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策展模式

2020-09-10 17:27:38蒋铭松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0期

蒋铭松

摘要: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以下简称关渡美术馆),是台湾地区第一所位于大学校园内的美术馆,馆体本身就是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它是台湾当代视觉艺术重要的展览场馆之一。研究者在关渡美术馆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走访人物、参与观察、个案分析研究等方法,了解其发展历程、展览概况、组织架构、运营机制,以2018“关渡双年展 -《给亚洲的七个提问》”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得出了以艺术家为本体的策展模式的研究结论,并找出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台湾地区视觉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策展模式;关渡双年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研究者自2018年起以实习生的身份在关渡美术馆参与馆内的相关工作,工作中与馆员、以及相关艺术家、台北艺术大学各相关系所的师生进行紧密的接触。了解到关渡美术馆自2005年重新开馆至今已历时15年,同时“关渡双年展”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整体营运及展览策划已经相对趋向成熟,但是观察到关于“关渡美术馆”、“关渡双年展”的论文研究产出较少,研究者希望透过本研究,找出在何种因素的影响下,促成2018关渡双年展的策展模式,并以长期实习参与者的见解,供后期相关研究者以参考。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研究者在深入了解关渡美术馆其发展历程、展览概况、组织架构、运营机制的同时,以此为基础,希望以2018“关渡双年展 -《给亚洲的七个提问》”为案例,深入剖析探讨关渡美术馆的策展模式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因此梳理出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1)2018“关渡双年展 -《给亚洲的七个提问》”是以怎样的策展模式?(2)关渡美术馆在何种因素下,形成这样的策展模式?

研究目的则是希望透过策展模式的剖析,找到其在台湾地区视觉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深远影响。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限制

(1)研究范围:本研究在对关渡美术馆策展模式分析时,主要以2018“关渡双年展 -《给亚洲的七个提问》”的展览与实施为研究之范围,辅以2008年-2016年前五届双年展的策展模式分析做个案研究。

(2)研究限制:2000年-2018年关渡美术馆馆内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中,馆员组织编制历经变动,历届关渡双年展的部分展览资料不易取得。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四)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2018“关渡双年展 -《给亚洲的七个提问》”为案例,首先,经由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查阅文献了解“关渡美术馆”“关渡双年展”,而后针对案例参与观察、走访人物,分析整理资料并撰写论文,针对以上研究提出研究结果。

研究流程:一、拟定研究主题; 二、相关资料收集; 三、拟定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 四、参与观察与人物走访;五、资料分析与归纳; 六、研究结论。

二、关渡美术馆的成立与营运现况

(一)发展历程

1991年,马水龙校长任内成立“美术馆规划小组”;1993年,建筑师李祖原设计美术馆建筑动工;1996年, 美术馆建筑竣工;2000年, 邱坤良校长任内成立“美术馆筹建小组”;2001年3月,与国立台湾美术馆共同举办“千涛拍岸-台湾美术一百年展”,策展人:廖仁义、胡永芬;2002年8月,曲德益教授接任馆长职务;2002年11月,教育部台(91)高二字第91181130号函核定通过“美术馆设置办法”;2004年,林洲民建筑师所设计的美术馆室内整建工程完工;2005年3月,以“2005关渡英雄志 - 台湾现代美术大展”宣告重新开馆;2008年10月,第一届 关渡双年展 - 我有一个梦。

(二)组织架构

馆长1人;行政组:组员1名,技术师1名;展览组:研究助理2名,专员1名;教育推广组:研究助理1名,专员1名;专案办公室:专案2名,约聘1名。

三、关渡双年展

(一)关渡双年展(2008-2016)

关渡双年展是大学的美术馆所举办的双年展,创立之初旨在国际上固有的双年展运作模式上,试图寻求一种新的策展模式和运作道路。在这个实验性、知识性、未来性的征程中,始终在期待构建出一种不同往常的策展模式,搭建出一个更加促进深度艺术交流的世界艺术平台。

第一届 2008 《我有一个梦》委员选择艺术家,艺术家选择策展人。第二届 2010 《记忆的综和》委员选择艺术家,艺术家选择策展人;委员选择策展人,策展人选择艺术家;与机构合作。第三届 2012 《艺想世界》委员选择艺术家,艺术家选择策展人;委员选择策展人,策展人选择艺术家;与机构合作;高校合作。第四届 2014《识别系统》同上;第五届 2016《打怪》同上;

(二)2018“关渡双年展 -《给亚洲的七个提问》”

2018年第6届关渡双年展以《给亚洲的七个提问》为题,展期为2018/10/05–2019/1/6 。关渡美术馆邀请7位策展人,分别发起七个关于亚洲的提问,并联合与这七个提问有着紧密关联的14组艺术家共同合作,本次主题来源于策展团队对“亚洲”两个字有着多样性的问题意识,就今时今日所见、所闻、所处、所感而提出差异性的问题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对于“亚洲”此概念进行提问,是为了解构历史观念,而投射出将面临的未来,并且多元化的勾勒出未来时间与空间的架构。在这个以问題与答案为根基而展开的论述型双年展中,并非是寻求同一的认可,而是正视众多“亚洲”的可能性。

七个提问如下:

(1)我们真的可以从全球地缘政治和宇宙学的角度来谈“亚洲地中海地区”吗?(2)口音、方言和语言是否划分了亚洲内部不同的社会阶层?(3)自由,究竟为何?(4)亚洲解域-问题终结后的问题 (5)亚洲能否经由多样性产生普遍性?(6)我们如何藉由重新连结“地方”来塑造“亚托邦”?(7)测绘(亚洲)的不可能

四、研究结论:

(一)关渡美术馆举办的2018“关渡双年展 -《给亚洲的七个提问》”形成了以艺术家为本体的策展模式。

(二)关渡美术馆自建馆以来,以作品的学术高度为展览的基础,以具艺术家背景的馆方行政团队为特色,多年来被台湾地区视觉艺术领域所肯定。在逐渐稳定的展览机制和运营模式中,展现以“作品优先、艺术第一”的态度,不赖以行政管理者至上的理念,形成以艺术家为本体的策展模式的因素如下:(1)以艺术家的直观感受为根蒂;(2)以艺术家的自发、自愿行为为依托;(3)以关渡美术馆馆方人员以及策展人的共同向往的“作品优先、艺术第一”策展愿景为主要出发点。透过策展模式的剖析,总结归纳出其在台湾地区视觉艺术发展过程中,对于建立一个公平的、有序的、包容的艺术平台具有深远影响,还原给艺术环境中一个更加具有公共性的大学美术馆。

参考文献:

[1]林宏璋,2009.重回策展-当代策展趋势与观察。典藏今艺术,NO.203。

[2]王璜生,2012.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中央编译出版社。

[3]吕佩怡,2015.〈一个实验性的策展研究〉《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台北市,典藏艺术家庭。

[4]林秋环,2017.以艺术家为主体的展览机制-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的案例研究.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硕士论文。

[5]王兆,2016.台湾的大学美术馆与当代策展方法实验-以关渡馆双年展与北师馆One Piece Museum计划为个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硕士论文。

[6]郭芷维,2011.小型美术馆的展览策略与实践-以台北当代艺术馆为例。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