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致-窑铸玻璃形与意的创作研究

2020-09-10 18:25肖辉娅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意境形式

肖辉娅

摘要:由于玻璃艺术这种本身特质引发的独特审美视角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中,窑铸玻璃在玻璃工艺艺术发展史上已然占领着重要的一席之位,它是一种兼具内空间造型与视觉个性的材料艺术。但在窑铸玻璃成长至今的艺术地位,我们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即它已经被历史和国内外艺术家在制作技艺和表现力上实验性的定义和记载,貌似自身所剩形态特点的探索方法越来越少,这在艺术风格的呈现上会否出现一种枯竭的状态,或是它实则存在另外更多未发觉的语言形式,这给艺术家们甚至是艺术院校的学生或是玻璃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创作空间,去发现它更丰富的可能性。

创造出有自身民族特色甚至是具有个人风格的玻璃作品是众多玻璃从业者们一直发掘和追求的主旨,尤其对于国内玻璃艺术来说,最能体现自身艺术价值的方式,就是结合东方传统的审美理念应用到窑铸玻璃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去。本文以意境的观念角度出发,结合“景致”主题,试图浅析形式与意境在窑铸玻璃艺术创作研究中的关系。

关键词:玻璃艺术;窑铸玻璃;透明性;形式;意境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玻璃艺术这一造型视觉和光影的艺术,主要以其自身材料为制作的内容,它综合了创作者对于现实的感悟,对于创作意念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寄托。当代艺术思潮对其影响颇深的情况下玻璃艺术创作也越来越区别于传统的制作方式和为权贵上层服务的基础,成为大众视野中越来常见的材料创作,工作室形式越来越普及,在创作语言上也越来越注重形式语言的功能传递及更多观念上的表达,作品可以具象生动又质感强烈,特别是当中国的玻璃艺术逐渐发展起来之后在艺术表现上更趋向“语境”的生成,以玻璃这一特殊材质诉说理念和情感。

当代玻璃艺术呈现多样化发展状态,艺术家们根据玻璃材料特质研究出一些新技法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玻璃艺术作品,在中外玻璃艺术相互促进交流并共同成长的趋势中,创作者们承接各自的文化脉络与观念给玻璃艺术的世界增添了丰富的多样性。

中外玻璃艺术家对于玻璃自身语言特性的表达在技法上都有各自突出的呈现特点,尤其对于国内玻璃艺术氛围而言,景象在空间内的呈现,自然形态语言的运用,追求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的结合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玻璃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东方审美意趣。作品创作既是作者想呈现出来的能引发同理心与情感共鸣的载体,更是艺术家自己所学所感所悟以及艺术修养的综合性体现。在这样的基础状态之下,窑铸玻璃随之被选择为一个及其分量的创作手段,它是玻璃艺术创作的重要类别,其材料的特性不仅体现在它多样或者复杂而且重复的工艺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从古至今所涉及到的多方面的功能物质性能,定义了它在玻璃艺术的大领域内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自成一套评价系统,创作规则和审美意趣。玻璃自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腓尼基人偶然性的发现开始,到成为装饰性的物品,再到延伸至其他领域充当替代物的功能演变,在成型技法上诞生窑铸,吹制,浇铸,灯工,以及冷加工等属于其独有的关联方式,其中,对于窑铸玻璃而言,创造的实则就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内空间世界,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能推进这一发展起源较晚的艺术学术的重要因素。当代玻璃艺术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表现形式丰富新颖,艺术家们好像正在寻求一种突破,这种突破不仅是对材料,创作手法上的创新,更是自我艺术修养,艺术表达之间,与材料的对话中产生情感与技艺的创新。

玻璃艺术从侧面也应证了时代主流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审美观念及思维方式,其内涵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展。在传达创作者艺术观念的同时,也尽最大可能的表明突出人作品外表质感与内部质地的紧密联系。当今艺术的主题是多样化和综合化,而当代艺术世界呈现出的更多的可能性也与玻璃艺术日新月异的迅速篡位紧紧相关。本文主要在当代窑铸玻璃艺术范围内结合自己的毕业创作作品,主要围绕玻璃的料性以及其他呈现状态探讨以窑铸方式体现的内空间语境,浅析透明性的媒介在表达情感观念的同时,造型当中正与负的加減法,经过高温下质地平滑或是朦胧的内在与外在,都对窑铸玻璃创作有实践性的意义。以这样的基础,结合自己前期窑铸玻璃艺术作品的实验性探索,论证东方式审美意趣下形式语言与意境在窑铸玻璃中的内核成型特征。

二、窑铸玻璃语言

(一)玻璃材质特性

玻璃的透明与似透非透成了它区别于其他绝大多数材料的突出个性语言,也是其他材料特性无法具备的优点。科学家们用第四种状态去定义玻璃的自然特性,即不同于气态,液态和固态。 它在热加工或冷加工的制作技艺方式中都有无限的可塑性,所以从这一方面玻璃非晶质结构的形态兼顾了脆,容易碎,但同时性能稳定和韧度高的特点。它的存在也预示着尖端的工艺知识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一系列其他材料,包括金属、陶瓷的加工制作过程,而且由于玻璃能仿制其他材料,使得它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常能够从其他材料和技术中吸取养分。不过,玻璃在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时候,绝大部分情况还是建立在对于造型形态的塑造而引起的外形变化,通过透明性的信息传递,结合光与影的外在条件,展现质感的美的玻璃语境。

