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如佳
舞台戏剧化妆造型是根据戏剧的主题思想、风格样式和时代特征,按照剧本所提供的人物性格、年龄、身份、时代背景,将这些特征表现在演员的外貌上,将剧中角色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舞台上。除服装的修饰外,面部的形象是观众的视点最聚集的地方,因此人物的面部和头部的造型变化在创作上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化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对演员的外形加以改变和弥补,可以帮助演员塑造出准确、生动的人物角色,使观众能直接的接收到人物角色的外貌特征,从而更易于看懂和理解戏剧情节的展开。
自工作以来,我参与了本院多部舞台剧的化妆工作,如话剧《红旗渠》、《宣和画院》、《焦裕禄》、《孔子》,小品及戏剧片段《称妈》、《柜中缘》、《红色康乃馨》等,通过这些演出工作经验,对舞台戏剧化妆造型的技术手段又多了些思考和总结。
舞台化妆造型的技术手段包括绘画化妆、塑型化妆、毛发的制作和应用、饰品和面部道具的运用等,灵活的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才能塑造出理想的人物造型。
一、绘画化妆
绘画化妆法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又包括色彩的运用和明暗层次线条的运用。
色彩的运用。不同的色彩都有各自的象征指代功能,其所代表的刻板印象可以让观众一眼就能辨出戏剧的风格样式和角色的人设基调。如儿童剧就会运用更多的一些明亮鲜艳的颜色;悲剧就会多用冷色和暗色来做主色调;正剧强调写实性,选用颜色会更符合人物的真实形象。色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特征,例如底色的选择,话剧《红旗渠》中,林县的百姓选用较深的底色,来表现缺水缺粮、没洗过脸的形象。相反,省城的生活条件较好,省城里来的干部用偏白的底色来和林县百姓产生对比。色彩在人的面部的主要呈现方式还有眼影、腮红和口红,妆面颜色的选择也能很好的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例如话剧《宣和画院》中的扣碗店老板老六,出身市井、有点小钱、性格张扬,爱美但审美俗陋,所以给她使用了夸张的蓝色眼影、艳丽的腮红和大红色的口红,再粗糙的画在演员的脸上,来表现张扬、大大咧咧、既土又洋的形象。再如戏剧小品《柜中缘》中的翠莲,待嫁闺中,天真善良,运用桃粉色眼影和腮红、桃红色口红来打造出一个美丽的妙龄女子。
明暗层次线条的运用。利用绘画技巧中的点、线、面和明暗层次,制造出面部凹凸的错觉效果,来表现人物的人种、年龄、胖瘦和性格。例如话剧《红色康乃馨》,剧中史密斯小姐和史密斯先生都是外国人,中国人演绎国外的戏剧作品时,面部与欧美人种差距较大,会让观众难以带入,利用线条和色块来改变面部骨骼的凹凸,加深眼窝、提高鼻梁和额头、拉长脸型,将亚洲人种塑造成欧美人种,才能符合该剧的情境。在话剧《焦裕禄》中,饰演焦母和贵安母的演员都不符合人物的年龄,于是利用明暗和线条来改变肌肉和皮肤的状态,画出眼袋、皱纹和皮肤垂坠,表现出衰老的形象。在业务考核的话剧《惊天雷》片段中,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刚刚经历过红军长征,一路艰难困苦,面容瘦削,而饰演毛泽东的演员却微微发福,面部饱满红润,于是通过加重眼窝和两腮的阴影,打暗面部底色来使演员面部显得骨感暗黄。在话剧《孔子》中,子路鲁莽好武,画出面部横肉来加强性格,季平子野心勃勃气焰嚣张,因此在塑造季平子造型时面目张扬,眉毛飞挑,眼部轮廓上扬。
绘画化妆法是各种化妆技术手段的基础,首先要打好美术基础,对审美、美术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后,才能够塑造出一个理想的人物角色。
二、塑型化妆
塑型化妆就好像是古代所说的易容术,能够立体的改变演员的容貌,在影视剧中常常用到,在有特殊需要的戏剧舞台上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妆技术手段。我们将用可塑材料进行雕塑化装造型的一类化装统归为塑型化装,包括肤腊雕塑造型法、棉花雕塑造型法、胶乳塑皱法、胶乳海绵和硫化胶乳零件塑型法等。
