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珍 刘子坤
摘要: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就育人功能而言,劳动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高校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必将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一、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劳动教育,是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从20世纪50年代,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由此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劳动教育。要使党和国家有关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得到贯彻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二)加强劳动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在思考如何发挥青年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如何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之情,通过劳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对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等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讲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在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中成就自己、实现梦想。
(三)加强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加强劳动教育,能使大学生在劳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讲,也能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同时,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劳动教育是实干与创造的统一。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創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
二、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内涵要求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从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看,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大学生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有厌恶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行业,认为“坐办公室”才是“风光”的,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的劳动观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明确定位,必须作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加以引导。只有通过加强高校的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从小培养自己独立的生活能力,长大后懂得尊重和理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才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德
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德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劳动。只有让大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才能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同时要教育大学生诚实劳动,认真履行诚实劳动的道德理念,做一名光荣的、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是奋发有为的一代,要教育大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劳动品德,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梦想与伟大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三)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是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在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除此之外,社会实践、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也是劳动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为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做好工作。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锻炼大学生的劳动技能。
三、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树立“一个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培育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学校、家长的合力,来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1)社会层面
社会要应该积极响应劳动教育,创设更多的劳动教育场所和情景,使得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从感受中获得认同感。社会也应重
视舆论宣传,积极推进正确的劳动观的弘扬工作,宣传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端正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培养劳动积极性。
(2) 学校层面
学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一是新生入学教育,植入劳动观念。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把劳动观念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述,使大学生对劳动的目的、意义、价值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端正劳动态度。
二是主题教育开展,强化劳动观念。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如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通过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召开思想大讨论,加强同学们对劳动的认识。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三是劳动通识课程,践行劳动观念。开设劳育特色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劳动伦理和劳动发展趋势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学校要自觉发挥主体作用,把学生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和实践养成,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
四是校园文化宣传,弘扬劳动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在日常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宣传中,应加大对劳动育人理念的弘扬。学校可以开展优秀学生评选、先进团体表彰等让学生学有参照、行有标杆,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3)家庭层面
可以通过开设在线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强化家校互动,提升家长意识,让家长监督学生劳动教育,二者一起推动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如我校开展的寒假三个一活动。
(二)提高“两项技能”:专业技能劳动和基础劳动技能
一是专业劳动技能,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能,锤炼工匠精神。在互联网时代,劳动技能仍是人机协同、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基础。高校应结合“大智移云”时代的行业需求,夯实学生行业性技能培养、强化专业性实习实训,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如医学院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对实际操作的技能要求很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如护理礼仪技能大赛、急救知识比赛,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训等,为学生提前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二是基础劳动技能,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劳动实践课
在院校内设置劳动实践课程,以修学分的形式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完成课业任务,通过清扫校园卫生,提升爱护环境的意识与主动性, 也增强自觉保护与督促他人爱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在学校、在家庭中还是在其他公共场合,都能够主动承担劳动任务,自觉维护环境。
(三)做好“三个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一是劳动与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認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而志愿服务也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每年,学院会根据医学专业特色,积极组织各种大小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如社区义诊,中心血站献血等。
二是劳动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学生在校参加勤工助学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是勤工助学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也是对贫困大学生最为有效的经济支持。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体会到自立自强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服务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在面试竞争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危机意识。同时,学生还能在工作中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劳动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是劳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树立融劳动价值观塑造与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大创新创业教育观,确定劳动教育目标、设置实践训练,助推学生把握创新创业机会、丰富创新创业渠道、有效规避相关风险。
四、关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劳动教育是内涵式教育,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其走上社会后能够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要结合自身实际,抓实四个关键点。
4.1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劳动教育有章可循。学校可以出台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和制度。
4.2 做到有效执行,确保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组织实施,精心策划。
4.3 加强激励考核,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纳入单位考核,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4.4 纳入评优评先,将劳动纳入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入党资格考查等,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柳五.充分发掘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内涵[J], 吉林日报,20203.
[2] 杜人杰,高天.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20.6.8
[3] 闫新科,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J],改革开放,2019.
[4] 杨建忠,王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实践路径[J],凯里学院学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