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途径探析

2020-09-10 07:22:44李扬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培育大学生

李扬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心理资本能够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大学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概述了心理资本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之后,对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和希望四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005-02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社会未来的人才,大学生想要在竞争中取胜,需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一定的乐观、坚韧、希望、自我效能的心理品质,以及必要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心理资本作为评价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状态,对个人幸福感和成就感获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内涵、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其健康成长的影响以及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内涵

心理资本作为影响个人绩效,反映自我观点或者自尊感,支配个人动机和工作态度的特征评价个体符合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路桑斯(Luthans)将心理资本概念引进到了社会心理学领域,并提出心理資本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表现为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等4个维度:即面对挑战性工作,有信心并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取得胜利;对成功有积极的归因;对目标锲而不舍,并能适时调整实现目标的办法;面对逆境和困难,信念坚定,能够迎难而上。同时他认为心理资本是可以测量的。国内学者柯江林等以中国本土为研究背景进一步将其扩展至8个维度,即乐观希望、奋发进取、自信勇敢、坚韧顽强、谦虚沉稳、感恩奉献、尊敬礼让和包容宽恕。

概括学界众多观点,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是指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系列综合的、积极的核心心理能力和心理要素,作为个体积极心理状态具有可开发、可测量性。构成维度主要借鉴路桑斯的观点,主要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坚韧性和希望四个维度。其中,自我效能是指大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或目标能否实现的自我感知程度;乐观是指大学生对未来的积极期望;坚韧性是指在挫折、困难面前个体依旧能顽强应对,具有挑战所需的信念,努力争取结果符合预期;希望是指大学生对目标有合理预期,并在遇到困难时能合理评估困难对预期目标影响,并适时调整目标,同时对实现目标表现出渴望和信心。适当的引导、培育,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促进大学生自我肯定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其心理资本。

二、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1.心理资本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生活满意度等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国内不少学者的研究都证实了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如梁宇颂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乐观感越强,抑郁情绪越低,而生活满意度越高;大学生心理资本中的希望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减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可见,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资本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那些心理资本高、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往往在就业中胜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相关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心理资本高的学生容易就业,同时揭示了他们受欢迎的原因。例如徐辰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可以作为预测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的重要因素。莎日娜认为心理资本各维度表现越高,职业探索行为越强,就业的成功率就越高。

心理资本雄厚的大学生能够在择业的过程中做出理性正确的判断,把握机遇,纵然面对当下的择业困难,他们也能够及时反思总结,调整心态和择业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途径

心理资本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和提升。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出发,详细分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

1.提升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或要解决的问题时,所内化于心的能否克服困难或者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克服困难与解决问题的信念。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体验和建构积极认知是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成功体验”,开发大学生自我效能和构建积极认知的有效方法就是成功体验,如果个体没有切身实际的体验,那么形成的自我认识不但片面而且易损易失不够持久。只有实际体验到之前自我感知无力完成的事情被逐步解决的过程,个体才能突破对自我能力认识的牢笼,判断自己的能力所在,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学校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让参加团体辅导活动的每个大学生提出自认为于自己能力而言做不到的事情,然后将事情细化成多个小事情小目标,群策群力获得每件小事情处理的最佳方案,再通过演练模拟解决这些问题。如此每位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强化成功体验,认识到只要计划周全,方法科学合理,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创新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困难是可以妥善解决的。

树立和发挥榜样作用也是一个有效构建积极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当大学生看到类似自己经历的同学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时,他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借鉴学习,相信自己亦可通过努力成功,增强自信。因此可以组织大学生讲座、会谈等活动,将成功人士的事迹在大学生中传播开来,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大学生学习这些人的经验方法,从而相信只要通过自身努力也能获得成功,增强大学生积极认知,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

2.培养乐观精神

乐观是一种特有的行为模式,是总结成功失败的方式决定情绪和发展,是一种期望积极结果出现频率比消极结果出现频率高的普遍倾向。乐观的大学生是现实而又灵活的。开发乐观有三种策略:包容过去、珍惜现在、寻找未来的机会。

当代大学生都经过小初高的基础教育,通过竞争相当激烈的高考后进入大学校园,因此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对之前的学习经历潜藏着很多不良情绪。高校针对这些情形应对大学生加强乐观归因教育,引导大学生对过往的生活学习经历用积极包容的态度面对,积极地珍惜大学时光。大学时光应当是美好积极的。高校应当动员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拓展见闻,增强自信心与竞争力。

归因方法是促进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重要因素。积极情况下个体对待消极事件是暂时的、局部的、他人的,反之则会成为持久的、整体的、自我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团体讨论活动,团体成员一起讨论,将以往的错误失败进行分析,得出合理解释,将消极、整体、持久的归因进行转化,形成积极、局部、暂时的归因,提升个体成员的自信,在应对外部环境时具有更强的控制力,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归因性格。

3.增强坚韧性

个体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创伤困境以及威胁等生活重大压力时做出的良好适应即为坚韧性的体现。对于某些坚韧性较强的个体,当他们身处困境时不但会及时恢复,甚至还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坚韧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个体坚韧性的方法有:

第一,心理咨询。身处困境时,个体身心往往都会表现得比较脆弱、暴躁、易怒、敏感多疑,又时常感到难过、委屈、情绪不稳定,希望得到他人关注或者向亲朋倾诉。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探索上升期,心理素质和智力发展尚不完全成熟,当他们遭遇磨难时,渴望得到情感上的依靠和心理上的支持。因此,对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经营顺畅融洽的人际关系来说,社会各方面应当积极引导,要开导他们正确认识看待心理方面的咨询,将之视为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助力。

第二,自我的暗示。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正确的挫折观念,可以通过语言意念来攻击不良身心状态,即为心理暗示。学校可以向学生输送各种积极的信念,比如“在挫折和困境中涅槃”“困苦只是一時的,战胜它就会沐浴晴天”等。在身处困境、遭遇挫折时用一些正能量的暗示语来鼓舞自己,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反应模式。

第三,挫折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如果单一地将大学生看作困难和压力的被动接受者,是不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而是要调动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有能力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4.树立希望

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德才兼备的基本条件,还要有综合全面的素养。所以,当前高校在日常教育中,不仅在文化知识方面有高的要求,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在高校日常教育中,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目前拥有的优势和资源,能自主自发的规划一些生活的目标。大学生树立希望、设立的目标要合理但不能缺乏一定的挑战性,对于设立目标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然后按照既定计划实施。每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希望,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地实现小目标,最终实现整个人生成功的大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资本为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可以提升个体的竞争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我们应当聚焦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工作、甄选适合的心理资本培育方式,对预防及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锻炼创新思维方式及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何威风,张兆国,杨怡.国外心理资本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1(4).

[2]Luthans Fred.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柯江林,孙建敏,等.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9).

[4]徐辰.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2.

[5]莎日娜.心理资本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1.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培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大经贸(2016年11期)2017-01-06 12:39:09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