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红
【摘 要】媒介融合背景下,根据已有文学作品、游戏等改编为影视剧的IP剧持续热潮,其优秀作品热播的共同原因有:新鲜题材对市场空白的弥补;IP本身拥有粉丝群体的期望;专业化团队的精良制作;借助新技术手段的精准营销。它打破了以往单一传播媒介中观众与文本意义的封闭孤立状态,消除了创作与消费的壁垒,形成群体观赏与网络狂欢的互动。热潮使我们看到,影视剧的拍摄不仅要关注内容,还应关注观众口味的变化,其发展也应向传统影视剧和国外影视剧学习,在专业化水平和题材、播放模式、技术平台上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媒介融合;IP剧;热潮
近年来,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在媒介融合的社会背景下蓬勃发展,日益成熟,用户规模也不断扩大。据阅文集团发布的《2018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4亿,占网民总量50%以上。基于如此庞大的用户市场,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网络小说和游戏逐渐成为影视界投资者的新宠,许多业界人士将工作重心由自主创作转移到网络小说和游戏的跨媒介叙事上,网络IP剧日益盛行。
IP(Intelectual Property)原译为“知识(财产)所有权”,在影视行业,泛指有大量粉丝基础的网络文学、原创文学或者游戏的版权。自 2014 年,此概念应用于影视界以来迅速引发了热度。IP剧,即根据已有的文学作品、游戏等改编为影视剧的艺术形式,这是从文学等艺术形式转变为影视艺术形式,并最终实现上映、播放的过程。它的特点是拥有成熟庞大的粉丝群,改编尊重原始剧情的设定、内容题材更加丰富多样,受众更加年轻。投资者可以通过改编形成全产业链的开发与价值挖掘。
中国IP剧的发展与传播,意味着IP剧正在冲击和拓宽文化研究的传统界限,媒介融合下的影视文本与影视文化正在成为新时期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域,由于受众广泛、影响力大、话题性强,审视IP剧的热播现象,将其置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进行文化理论的分析,显得意义深远。
纵观近年来IP剧的发展热潮,不难发现,IP剧的热播绝非偶然,许多优秀IP剧的热播,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原因:
一、新鲜题材对市场空白的弥补
传统影视剧在我国发展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也出现了题材单一等不可避免的现象。传统影视剧题材多是现代、武侠和历史剧等几种类型,对习惯了这些题材的观众,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观众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也更加求新求异,传统的节目套路已经不能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喜好。
2009年,引发收视热潮的《仙剑奇侠传》独树一帜,弥补了市场空白。虽是古装剧,但是演员服装个性新奇,实际更接近“穿着古装的时装剧”。台词十分活泼俏皮,如《仙剑奇侠传》系列中出现的“猪婆”“菜牙”等台词,充满后现代风格。《仙剑奇侠传》推出时,小人物成长为大英雄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而2011年《甄嬛传》横空出世时,市场上并没有宫斗剧,2014年《匆匆那年》开青春片先河,当观众对这类题材厌烦时,权谋剧《琅琊榜》又成为一匹黑马。可见,只有不断地变化题材,才能俘获观众。
二、IP本身拥有粉丝群体的期望
许多IP本身就是成功的作品,拥有大量的读者和玩家。为了确保收益,大制作的IP剧选择基于成功的网络文学IP进行改编,主要是因为这些被影视公司挑中的小说一般具有超高的人气和点击率,这些小说或者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热点问题,或者为读者编写了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或者营造了一个耳目一新的世界……它们以其独有的“互联网基因”特点,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且能够积极地融入不同形态的娱乐领域,迎合不同的品位需求。
例如,《仙剑》系列是伴随着80后、90后一代成长的游戏,在这一代人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分量,也聚集了稳定的粉丝群,《庆余年》、《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的网络小说文本点击量都过千万,甚至达到亿次,自身就拥有巨大的粉丝群体。可以说在起跑线上就甩开了同期的电视剧。
另外,与其解读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已经了解和熟悉的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期待。IP剧《杜拉拉升职记》开拍前,观众都纷纷表达着对演员的期待和看法,每個人眼中都有一个杜拉拉的样子,所以也会带着“审视”和“期待”的眼光去看电视剧。
三、专业化团队的精良制作
在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之后,专业化和职业化生产的IP剧和传统影视剧形式极其相似,质量甚至不亚于传统影视剧。可以说,媒介融合催生了一个比传统影视剧更为庞大的网络文艺阵地。IP剧裹挟着传统影视媒介话语传播于网络媒介中,从起初的用户内容生产创作为主的内容格局,转变为专业内容生产与职业内容生产并存的内容格局,突破了传统影像的叙事模式与审美形式,逐渐在传统叙事语境中占得一席之地。
