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俊
摘 要:呼吸在歌唱中不仅是语言、音准和共鸣的基础,同时也是歌唱的驱动力。掌握一种科学的呼吸方法,能让我们的歌唱更为轻松,让我们的歌唱训练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歌唱的呼吸不科学,就会造成在演唱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科学的呼吸;歌唱训练;驱动力
一、科学的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科学的呼吸在歌唱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表现在是发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歌唱中声音连绵不断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充分了解呼吸与发声的原理,以及在歌唱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我们理解呼吸并科学运用它所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
(一)科学呼吸是发声的前提和基础
声音的产生是由气息的运动带动声带的振动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古人早已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提出了“气为声发,声靠气传的”正确理念,同时在《乐府杂录》中还特别强调了“气者,音之帅也”的关键理念,即发声的长短、音量的大小以及音调的高低,都受制于气息的统帅,而气息的控制却离不开呼吸的帮助,好的呼吸方法能够使气息充沛和更好的流动,使声音能够饱满充实。同时,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科学的呼吸法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能够使声带充分振动而发声,而且通过控制能够使声音在共鸣腔体内放大,从而保证足够的音量和有质量的声音。因此,掌握一种正确的科学呼吸法是发声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科学呼吸是歌唱的源泉和动力
《乐府杂录》中写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1]就是说善于歌唱的人,首先一定要调理好自己的气息,气息从丹田中流动到喉咙处发出声音、唱出歌词,只有掌握了这个方法,这样的声音才有穿透力,才能够响彻整个山谷。古人早已明白了气息对于歌唱的重要性、呼吸对于气息的重要性了,因此从古到今,无数的生理学家,医学家和歌唱家都在不懈的探索什么是正确的呼吸方法,因为他们从实践中懂得,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呼吸方法,才有可能获得好的声音,所以,科学的呼吸是良好气息的支撑,也是歌唱的源泉和动力。
二、常见歌唱呼吸法的概述与对比
目前,在声乐理论中较为流行的呼吸方法有这几种:“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呼吸法等”,这些呼吸法虽然多样,但都不可能脱离生理学的基础,即将气息通过口鼻吸到肺部,通过肺部的收缩来进行气体交换。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吸到腹部,腰部”只是抽象的概念,帮助演唱者来理解气息的深度与控制气息。以下我将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呼吸法进行简要概述和对比,来分析其各自的特点。
(一)常见歌唱呼吸法的概述
1.胸式呼吸法
胸式呼吸法又称肋式呼吸法或横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的原理是依靠肋骨的侧向扩张来吸气,用肋间外肌上举肋骨来扩大胸廓。常出现的问题是吸气者吸气时双肩上抬,气息吸得较浅,因此又被称为肩式呼吸法、锁骨式呼吸法或高胸呼吸法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胸式呼吸时,只有肺的上半部分肺泡在工作,而下部的下肺泡都在“休息”,长久以来就会造成气息浅和短的问题。而从声乐演唱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下部的肺没有被使用,而导致横膈膜与腹部肌肉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使用,气息不够深或不足导致的喉咙无法打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声音的质量不高,其次就是音域较窄和气息不足。
2.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法起源于瑜伽中的训练方法,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他是通过大横膈膜的活动和减少胸腔的运动来完成的。腹式呼吸的主要方法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从而使腹部膨胀,而非胸式呼吸法的胸部膨胀。因此,吐气时横膈膜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二氧化碳而吸收更多的氧气。经过对受测者的测试,取平均值,普通人正常的呼吸一次约10秒左右,能吸入约500毫升空气。腹式呼吸者会感受到横膈膜的下降与腹部压力的增加,感觉像是把空氣直接吸到腹部,这时如果把手放在肚脐上,会感受到手上下的抬放。在声乐领域中,演唱者们通过研究发现胸式呼吸法的弊端较大,于是腹式呼吸法逐渐出现浮现出来,一部分的歌唱家和教育家认为腹式呼吸法由于气息支撑较稳健是一种绝佳的歌唱呼吸方法。而也有反对者认为,虽然这种方法吸得深,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胸腹之间的“脱节”,使气息无法更好的配合与流动。
3.胸腹式呼吸
生理学家加西亚在其著作中说道:“呼气作用就是胸廓和横膈膜压迫充满空气的肺脏,使气息渐渐地流出体外。”这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它取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长,扩大胸廓的同时又下降横膈膜,吸气量最大。它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肌共同控制气息,可避免胸、颈肌的紧张,全面地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可保持良好的灵活性。在实际演唱中也是一样的,吸气时胸部的扩张配合横膈膜的下降,一方面扩大了气息的容量,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气息的控制,使声音能够更加协调与自然。因此,这种方法是较为科学合理,且在实践演唱中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何丽君.《艺术嗓音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