塑型化妆可局部的应用来改变演员面部五官,也可制作成整体面具戴在演员脸上,演绎特殊角色。例如儿童剧《三个和尚》(济南艺校)中的大耳朵和尚,用整体的乳胶头套将演员的头发掩盖,在头套上制作出大耳朵和双下巴,每场演出都可以反复应用,节约了化妆时间也简省了化妆手法。话剧《美女与野兽》(安徽省话剧院)中的野兽,利用石膏翻出演员面部模型,再用硫化乳胶制作局部五官,粘贴在演员面部,最终塑造了一个与演员本身形象大相径庭的“怪物”出来。塑型化妆也可以做成疤痕、肢体来满足剧情的需要。如话剧《牛虻》(上海人艺)中的牛虻,面部留下疤痕,也可用翻模来做出乳胶的伤疤,方便在演员面部粘贴。
塑型化妆不仅需要化妆师有扎实的美术基础,也需要一定的雕塑能力,更要能够恰当的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三、毛发制作和粘贴
利用毛发制作的配件帮助造型,是塑造人物特点和突出角色个性化的化妆技法之一。利用各种式样的头套、胡子和眉毛可以改变演员的发型、脸型、年龄、性格及身份。同时根据戏剧情节所处的朝代而选择不同的发型和胡型,使人物造型符合时代特征。古装戏剧中男性角色大部分都采用全头套,女性角色用假发包、发髻和半头套,男性角色可根据任务特点选择胡须的样式。在话剧《孔子》中,孔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胡须渐渐变白,就要考虑准备至少三副胡须替换;武将粘贴大山羊胡显得粗犷,文臣可只带上胡显得稳重。话剧《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和李书记的演员发型都与角色不符,需要量身钩制前半头套,其中李书记的头套由我来负责。根据角色的年龄,头套制作时选择黑白掺半的头发,两鬓和头顶花白较多,结合演员本身的头发,塑造出一个年过五旬、工作操劳的领导形象。戏剧《柜中缘》中,翠莲的发型是由假发包、假发髻以及假辫子结合演员的真头发梳编而成,而淘气儿则直接佩戴假冲天辫,这样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承担诙谐幽默功能的形象。
毛发粘贴佩戴是能够最直接改变人物形象的手段,如何制作出符合戏剧要求又贴合演员面部轮廓的毛发就需要系统学习和勤加练习了。制作不同时代的头套和发髻又要求化妆师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了解各朝代发型发式的区别,才能正确的创作。
四、饰品道具的佩戴
饰品和道具的佩戴往往能够烘托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处的时代特征。巧妙的应用饰品,有时能够成为人物形象中的点睛之笔。
饰品能够提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例如话剧《宣和画院》中老六佩戴金光闪闪的大耳环、杜瑞宣带着厚厚的眼睛,前者不用说话就知道个性张扬、经济富裕,后者一看就是个有学问的人。不用多余的介绍,观众就能在心里给这二人建立起大致准确的人物模型。话剧《孔子》中孔子由司职吏、大司寇到流落各国,发髻上的饰品也是随角色身份的变化而变化的,司职吏带小冠,大司寇带大冠,开设杏坛广收学子时佩布发带,在发型不变的基础上利用发饰的改变来表现孔子的不同时期。在演员饰演少数民族的角色时,更是常用该民族特有的饰品来提示角色的特征,如维族的新疆帽和小辫子上的彩色饰品,壮族女性的银簪、银梳、银饰帽和银项圈等。
各个朝代和时期、不同阶层和场合都有其特殊的饰品,如唐代的绢花饰品、清代的珐琅饰品;皇宫贵族的金银首饰、民间女子的木钗头巾;舞会上的珍珠耳环、春游时头上斜插的野花。利用一些特有的饰品,演员一出场观众就能大致明白戏剧发生的背景。
饰品佩戴是戏剧化妆造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手段,能够非常直接的表现角色特点。当选择了合适的饰品,不用更多的化妆手段,一个人物的主要特征就出来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会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饰品也是化妆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总之,在对舞台戏剧人物造型进行塑造時,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综合其中多种方法。所以要灵活掌握各种化妆技术手段,将它们灵活应用,协调搭配,与设计的预期效果达成一致。身为化妆师,要会观察生活,勤学苦练,不断提高化妆技术,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成功的舞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