《琅琊榜》的互联网累计播放量超过60亿次,豆瓣评分是8.5分,算是这十年来评分最高的IP剧,由拥有孔笙、李雪侯鸿亮的国内精品团队“正午阳光”出品。这个团队有丰富的制作经验,出品过多部热播剧,如《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欢乐颂》、《大江大河》等,导演孔笙、李雪曾多次获奖,熟悉年轻群体的喜好。另外,剧中的演员胡歌、刘涛、王凯等形象俊美,很贴近原著人物,符合二次元审美。剧中融入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传统礼仪文化、权谋文化、传统象征意蕴,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比如《甄嬛传》最初只是小众的言情小说,而编剧把它变成了受众更广泛更有内涵的正剧,它不是在强调宫斗、争宠,而是蕴含着更深层的人性内涵,更深刻的主题,值得思考。甄嬛也不是一个傻白甜的人设,她有单纯的一面,也有果敢、忍耐、包容的一面,她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自己的准则,这些改变都对主题做出了升华。
四、借助新技术手段的精准营销
现代社会,人们迫切需要拥有一个从现实生活压力中逃避的出口,需要大众文化的轻松、时尚和感性。IP剧是充分适应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观看习惯的产物,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以及作为网络媒介天然具备的与受众的亲近性,有效地帮助IP剧克服了自身局限性。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交网络蓬发展,IP剧的主要受众年轻群体,正是社交软件的常客,因此IP剧利用社交网站展开了一系列成功的精准营销。移动终端的携带易用,网络视频平台的大数据精准推送、还原了观众的真实需求、为内容策划、创作、营销的娱乐系统提供了依据,是IP剧更能获得观众的重要原因。网络与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机不再是接收视听节目的唯一终端,PC、平板电脑、手机可以让每名用户都是一个独立且富有个性的接收终端。不同的审美情趣催生了多样化的文本题材与形态,而且大数据技术会自动将某个IP剧归为某种类型,以便通过数据分析推送给用户(受众),更容易让与观众兴趣、认知相匹配的文本精准传播,从而满足了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审美。相比其他影视艺术,用户观看IP剧具有高度的自由,也满足了个性化、私密化的需求,
在《古剑奇谭》开播前,相关话题不断登上热搜。官微不断推出活动,例如转发微博就有机会获得主演同款、签名、周边等。以往新剧营销中的一家独大已经成为历史,一些电视台、剧组纷纷与视频网站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合作,达到双重甚至多重宣传的效果。视频网站会利用大数据为受众定制更精准的营销信息,也会在网站推出更多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并有可能将这些观众的网络流量导入电视的直播收视。
在资本、受众、平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IP剧传播于多种媒介,它打破了以往单一传播的媒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与文本意义的封闭孤立状态,消除了创作与消费的壁垒,形成某种群体观赏与网络狂欢的互动。互联网消解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每个网络用户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媒介互动将影像的个性审美嬗变为大众审美。纵观这十余年来的IP剧热潮,我们看到,影视剧的拍摄不仅应关注内容,还应关注观众口味的变化。在IP剧的制作过程中,一旦某一题材已经做到极致,制片人要做到不是模仿和复制,而是另辟蹊径。在这方面,IP剧的发展可以反过来向传统影视剧学习,传统影视剧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可取之处;向外国优秀影视剧学习,突破发展瓶颈,为IP剧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国外许多优秀的IP剧不仅在本国大获成功,而且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作品,这一点正是我国IP剧所欠缺的。在制作上,IP需要继续提升工业化、专业化水平。题材上,目前网络剧在犯罪悬疑、古装言情、女性传奇等方面相对成熟,但未开发的其他题材仍有很大潜力。在播出模式上也仍在探索,周播、日播或者一次性播出等都有可能。此外,5G、VR又将带来怎样的创新空间,我们也可以拭目以待。未来,新技术平台或将成为探索IP剧新模式、新类型、新手法的试验田,IP剧如何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绝佳適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20-4-2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2]章雄.数字时代网络剧的影像悖论探究[J].当代电视,2019(9):89-92.
[3]王爽.影视IP热的传播学解读[J].视听界,2016(1):42-44.
[4]杨洪涛.中国网络自制剧的关键词[J].当代电视,2016(6):39-41.
[5]谭妮.探析手机剧媒介形态及发展[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20.
[6]张智华,刘佚伦.论竖屏网络剧的兴起、主要特征与发展路径[J].艺术评论,2011(11):155-163.
[7]王媛媛.透过“IP 剧热”乱象探究“影视IP”运营对策[J].东南传播,2017(8):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