(二)窑铸玻璃艺术的内空间语言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纯粹的复制和照搬是缺乏创造性的,或者说不叫艺术创作,运用材料进行艺术活动也一样,尤其是对于玻璃来讲,透明材质表达的是一个纯内部空间,即使取材于外界或是大自然,就作品自身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我们在进行玻璃艺术构思的时候也都试图在启发观者放大或拉近视角所及的环境空间,有欲望走进作品细细的观察,细细的感悟透明,半透明,甚至以及非透明的内部空间,与创作者产生不同理解角度的感官寄托。当作品映入视线时,观者与作品,与艺术家自己构成的新空间,会让这份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所以,窑铸玻璃艺术的内空间语言的呈现力是不仅仅局限于于光学原理结构以及造型过程中的正负加减来定义的。这类似公共空间的形式,自成一套属于自己国度的视觉感受体系,艺术家从最初的预想到最后的步骤实现,也是主观情感得到升华的过程。透过剔透的材质,感受独特的生命体验,用光线来赞美,用透彻来感动,用斑斓去宣泄,窑铸玻璃艺的“空间”语言在创作主客体的情感语境的交流中得以凝结。复杂多样性的空间内核表现方法使得玻璃本身在制作技法的探索形式变得更广泛多元。然而,艺术作品更多地源自于艺术家心灵的创造,是经过艺术家心灵加工提炼的产物,但它又绝不会从本质上背离客观外物,在玻璃艺术造型的领域中,如何延续对“空间意识”审美再创造的追求,同时赢得观者的理解,值得玻璃艺术家们继续探索。

研究窑铸玻璃艺术创作中的结构空间形态,主要在于根据玻璃艺术材质语言的创作规律与特性和想要突显的艺术造型形态去表达艺术情感和创作观念。空间性的多层次艺术效果的追求也会赋予创作者以新的激情和灵感,具有新的探索性意义。创作时将自己内心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反映到玻璃作品上,也正是窑铸玻璃艺术空间性最能表述准确的最好拓展。抛开创造力的实际性表达,所有空间传递的氛围营造依靠精密的制作技艺的支持。艺术家需要对窑炉的各个因素以及在过程中材料对材料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依赖程度,窑制温度变化,升温降温的时间控制有一定的把握。大量的有力实验数据是创作经验的保证。窑炉温控决定了玻璃色料的流动速率与张力,这直接影响到玻璃作品的最终效果。玻璃本身在造型实际上还是严重依靠强大的雕塑语言,或者从这一角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理解为雕塑大门类的其中一种。而它又与雕塑的意义有本质上的区别,玻璃作品中一般会把外形简化而区为了突显空间的层次与效果,实现区别于雕塑语言的视觉差,内部的空间装饰性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更加直观清晰。玻璃在烧制的作用下随着温度发生运动,而后把瞬间冷却凝合成永恒。颜色的呈现与质感表达的节奏与韵律,折射与透视又让玻璃的空间变得多维与开放,揭示了窑铸玻璃空间表现在创作语言上的更大可能性。

(三)窑铸玻璃技法的特殊性

窑铸工艺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确立,而窑铸玻璃艺术发展至今已经大致成为一种可被大众认知和理解的个性材质艺术形式,并且形成了一套紧凑的相关制作程序,它首要建立在固体玻璃选择的前提之下,是由一定烧制温度下引发玻璃料性在不同程度的表现形式,同时对于模具的依赖性极高。当然,如今许多被熟知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技术是先前的从业者们个人一步一步艰苦探索积累的结果,他们通过采用合理的方法和实践,逐渐的掌握了如何从窑炉中得到更多的收益。现在我们面临的困难是:窑铸玻璃技法已经被文献很好的记载和确立,这导致一种诱惑性的假象:即窑铸玻璃工艺已经没有新的可以探索的方法了,而通过窑铸工艺寻找一种玻璃制造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窑铸技术存在很多的可能性。

窑铸玻璃是一种缓慢,低效,限制多且困难重重的玻璃制作成形方法,从艺术角度来说,它最大的缺点在与缺少立即的和直接的反馈,原因在于特定温度下沿路中玻璃的成形很难掌控,有其局限性。它的创作性仅仅体现在烧制前的计划和组织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讲,预测能力和制作技能显得同等重要,而反馈信息只有在清空炉子时能获得,从最初的构想到最后的完成,又是从头到尾需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整个过程才算完整,这时创造力才能够与具体的现实相碰撞。

窑铸玻璃实践者的创作力和目标是推动,完成这些因素,使之形成,并指引方向的最关键所在。在窑铸技法中,你无法强制玻璃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变化,但也绝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得靠经验去设置一些条件,尽可能的接近最初设想的结果。成形玻璃,确切的说,在采用窑铸技法进行创造性探索的道路上会出现很多特殊的障碍,在越过障碍的同时,获得形态与效果上的独特语汇是我们付出代价得到的回报。

