秀格桑占堆,花费七年的事件,秉承着一名优秀译者的职业操守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完成了《家》的藏译。把巴金先生“对旧世界的反抗和对新时代的期待、对信仰的追求”这些深刻的思想内涵洒在了藏族人民的心上[4]。在将汉语文学转化为藏族文学的过程中,格桑占堆谨守着“信、达、雅”的要求,从汉语的词类、语法构造、文法习惯、修辞格律和表现方法上深雕细琢。根据文段的具体情况将音译和意译运用的巧妙之至,符合藏族人民阅读习惯的同时又能准确的传达巴金先生的用意。这部藏译小说《家》为后来藏语译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是藏汉互译工程的一颗“明珠”。
三、健全汉藏翻译策略措施
(一)考虑可译与不可译之处
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养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中。翻译是沟通语言的桥梁,但文化的差异性还是导致有“可译”之处同样有“不可译”之处。就前者而言,要求译者具有合格的文字功底,对两种语言和两民族之间的翻译规律都能很好的掌握。而对后者来说,就需要了解两民族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的知识,当然不可译之处可能正是各个语言的魅力所在。
(二)直译与意译之选
在翻译的方法上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直译相比较意译略简单,但意译很明显更考验译者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而且意译对原文的意义表达更为准确。汉藏翻译是实现两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两民族之间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往导致直译的效果不佳,这时候,就要考虑汉藏语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意译的方式,使用专用词汇或者另一种语言来代替原来的词汇,使之更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翻译的合理性,这就是翻译中可以使用的替换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纽带,翻译工作就是语言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汉藏文化不断交融的背景下,这座桥梁的稳固性对于藏汉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了解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于译者来说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汉藏文化间交流的壁垒,使汉藏翻译把桥梁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桑杰东主.从现代汉藏翻譯史看翻译在藏汉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办公室业务,2019(5).
[2]桑培.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现象初探[J]. 电视指南, 2018(10).
[3]普布.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因素与藏汉翻译——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 西藏研究, 2015(01):113-118.
[4]才项措.藏译小说《家》对推动藏汉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J].汉字文化,2019(23).
作者简介:
多杰东智(1988-),男,藏族,,籍贯:青海兴海,单位:兴海县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