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彪
近日读到一段文字,说的是乾隆手下的一些身居高位的大臣,给乾隆大帝上奏折时的署名颇具特色,兹录三则以供品尝:“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吏部、刑部、兼管户部三库,掌翰林院事,兼管镶黄旗满洲都统事务,革职留任,又从宽留任,又从宽免其革任臣舒赫德。”“经筵讲官,议政大臣,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正红旗满洲都统,协领步军统领衙门刑名事务,革职留任臣官保。”“经筵讲官,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革职留任,又从宽留任,又从宽免其革任臣程景伊。”
看看,这裹脚布式的署名够令人吃惊吧!按理说,现在报纸上、电视里、名片上介绍一个人所担任的职务也是从高到低排列出来,依然还是从前那个套路,不稀奇;稀奇的是,“革职”“留任”“免其革任”还“又”“又”地轱辘般转圈儿,生怕历史的痕迹、仕途的污点被大风刮走被大雨冲洗似的。从心理学上说,没有人愿意把自个儿曾经的人生污点、仕途挫折拿出左晒右晾,但乾隆手下的高官显贵却乐此不疲。为何如此?自然是当时官场生态的需要。从官员角度分析,虽然本官几起几落,载沉载浮,但圣眷依然,皇恩浩荡,只有无尽的感恩戴德。从皇帝的角度分析,打打摸摸,摸摸打打,你官职再高,地位再显,能力再强,功劳再大,休想翘尾巴,用你是给你信任,打你是给你恩典,时刻让你记住你就是皇帝的一条狗,永远保持摇尾乞怜就是你为官的最佳状态。虐人先虐心,虐心人自虐。乾隆深谙虐心之道,以此作为虐臣之术,未尝不是其获得“文治武功”“十全老人”诸多美誉的诀窍。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有两处关于和珅的文字可为乾隆虐臣的又一佐证。英国使节团秘书这樣描述:“一切国家大事都在他(乾隆)掌握之中,他只是分权给大臣,而不是把国家大权整个委托给大臣。他绝不盲信大臣,据说有一次他发觉和中堂有欺君之嫌,立刻把和中堂从现在的高位降至侍卫职务,两个星期后发现事出误会,马上又使其重任首相。他可以马上使人贵,也可以同样使人贱。”瞧瞧,一人之下亿人之上的和中堂,在乾隆心中也不过是一条狗,信任时当宠物狗,怀疑时当流浪狗,任何一点不忠的苗头,出手就是当头棒喝,不存半点仁慈恻隐。
另一处文字是“在(承德)皇宫里面,和中堂只占据一间很小的屋子。无论掌权多大的大臣,他在唯我独尊的皇帝面前,就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了。在这样广阔壮丽的行宫里面,他只占据一间小屋子。”在英使心中,贵为首相,办公场所如此寒碜,不可思议!可在乾隆心中哪怕贵为宰相,也只能身居蜗室,就算接待外国特使,也不会给你特殊待遇。寒碜怎么了?你和中堂再怎么位高权重,在皇帝心中也只是一介家奴而已!
翻开二十四史,可以说,越是号称“有为”的皇帝越是擅长“虐字诀”:能臣干吏有本事、有雄心,要时时敲打,必须虐;庸官佞臣没本事、能坏事,要时时敲打,也要虐。最终要虐得你自认为罪孽深重、杀身难报,虐得你规规矩矩、动辄得咎,虐得你永远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自愿为奴为仆,成为皇帝手中没有自我意志的牵线木偶,如此皇帝才能高枕无忧。悲哀的是,指望一群没有自我意志的奴仆为一家一姓的江山社稷冲锋陷阵、力挽狂澜,无异于缘木求鱼!