三、窑铸玻璃中的形与意

(一)意境思维的审美意趣体现

“境”,即意境,其概念的范围较大,通指文学艺术创作通过世界的实际存在物象的描绘主观呈现的精神向往与情调。分开理解“意”与“境”,意,即对于主观抽象的理解,境,则为对于精神意念理想区域。但结合理解意与境,其所表达的情感共鸣又是统一的。艺术表达将自己基于客观的感悟之后的主观臆想,结合作品创作体现的观念境界以统一。意境概念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承延续下独有的理论,包含的哲学思想也在艺术活动中让艺术创作者充分的处理为一种可视化的呈现形式,反映在作品上的一种折射。意境最早主要出现在传统的山水画中,而传统绘画在发展过程中从对于阶级权贵的服务型存在方式转变为立足于寄情思于自然风光以表达美好愿望期,分支出开始具有个人创作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从而在主题和题材选择上演变成脱离权利附庸的产物的概念,完全由个人意向出发,抒发情怀,艺术创作活动全然回归自我,并提出了“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 的思想,这种创作方式现象性的改变和发展成为现代中国多数门类艺术创作理念强调意境观念的先导。而华夏历史悠久的传统决定了其注重内心精神性的表达,“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艺术家在空间景象的基础之上,将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完美结合起来,创作出的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人才气悟性修养的体现,同时他给同样具有相同的民族认知心理结构的观赏者以感情上的共鸣。就这个层面而言,意境的形成是由艺术创造者及观赏者共同产生作用,创作者在创作中将无限转为有限,而观者者面对有限的空间可以产生无限的艺术想象力。这种通过形象与想象相结合产生的意境,也是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不同于西方的一个显著标志。随着历代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发展。”

(二)窑铸玻璃艺术中的自然形态因素

玻璃的产生来源于大自然,故而与大自然的密不可分在温度的催化剂下发生语言状态的形变使得透明的材料媒介对大自然的审美模仿再创造让其又区别于自然地特性突显,表达万物的相生共存性通過人为艺术性的创造,增添情绪、感官个人情怀信仰也才是对于天地万物的自然形态的最佳利用。而它的外象材料语言和经过塑造的过程,也是对于自然形态美的传达和移情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地域特征的影响,中国自古对于自然的美的形态万千,语言形式分为很多种,其中又各有各的清秀飘逸,各有各的柔美,各有各的凛冽,也各有各的磅礴大气,也正是因为这景象万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人们面对自然的风格各异,欣沉迷于其中的安逸和美感成为人们本能的反映,同时也造就了寄情于景的艺术审美传统。华夏审美特征的艺术创作最显著的惯性传统理念即在天地万物的元素中汲取养分,注入主观的情感构思,从而做到相生项城的情与力,美与善的统一。宇宙万物的丰富与未知性,变化的多样性,但这一切规律形式法则的运转更替,以及大自然的天然物象色彩,纹理,体态都包含了物竞天择的哲学思想。自然形态的神秘,韵味也是艺术家们意犹未尽的创作来源。从整体的视角对玻璃艺术加以考虑,将自然形态语言合理运用和整合,从而为玻璃艺术创作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

(三)在透明语境下玻璃的形与意的关系

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由“形”和“意”相感融相而成的“意象”。“形”是对美外在形式的追求,“意”则是对美的内在蕴涵的追求。古人对美的追求要求艺术家以“意”介入自然的“形”下,从而形成“意象”,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们始终孜孜以求的。

对于“形”和“意”的追求最初起源于先民们对于自然的发现,对于草木鸟兽虫鱼的审美发现。众所周知,我们的民族直到魏晋时期才向外发现了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自然。这时的艺术家们常常将自己置身于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所谓“感物兴发”,但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在玄学的思辨思维的启发下,创造出了他们心中所理解的“形”,从而创造出了源自外物,又有别于外物的艺术作品。由此可知,艺术作品绝不是简单地照搬外物,它更多地源自于艺术家心灵的创造,是经过艺术家心灵加工提炼的产物,但它又绝不会从本质上背离客观外物,而是完美地融合了外物的“形”与艺术家的“神”,具有“意象”的作品。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意象”,同时也要能给观者以启发,引起他们的共鸣。在玻璃艺术造型的领域中,如何延续对“意象”的追求,同时赢得观者的理解,仍然值得我们深思。首先,传统艺术家对“形”“意”融合的“意象”的追求将始终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其次,要在吸收消化传统的技术上进行再创新,加入更多当代审美元素到作品当中,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延续发展新的艺术。

总的来看,对“意象”的追求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中,他们不仅继承了先贤们对“意”与“形”的追求,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自己的艺术感受、学识修养、胸怀抱负一一熔铸进作品当中,不断创新创造,书写新的艺术高峰。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意境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春色满园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曲线运动考点的梳理和分析
透视反意疑问句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