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由比较的方法出发,阐述译者与演员在各个方面,各个过程中的相似点,将评判演员的简明易懂的评判标准应用到帮助读者欣赏评判译者的译作中。从翻译的始末过程分别分析翻译与表演及译者与演员的诸多相似之处,从而帮助读者深入地认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特征和行为角色。
关键词:译者角色;翻译;表演;风格
一、引言
人类常常通过比较透过异同来更深入的理解事物,并总结出规律。而在学科门类方面,自古有将诗歌与绘画放在一起理解学习的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之中当然不止于此,本文将谈论翻译与表演这两门艺术如何相通。
在文学翻译方面,译者不仅是单纯的进行语种转换。译者需要深刻理解领会原作的精神和思想,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印证该思想,然后摹仿原作额风格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理解之后用另一种語言再现原作。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成为原作者,站在原作者的角度书写,忠实于原作,但是所写出的译作又绝对不是原作,而又与原作契合。演员也是如此,演员塑造一个角色,需要运用自己的性格体验理解角色,按照自己的理解的剧作者的意图来塑造角色,要演得像这个角色,符合剧本的意图,但在演得过程中绝对不可避免的有演员自己的创造和理解,最终塑造呈现的角色绝对不是原作而又与原作契合。所以,译者与演员的行为路径有诸多相似之处,翻译与表演、译者与演员也遵循着诸多共同的原则。
二、译者对原作的选择
表演和翻译开始之前,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对原作的选择。对原作的选择当然需要有意义有价值,但是,并不是所有值得翻译值得表演的作品都能被这位译者或者这个演员很好的翻译或者表演出来。所以,除此之外,作品是否适合译者或演员的喜好也显得尤为重要。
译者一般会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作品。适合自己的风格不一定是自己平时展现的风格,适合译者的风格是指译者能很好的演绎表达出来的风格。这一点与演员有所不同。演员选择角色,一般需要选择与自己的气质接近的。只有与自己本身的气质相近,演出来的作品才会显得和谐不突兀不奇怪。否则,一个长相凶狠的娇弱公主恐怕难以令观众接受。译者一般会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选作品就像交朋友一样,不喜欢的人成为不了朋友。格格不入的两个人,难以和谐共处。选择喜欢的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从而译好作品。演员同样。青年演员马伊琍在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奋斗》中饰演夏琳这个角色之后迎来自己的事业高峰,在她接受采访时她曾表示,当她读完剧本之后,她觉得夏琳就是她自己,她一定要演夏琳,她极力向导演争取,向导演保证她绝对能演好夏琳,她一定要演夏琳。演好这个角色首先是因为她很爱这个角色。只有对于人类和对于客观事物的热爱与献身精神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译者一般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品。演员一方面要熟悉剧本和原作的内容,一方面要熟悉剧本和原作的形式。熟悉意味着了解,熟悉意味着知道别人所不知道的,这就是优势与长处;选择一个熟悉的作品优于选择陌生的作品。
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二度创作
翻译与表演都属于二度创造艺术。也就是说,剧本和原作是一度创造艺术,而演员和译者则是在剧本和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但是二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使用的媒介不同。二度创造意味着要在适应一度创造艺术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是指通过学习思想、实践、艺术审美积累等方式,让自己更熟悉更接近原作。这种方式使演员拓宽戏路,可以使译者拥有更多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对原作的适应和理解的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意志盖过原作。而是应当通过改变自己的风格和气质同原作者和剧中人合为一体。这即是成功地完成二度创造。翻译和演戏不是游离于原作和剧本之外的创作。一度创造艺术是一个评价的规范和标尺,而二度创作就是在这个规范之下执行的创作。抛开了前者就谈不上后者。但是,翻译和演戏也不是拘泥于原作和剧本的照相。也就是说二度创造是翻译和演戏的生命所在,是必须要有的,没有二度创造便无艺术可言,不能因为要像原作就不敢有任何创作。翻译和表演的艺术价值正是在二度创作之中。在二度创作中的点睛之笔是艺术瑰宝。所以,必须要符合两点:第一,不逾矩;第二,要创造。创造就意味着不同,意味着独特,翻译和演戏都提倡演出风格,译出个性。不同特色的演员,扮演同样的角色。不同的译者翻译同一经典作品,各有千秋。如此才精彩绝伦。所以在翻译与表演这两门艺术中,对于创作的度的把握就是精髓。
四、译者不应抹杀原作风格
演员需要真实的反映角色,当然也会不可避免的渗入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是,党自我个性与角色冲突时,面临取舍,演员要决定彰显自我还是服从角色。同样,译者难免在译作中渗透自我的写作和翻译风格,而者的自我风格也直接影响着对原作者和原作风格的表现。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原作风格和自我风格的矛盾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选择服从原作风格而不是过分彰显自我的特色,偏离原文。
以许渊冲所译的唐诗三百首为例可证,抹杀原作风格而彰显自我风格译作会使艺术的魅力减弱许多。许渊冲翻译唐诗时不顾原意和原文风格基调,对不同诗人的诗使用相同的韵脚来翻译,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押韵和自我翻译风格,直接损害了原诗的风格的诠释。甚至也会使不了解原作者的读者以为这几位不同的诗人写作风格雷同。
但是诗歌的灵魂并不是押韵,而是内在的节奏与含义的统一。只追求押韵的外形属于本末倒置,只追求“形”而没有“魂”。这样的译作像画蛇添足般不自然,失真而又滑稽。
五、结语
翻译和表演这两门艺术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联系,译者与演员在二度创作中也遵循着诸多相似的原则,一个优秀的译者或一名优秀的演员,都需要同过自己的诠释来展现出原作的风格,有时必须要对自己的风格做取舍去更好的融入和诠释原作。
参考文献:
[1]傅雷.翻译似临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译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谭载喜.译者比喻与译者身份[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3).
[4]张丽.“千面人”和“性格演员”从许渊冲《唐诗三百首》看译者角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作者简介:
张澄(1996.1-),女,汉族,籍贯:河南省济源市,硕士,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