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史话

2020-09-10 07:22沈从文
阅读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团扇折扇扇面

沈从文

扇子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

从考古资料方面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发现却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東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

战国晚期到两汉,一种半规型“便面”成为扇子的主流。这种扇子一律用细竹篾制成,上至帝王神仙,下及奴仆烤肉,灶户熬盐,无例外地都使用它。

魏晋南北朝时期,“麈尾”“麈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继出现。“羽扇”前期本由鸟类半翅制成,后来用八羽、十羽并列,且加了长木柄。“麈”是领队的大鹿,魏晋以来尚清谈,手执麈尾有“领袖群伦”含义。“麈尾扇”传由梁简文帝萧纲创始,近于麈尾的简化,固定式样似在纨扇上加鹿尾毛两小撮。“比翼扇”又出于麈尾扇,上端改成鸟羽,为帝子天神、仙真玉女升天下凡翅膀的象征。

隋唐时“麈尾”虽定型,但使用范围缩小。“纨扇”起而代之,广为流行。“纨扇”亦即“团扇”,主要以竹木为骨架,制成种种形状,并用薄质丝绸糊成;历来传说出于西汉成帝朝。南北朝时,纨扇扇面较大,唐代早期还多作腰圆形,近乎“麈尾”之转化。唐开元、天宝以来才多“圆如满月”式样。纨扇深得闺阁喜爱,古代诗词中多有反映,如“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借团扇刻画出少女种种情态或愁思,可见扇子的功能已大为扩展。

宋元时期纨扇尽管还占主要地位,且更多样化,但同时也出现另一新品种“折叠扇”,即折扇,南宋时生产已有相当规模。但扇面有画的传世实物连同图像反映、画录记载,两宋总计不到十件,元代更少。这种情况也许因当时多用山柿油涂于纸面做成“油纸扇”,不宜绘画,只供一般市民使用。

到了明代,折扇开始普遍流行,先起宫廷,后及社会。明永乐年间,成都所仿日本“倭扇”,年产约两万把。早期扇骨较少,后来才用细骨。扇面有加金箔者,特别精美的由皇帝赏给嫔妃或亲信大臣,较次的按节令分赐其他臣僚。近年各地明代藩王墓中均有贴金折扇及洒金折扇出土。浑金扇面还有用针拨画山石人物的,极似倭扇格式。也有加画龙、凤的,可能只限于帝后使用。至于骚人墨客等风雅之士,讲究扇面书画,使之更近于工艺品。

清代宫廷尚宫扇,包含各种不同式样。雍正四妃像中,即或执折扇,或执宫扇。宫扇一般式样多为上宽下略窄,扇柄多用羊脂玉、翡翠、象牙等珍贵材料加工而成,扇面还有用象牙劈成细丝编成网孔状的,这实在只是帝王的珍玩,已无任何实用意义。

至于农人,则一律是蒲葵扇,《雍正耕织图》中,他本人自扮的老农也不例外。高级官僚流行雕翎扇,贵重的有值纹银百两的,到辛亥革命后才随同封建王朝覆没而退出历史舞台。

后来京剧名角余叔岩、马连良扮诸葛亮时手中挥摇的雕翎扇,大约从北京的前门外挂货铺花四五元就可买到。

责编:何建娇

猜你喜欢
团扇折扇扇面
扇面山水
团扇
有趣的羽扇
精巧扇面画
站在苏州团扇背后的人
谷文晁送折扇
扇面作画
折扇应用上线了
扇面等式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