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林
周六早晨骑车送儿子去兴趣班,途中寒风刺面,两耳尤不堪忍。儿子把头靠紧我后背避风,再把小手缩进袖子,贴心地护住我的双耳。
上初中住校后,儿子学习紧张,父子俩难得有空闲聊。一路上,儿子兴致勃勃地述说着,我时不时回他几句。“爸爸,你轻点说,街上的人都看着我们了!”儿子突然松开双手提醒我。
“我以为你听不见!”话音未落,我却为自己的解释哑然失笑了:我岂不是也成了“掩耳盗铃”里的那个笨贼了么。双耳被捂,儿子讲话的声音听起来自然很轻。于是乎,我的嗓门也就大了——我以为他也听不见我讲话。
去年夏天,我参加系统内的一个人才培训班。老师上课前,让大家做个测试:请各位学员用双手食指,摆一个“人”字给我看。一秒钟内,70余人齐刷刷地把双手举到了眼前。“这测试也太简单了吧!”“肯定有什么猫腻!”……有人小声嘀咕着。
老师扫视了一遍,笑着说:“你们都摆了个‘人’字给自己看,却摆了个‘入’字给我看。”那日在座的人,皆是从各单位遴选出来的人,文化层次都不低,在各自行业里颇有建树。这个测试足以证明,人们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而另一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是,我们对这一行为习以为常的同时,却总要求别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当我们还是孩童时,常对大人吼:你们从来不问问我的意见。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常对他人说:请你也为我想想好不好。言下之意是,你们就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吗?
这种“我从我的角度、你也要从我的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确切地说,这种思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是人作为个体的生物降世后,为获得更多资源而无意地表露出的一种利己求生的本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当中更多的人,就在这种本能思维的支使下,平凡庸碌地过一辈子而不能自觉。因而多数时候一旦与人冲突,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是别人错了。仿佛他就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主角,身边人都是他人生舞台上的配角,一切剧情必须如他的意愿发展。
这种思维,也正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种种矛盾冲突的主要根源。而那些善于反躬自省的人,最先从这种思维中跳脱开来,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换位思考”。
其实,换位思考并非深奥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对着稚子小儿,也无需太过费劲便能解释清楚。但是,你知道了、懂得了,并不代表你会做,更不代表你已养成了换位思考的思維。也正因为换位思考如此难能可贵,在现实生活中你若能如此,便会动人不已。
在浙江丽水有一位业主,新房装修时,因担心噪声影响邻居休息,他提前登门拜访楼上楼下的住户请求谅解。考虑到还有几户邻居凑不到而未能当面致歉,他又写了一封致歉信,贴在樓道口。
这是2006年夏天发生的一件小事,也是网上所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楼道致歉信。这位业主的行为,让邻居们第一次感觉到装修噪声听起来一点也不刺耳。我想这是因为他的换位思考,让大家由“心悦”而至“耳悦”的吧。如今,楼道致歉信频现各地,而每一次又总能获赞无数。足见,换位思考的受欢迎程度如此之甚。
人在世间,除了与人处,还要与己处。只有与己与人都能和谐相处了,你的人生路才会阳光灿烂。换位思考这种思维,用于待人,你得人缘;用于待己,你得到的是内心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